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
许昌传奇脑医“医东来”:仁心大爱济苍生
2024-08-31 20:51  点击:28347

1725108916676998.png

水润莲城,许君以昌。

许昌,别名莲城,三国时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许昌开始名扬天下。

医者仁心,兴华济世。

王太平,许昌九紫医院院长,擅长治疗脑瘫、偏瘫、高血压等病症。他行医三十多年来,治好的病人数不胜数,尤其是治疗上千名脑瘫儿患者的善心义举,更使他的名声由许昌传向国内外。

中医世家,悬壶济世

许昌九紫医院,是一家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等特色专科的综合性医院。院长王太平每天坐诊,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他常常是一边把脉诊断,一边根据症状开出药方,旁边一位助手专门负责拿方司药。

1968年,王太平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户贫穷农家。由于家里穷,弟兄姊妹多,父母养活不起,刚生下来就把他送给王集乡镇上一户人家。那是一个中医世家,养父对他视如己出,看他虎头虎脑的样子,给他取名为太平,希望他健健康康,将来继承祖业,造福一方百姓。

小时候,王太平对家里的那一排暗红色药柜非常好奇,不知道里面装着的草药是那样神秘。他对那沉重的碾船来回碾药时发出的吱吱声,感觉也是那样悦耳。狭窄的过道里,放着几只药锅,煎药的气味飘散开来,满院子的草药香气,他也觉得好闻。王太平小嘴很甜,就好奇地问爷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爷爷就慈眉善目地说:“这些草呀,山坡上、河湾里都有,虽然很平常,可都是治病的良药!”。

小小年纪的王太平,从此就将爷爷的话记在心里。白天爷爷看病、父亲开方抓药,他就在一旁上背诵《汤头歌》、《四百味》、《濒湖脉学》等,虽然非常枯燥乏味,却为以后的从医之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王太平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论是上小学还是上初中,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年底考试常常捧回家一张奖状,让全家人非常高兴,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爷爷七十多岁去世,无疾而终。父亲虽然能单独行医,继续为乡里乡亲治病。然而,一场突然而至的疾病夺去了父亲的生命。父亲常常咳嗽,起初不以为然,总是吃点草药,后来到医院一检查,已是癌症晚期。全家人四处求医,却是无济于事。父亲的生命,最后定格在59岁,这让王太平痛哭不已。

那年月,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很差。从王集乡到郏县城关,拉着架子车送病人看病,来回四五十里,很麻烦,好多人有病都硬撑着。

王太平说,他有一个远房亲戚,得了脑中风,求医无门,非常痛苦,全家人没有一点办法,最后看着眼睁睁地死去。

“为给父亲治病,跑遍了省内各地,甚至还去武汉住院,受尽了求医之苦。为此,我才更坚定了从医的志向。”说起父亲的病,王太平不禁百感交集,“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在母亲的辛勤抚养下,王太平读完了高中,考上了新乡医学院,立志做一名济世苍生的大医。

从小经受生活艰辛的他耳濡目染,历练出了吃苦耐劳,朴实坚韧的人格品质。在医学院三年时间,他如饥似渴遨游在医学知识的海洋,废寝忘食,秉烛夜读,孜孜以求。

“学医的道路是辛苦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人的人才会知道。”在王太平看来,不管前方的道路如何艰难,他始终都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学成归来,顺利进入当时人人羡慕的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神圣工作。

杏林折桂,造福桑梓

王太平原本是学西医的,1991年底到县人民医院上班后,被分配到心脑血管病科工作。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一些脑梗病人,起初送到医院时肢体还能活动,在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治疗之后,反而丧失了运动功能。

理论上讲,脑梗就是通向大脑的血管堵塞,疏通血管的药物应该是可以减轻病症的,为什么患者的病情在使用药物之后不但不见好转,反而会加重呢?

王太平对此苦苦思索,翻遍了手头的医书,没有找到答案;他又请教了医院的同仁,大家都觉得奇怪,却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

一天,从医院下班回来,整天思考的王太平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看到附近有农民正在灌溉小麦,一渠水流了过来,农民拿着铁锨在自己家田地里扒开了几个渠口。渠口是农民用铁锨挖的,所以有些渠口不太畅通,水流量并不大,农民就用铁锨去扒挡住水流的泥巴。王太平发现其他渠口内的水流越畅通,堵塞渠道里的水流量就越小。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王太平突然明白了脑血管病人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后反而瘫痪的原因:原来,活血化瘀药物进入人体之后,所有的血管都会被扩张,而被堵塞的血管里流过的血液量就会更少。这些血管偏偏就是通向大脑的,通向大脑的血量减少氧气减少,病情自然就会加重!

