潮起乡村
大农业推进 小创业助力 千年古县上蔡这样脱贫
2016-05-30 07:31  点击:1041

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古蔡国所在地,也是秦相李斯的故里,有千年古县之称。但由于地处中原腹地,人口多,底子薄,因灾返贫、因病返贫情况严重,多年来一直戴着“贫困县”的帽子。

作为我省的农业大县,上蔡县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搞“科技+互联网+大农业”经营;一方面通过精准扶贫,帮助贫苦户就业创业,收入方式多元化,不仅释放了土地活力,也让贫苦户的生活逐渐富裕了起来。


【精准扶贫】 从给贫困户输血到造血


“贫困户”家中开起了“养鸡场”


2016年5月20日上午,走在熟悉的回家路上,49岁的齐党有心情与以往略有不同。身后的三轮车车斗里拉着刚刚买来的200只鸡苗,吃了大半辈子救济的老齐,一边骑着车,一边盘算着几个月后可能获得的收益,苦闷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久违的笑容。

齐党有是上蔡县邵店镇后杨村的村民,由于常年患有重病,老齐的身体有一些佝偻,整个人显得十分苍老。尽管比自己小整整10岁,但他的妻子周爱花同样身体不好,两人都干不了重活,家中4个孩子,老大已经上了初中,3岁的小儿子还得靠82岁的姥姥照看。

作为村里最大的困难户,这些年家里一直靠低保和医疗救助维持,时而再闹点饥荒,还得硬着头皮到处讨救济。对齐党有来说,小鸡苗就是他告别贫穷的第一桶金。

买鸡苗的钱是河南省交通厅派驻后杨村的第一书记李勇给他送来的,了解到老齐有养鸡的经验,不久前,李勇帮他协调了3400元的启动资金,并拉来了砖头、水泥和沙子,在老齐家的院子里搭了两间鸡舍。

“真心感谢李书记,帮俺解决了大问题!”老齐笑着表示,“这些都是公鸡,长得快,4个月就长成了,一只卖个十七八块,等挣了钱就再多买点鸡苗,将来没准还能弄个大点的养鸡场。”老齐说。


家里来了个荣誉成员


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也是我省扶贫工作不断强调的重点,今年年初,我省公布了《河南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19年)》。

今年1月,邵店镇庙王村村民宋宝柱家里来了一个人,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带来了慰问品,这个人还要和自己攀亲戚,要做他家的“名誉家庭成员”,这不禁让常年独自生活的老宋既欣喜又发蒙。

来的人叫梁妍,是河南省疾控中心选派的与庙王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的一员,宋宝柱告诉记者,小梁来到家里可没少出力,不仅为自己送来了免费的花生种,帮自己下地干活儿;还协调上蔡县卫计委为自己争取了医疗救助。

由于早年间的一场疾病,宋宝柱的下肢造成了二级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多年来一直靠低保生活,家里的2亩多地也一直靠姐姐代为耕种,快要40岁的他,至今也没娶媳妇儿。

为了让宋宝柱有稳定的收入,省疾控中心派驻庙王村的第一书记夏卫东正在帮他协调实施扶持光伏发电项目,项目批下来后将在他家的房顶上免费安装3千瓦光伏发电板,发出的电接入国家电网,每年能获得收益三四千元。

“下一步,我们还将组织残疾人就业培训,使贫困残疾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夏卫东说。


【产业带动】 大农业激发土地生产力


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民收入更多元


这两年,一到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周边县市各大超市的货车便纷纷涌进了后杨村,西瓜、哈密瓜、小凤瓜、油桃、冬枣、花生、辣椒……67座连片隆起的大棚成了后杨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过去,由于土地分散,村民耕种成本高,收益低,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了一年,每亩地的收益可能还不到一千元;再加上后杨村留守人口老龄化,病人多,土地荒置的情况十分严重。2013年11月,在村委的支持下,广东一家公司在后杨村投资兴建了晨晖种植专业合作社,先期流转土地3066亩,在解放了部分村民劳动压力的同时,也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50岁的后杨村村民杨四妮除了能获得每亩地每年1080元的流转费外,还能每天到合作社去打零工。除此之外,作为村子里的贫苦户,合作社还无偿提供给她两个辣椒大棚,从种子、肥料再到技术全部免费提供,她自己只需要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辣椒成熟后直接由合作的超市包收,超市还会先期支付1万元的保底费。

在后杨村,和杨四妮一样享受到优惠的村民还有很多,“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培养村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从现在看起到的效果非常好。”

后杨村村委主任张伟表示,“过去每人一亩多地的散种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式了,现在流转了土地的村民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到合作社干活儿,最高的每天能挣140元,最低也能挣50元,工资可以日结也可以月结,十分灵活,现在仅在合作社长期工作的村民就有100多人。”


种养结合生态链,小村子也要做电商


在距离大棚不远的位置,是春晖合作社的养羊基地,村民刘发义每天的工作,就是照看圈里的300多只湖羊,儿子外出打工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在家中无事的他,将养羊看做每天最大的乐趣。