道理明了,王太平果断放弃单纯性的扩张血管疗法,进而致力于增加病人血容量,显然,脑细胞在血氧充足之时就可能恢复功能。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是一种革命性进步,颠覆了传统的脑梗偏瘫的治疗,让他非常兴奋。

可是,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脑部血管梗塞,大脑缺血缺氧的问题呢?

王太平想到了增加血容量,还以水渠为例,如果总渠里的水总量能够增大,即便有堵塞的情况,水流量也会增加。换句话说,只要血液的量增加了,运输氧气的能力增加了,缺氧的大脑细胞就能获得急需的氧气,大脑细胞就会被挽救。

那用什么办法来增加血液总量呢?常规做法是利用代血浆增加血容量,但效果不佳。怎么办呢?王太平突然想到了中医。在中医典籍里面,就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的方法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的状况。

王太平马上买来各种中药,自己服用,在自己身体上尝试体会,整天沉醉在中医治疗脑瘫的研究中。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特长,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得起病,王太平1994年毅然辞去县医院的工作,回到老家开办个体诊所,像父辈那样扎根乡村,潜心研究中医治疗脑梗、脑瘫。

一天夜里,下着大雪,寒风呼啸,王太平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王大夫,求求你救救俺爹吧”,一个乡亲拉着王太平哭着说,病人脑梗生命危在旦夕,送到十几里外的医院,恐怕最好的结果也是植物人。

王太平看着无助的乡亲,想起自己因病去世的父亲,二话没说,当机立断收下了病人,给他灌服中药。两天后,奇迹出现了,病人说话开始清晰起来,随后竟然能够慢慢走路了。一周之后竟然完好如初。

不输水,不手术,几服中药救了人命!消息不胫而走,王太平治脑梗、脑瘫很快出名了。

其实,王太平自小便受传统医学的熏陶,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这些中医理论早已铭记于心。再加上从新乡医学院深造,他对西医理论也是融会贯通,又在县医院临床治疗,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

因此,在这条“治瘫”的道路上,王太平将传统医学与现在医学完美结合,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瘫新方法,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奇迹,为社会减轻了沉重的负担。

12岁的芳芳早产缺氧引起脑瘫,走路时双脚老是交叉、剪刀步。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芳芳竟然能够自己走路了。高血压患者胡峰找到王太平就医,半年后,胡峰的高血压不仅降了下来,血脂也完全恢复了正常。

“高血压只是结果,病源在于肝肾,我治高血压实际上是调整肝肾功能,肝肾功能好了,血压自然下降。”王太平总结经验时说。

在老家行医10年,王太平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每天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脑梗中风治疗,还有洛阳、开封、南阳、三门峡等省内外慕名而来,就连陕西、新疆也有患者登门求医。

王太平忙忙碌碌,甚至多天和衣而睡,因为半夜里常常有乡亲们,喊门请去看病。对村里的孤寡老人,他免费治疗;对贫困户,他往往减半收取;即使是外向外地的,钱不凑手,他也热心治疗,从不拒治。

“那些年,光欠条就有六七箱子,合计有上百万。我2005年从老家准备来许昌时,好多乡亲前去送行,我当即决定,把欠条全部烧了,一张也不留。”王太平说起这些,现在仍然不后悔。

因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会对你好。送鸡蛋、送白糖、送青玉米穗的,总之啥都有人送。那时候,每当夏天西瓜熟了,就会有人送来一车西瓜。王太平就把西瓜留下,恐怕拂了来人的心意。其实,不论送啥东西,王太平都不愿意要,但人家执意要留下。于是,等送的人走了,他就把这些礼物送给孤寡老人和左邻右舍,让大家都尝尝。

“老百姓没有忘我,谁有啥病了,总是打电话问我。逢年过节,还有人拿着礼物来看我,这份情谊让人感动啊。”王太平说到这里,爽朗地笑了,笑声回荡在温馨的诊室里,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提灯勇士,大爱无疆

春秋楼里思武圣,忠义两全传千古。

王太平在许昌行医已经十七八年,闲暇之余,都要去市内文庙前街春秋楼拜谒关羽,因为他要像武圣那样忠贞不二,在医学的道路上矢志前行。

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王太平当初到许昌开办了太平康复中心,前来求诊的病人常常一大早就来排队。那时候,他整天忙得陀螺一样,但还是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因为场地受限,床位太少。看着那么多的病人期盼的眼神,王太平决定开办一所医院,收治更多的病人,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难”。

于是,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许昌华济医院应运而生。

脑瘫治疗,是世界性医学难题。患儿如果治疗不及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将会终身残疾,成为国家和家庭的沉重负担。

每一名残疾儿童都是一个折翼的天使。王太平看到关于脑瘫儿的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心做一名治疗脑瘫儿的“提灯医生”,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温暖救助更多的“折翼天使”。

小花是个腼腆的女孩,小脑萎缩,三四岁时才会说话,8岁了不能正常行走,先后在多家医院进行过治疗,花了几十万元,但是效果不明显。本来认为没有康复的希望了。后来,听说许昌华济医院治疗效果不错,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这里治疗。由于小花下肢张力高,在做牵伸训练时会很疼,王太平的手和胳膊常常被抓出一道道血印。小花不能下蹲上厕所,王太平就让康复师在厕所里一遍一遍训练她如厕和清洁。经过一年来的治疗,小花基本像正常人一样了,全家人对此非常感激。

“来的时候走路掌握不了平衡,一天要摔跤十几次,下巴经常受伤,现在走路说话基本正常了,大小便也能够自理了。”小花的奶奶说起孙女的变化喜不自禁。

在华济医院,像小花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医院现有100名孤弃儿童,残疾率达到97%以上,且过半都是中重度的脑瘫儿童,他们不仅在语言和行动上有问题,同时还并发癫痫、脑积水和心脏病等,大部分孩子需要24小时看护。

在王太平的病人当中,有不少都是几岁的孩子。王太平发现,使用中药治疗孩子脑瘫,效果比成年人还要好,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治愈的概率越高。小儿脑瘫病虽然表现在四肢、五官,但病源在大脑。

王太平治疗孩子脑瘫,独创了一个治疗方法。他让患者口服开窍醒脑的药物直接作用大脑,又用中药秘方外敷于头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部投影区,从而激活受损脑细胞……

脑瘫发现越早越好治疗,但也并非年龄大了就没有效果,大人脑瘫和孩子脑瘫的病理相似,都是脑细胞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细胞失去活性。王太平认为,由于小儿大脑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细胞增生快,可塑性很强,只要治疗得当,受损的脑细胞也会出现逆转现象,即使患者年龄稍大,也完全可以改写患者人生。

瑞瑞出生时是个胖嘟嘟的小男孩,浓眉大眼、活泼可爱。可他出生不到半个月,就发起了高烧,经过医生确诊为脑性瘫痪。听到这个消息,全家人犹如晴天霹雳,经过医生的耐心疏导,才慢慢接受了现实,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康复之路。

很快,高额的康复费用压得瑞瑞一家喘不过气来,债台高筑,家徒四壁。瑞瑞的妈妈常常以泪洗面,甚至还产生过放弃治疗的想法。

当听说华济医院治疗脑瘫儿效果不错,瑞瑞的家人急忙来到这里。王太平看到他们全家人焦急的神情,自信地说:“放心吧,幸亏孩子还小,正是治疗的黄金时期,一定能够创造奇迹的。”

脑瘫又称大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到婴儿期发育缺陷或脑损伤导致的病症,患者多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障碍、知觉障碍等,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王太平根据瑞瑞的病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头部外敷,使药效直接作用于大脑,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改善身体各部障碍,达到恢复效果。同时又安排了认知训练、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物理电疗等相关康复课程。

正是在华济医护人员精心医治、悉心照顾下,瑞瑞病情日渐好转,经过一年来的治疗,一个垂危的小生命已经平安康复出院。

王太平说:“我中西医都懂,对它们的优劣势比较了解,曾经的西医大夫现在更多的是在用中药治病救人。我治疗中风病人,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几乎不会留下后遗症;我治疗偏瘫后遗症患者,绝大多数人病人都能实现生活基本自理或者半自理;我治疗小儿脑瘫,让多少患儿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叫出了第一声妈妈,甚至回归了社会。但是,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知道患病后到哪儿治疗,盲目相信大医院、名专家,结果路没少跑、钱没少花,却收效甚微,还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王太平治疗脑瘫、偏瘫、高血压效果好被患者公认,但药的成本却让王太平感到头疼。通常情况下,他治疗一个高血压总费用大约需要2万元,而治疗一个脑瘫、偏瘫大约就需要4万元左右。虽然康复的前景让人激动,但高昂的药费也让很多患者难以承受。

“华夏瑰宝,济达天下”,这是王太平带领华济人一直坚持的信念。“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也是王太平为华济人提出的服务宗旨。王太平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博采众长,让许多久治不愈之症变为可医之疾。