刘发义告诉记者,湖羊生长快,产肉多,长成后一只能卖1000多块,但养羊却并不只是为了卖钱。

“地里的秸秆加工后可以用来喂羊,避免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而羊粪又可以作为种瓜的好肥料,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链。”

不只是种养结合,地暖育苗、节水滴灌,起埂打垄,在后杨村春晖合作社小小的温室大棚里,处处都体现着高科技的含量。

为了促进合作社的发展,这两年,村里可没少请农业技术专家和省内知名的企业家到村里进行实地调研指点。“就拿种花生来说,我们用的是起埂打垄技术,下雨防涝,旱了好浇,保证产量稳定;另外,我们产出的花生可以当种子卖,农业局包销,根本不愁销路。”在地里干活儿的村民刘二印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全国青联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北京汇冠君经济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新军一行到村里考察调研,指导村民融资、农村电商和村域经济发展。李勇告诉记者,“目前后杨村的网络已经通了,商品的品牌、商标也已在工商局注册,目前正在融资建仓库、面粉加工厂、粉条加工厂,这些建好了,过不了多久后杨村的电商就能发展起来!”


利用网络搞推广

引来了新疆的土豆商

和后杨村一样,5月23日下午,上蔡县邵店镇庙王村的土豆田里,几十个村民正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春节前,庙王村20多家困难户免费获得了县扶贫办发放的内蒙古优质种苗,种植马铃薯900多亩。技术和肥料由村里的马铃薯合作社提供,成熟后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外销,庙王村的土豆大户毛铁华告诉记者,往年农民散卖马铃薯的价格一般在5毛钱左右,而今年合作社的收购价就达到了1块1。

“今年天气好,行情也不错,这段时间每天都要拉走四五十吨。”在庙王村驻村的第一书记夏卫东介绍,“今年马铃薯亩产可达5000斤,亩纯收入在3500元以上。仅此一季,种植户就可增收近300万元。”

借助互联网,合作社对土豆进行了全方位的推广,不仅吸引了附近的企业,前来收土豆的客商,来自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四川等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从新疆跑来的。

“下一步,我将动员群众并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发展生姜、番茄、黄瓜等无公害温棚蔬菜种植,力争年底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实现全部脱贫。”夏卫东说。


【环境改善】 农村新风貌期盼更多返乡人

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

采访中,不止一个村民表示,这两年除了腰包比过去鼓了外,最大的欣喜就是村貌的改变。

原本狭窄的小路有了路肩,加宽之后栽上了大叶女贞苗;满是污水和垃圾的沟渠得到了清理,两岸种上了树木和小草;新砌临街花园成了村民们平时聊天的新场所,街上配置了垃圾箱,后杨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卫生队。

自去年10月以来,河南省交通厅投资了80万元用于改善后杨村的人居环境。在大多数村子,村委总是封闭在高高的院墙里,后杨村村委却将院墙全部打开,实施开放式办公的同时,将村委大院与村文化大院连通,并设置了休闲凉亭和休闲小道,消除了村民和村委距离的同时,也让村民们有了自己的文化休闲广场。

“这两年村里的环境确实好了不少,过去路上到处都是垃圾,现在干净多了,每天到广场上转转,心情也好多了。”一个在村委散步的大姐笑着说。

根据上蔡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后杨村被提前到2016年底实现脱贫,李勇介绍,按照现在的情况,完成人均收入2800元的脱贫标准问题不大。

“经济上的标准只是脱贫的一个方面,只有后杨村的村居环境和群众家中的环境卫生与经济收入同步提高了,这样的脱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下一步我们计划投资360万元修建村内道路,目前正在进行工程招投标,2016年底能够基本实现水泥路通到所有农户家门口。”

打工青年返乡成创业带头人

和很多农村一样,转遍整个后杨村,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孩子和老人,很少能够看到青壮年的身影。

2005年,坐在开往深圳的火车上,17岁的侯富山幻想过无数种成功,但他却从未想过,最终成就自己的竟会是家乡后杨村。

2007年,为了给村子发展注入活力,在后杨村驻村的河南省交通厅帮扶队多次邀请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创业,受到感召的侯富山,成了第一个响应的人。

借助小额扶贫贷款,侯富山租了15亩地,在村里开了一家水泥制品厂,生产水泥管、路边石和路化砖。那时候,村里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骑着摩托车跑销路的身影。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水泥制品厂一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在厂里干活的都是本村和邻村的村民,平均每人一年能挣6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整个新蔡县都算是很高的。

“后杨村的情况比较特殊,村里老人多,病人多,因此会尽量把工资开得高一点。”

不久前,侯富山刚刚被吸收进后杨村村委,他表示,现在像自己这样愿意回到村子里的年轻人太少了,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更多的人脱贫,唤回村子里年轻力量的回乡热情。(东方今报 张弛)

责任编辑 赵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