春满人间,护佑苍生

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要想让脑瘫儿康复,实现站立梦,并不简单。”王太平说,脑瘫儿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王太平介绍,由于治疗脑瘫儿童不但对医疗技术要求很高,更多的则是许多脑瘫儿童来自偏僻地区特困家庭。华济医院近年来以爱心为主,对200多名脑瘫儿童给予了免费治疗。因此,医院的正常运转就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作为一院之长,他曾一度为此昼夜难眠。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是经国家民政部于2011年批准成立并业务主管的、全国首家以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为特色的公益慈善组织。基金会以全国性、行业性、联合性为特点。重点支持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广泛支持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与发展领域的公益项目。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听到王太平救治脑瘫儿的事迹后,专程深入许昌华济医院调研,并同意捐资900万元,对来自河南、江西、海南等省、市的百名贫困家庭脑瘫患儿在该院的治疗进行无偿救助。

2017年2月,正是乍暖还寒时候,中央电视台《成功之路》栏目,以 “希望之光脑瘫儿童救助中国行正式启动”为题,对许昌华济医院为一千多名脑瘫儿童点亮人生希望之光做了专题报道。

当时,民政部原副部长陈虹,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民政部中国SOS儿童村协会会长李进国,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刘启栋、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刘清民以及许昌市委副王忠梅、许昌市副市长秦春梅等为代表的嘉宾以及受助患儿家长代表逾百人,到华济医院出席了启动仪式。

“希望之光”脑瘫儿童救助中国行是中社生命科学基金践行精准扶贫、医疗扶贫切实举措,本次百名患儿救助行动只是中社生命科学基金在脑瘫儿童救助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更多的救助行动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展开。这更给了王太平极大的激励。

良医治病人,仁心惠百姓。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经过多年多的拼搏和科学探索,已有上千余名脑瘫患儿从华济医院站了起来。这些患者来自河南省内,还有青海、四川、海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这些患者一般来住三个月到一年,经过精心治疗,不会说话的能够开口说话;自闭症的,能够和身边人交流;肢体障碍的,能够骑三轮车。”王太平说起这些孩子的变化,如数家珍。

华济医院发展至今一直得到社会的关心,被认定为0到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是“希望之光”脑瘫儿童救助定点医院,先后被评“许昌市市区县医点单位”、“许昌市文明先进单位”、“许昌市残联先进单位”、“许昌市新农合医疗定点单位”等。该院以专业治疗中风偏瘫及后遗症、小儿脑瘫及并发症为主,受到众多患者好评。

“在政府的支持下,希望未来的治疗能够做得更多,让更多的脑瘫儿实现站起来的梦想。”王太平对此充满自信,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走出中国,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一个前来接受治疗的脑瘫儿都能心想事成,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收获幸福。

“中医的疗效必须依托于中药,可现在能用的好药太难找了。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一根就要几百元,而华北地区人工培植的冬虫夏草十元钱能抓一大把。”王太平说,要想中药效果好,就必须讲究产地地道。而中药市场鱼目混珠,为了找到好的中药材,医院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很多人不知道,熬制一小袋汤药,就要几十斤优质原药材。”

为了找到好药材,王太平利用外出开会和休息时间,走遍了全国的药材市场和名山大川,不断地寻找,发现好的药材,就不吝钱财买回来。如今,他建立了一个药材展览馆,专门收藏展示名贵的药材,并准备不断扩大。

“医者,义也!风光一世,不如急人所需于一时。”王太平是个胸襟开阔之人,他把自己几十年所写的论文、珍藏的医案良方和行医心得,经过认真收集整理,出版成一本三十七万多字的《王太平医论》一书,将其医术、精髓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王太平医论》书的封底,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昭示着王太平对探索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王太平说,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他创造了三个奇迹。一是独创用中药疗法治疗脑瘫患者;二是独创脑出血患者,治疗几百人,没有一例死亡;三是独创用中药治疗癌症患者,临床效果不错,目前正在加大推广力度,努力造福更多患者。

振兴中华,济世救人。大医精诚,止于九紫。王太平开运新机,搬迁到繁华的市区,新任九紫医院院长。但他始终牢记中医世家的优良家风,立足许昌“莲城”,以春秋楼的武圣为榜样,带领九紫医院全体同仁以弘扬民族中医药事业为己任,以“厚德至善、仁爱诚信、传承国术、求实创新”为宗旨,锲而不舍,不懈奋斗,必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杜光松)

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