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针对引发全国热议的“首都机场女童逃票致航班延误”事件,7月18日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首都机场公安分局核查,5名乘客都是第一次搭乘飞机,对民航购票政策不了解,认为身高
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票,所以没有给4岁儿童买票。
而公安部门查实,5人没有故意逃票行为,没有其他不良目的,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这显然与之前的“逃票”一说完全不同。
不过到今天上午为止,被误传“逃票”的这一家人已经遭遇了网民疯狂吐槽,冷嘲热讽已经算是轻的,甚至还有人对其怒骂诅咒,大人被批不守规则,孩子也被吐槽将来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甚至一些媒体也撰文吐槽,将孩子称为“熊孩子”,将无票登机行为升格为“漠视规则”大加鞭挞。而家长在飞机上表示想“补票”的细节则被批评为“狡黠”,“能不能补票可以不知道,但能不能逃票总该知道吧?”
然而如今看来,所有这些批评都建立在一个并不真实的“逃票”基础上,当“逃票”被发现只是“无票”后,所有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诅咒批判、媒体吐槽都成了笑话。固然有些人仍会死鸭子嘴硬说“不信”,然而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只能让他们的嘴硬伴随着“脸疼”。
问题出在哪里呢?探寻事件发展脉络,先是有网民爆料称“逃票”,并称大人“掩护”;而后一众自媒体和微博大V则开始用“第一次见!飞机票也逃?”这样的描述来吸引关注;而后众多媒体则信誓旦旦地使用了“逃票”一词。
其实这里的问题显而易见,爆料网民所谓的“逃票”既没有客观证据(视频、音频)证实,也没有机场、警方的官方调查结论,实际上网民能够证实的只有“无票登机”这个事实,而不是“逃票”这样一个具备主观动机的行为。但这样一个缺乏依据的“网言网语”被作为事实传播了。
在“锐评”看来,这一家人固然存在未遵守票务规定的错误,也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显然认定其主观恶意“逃票”是不恰当的,当然可以批评,但绝没有像现在这样“舆论围殴”的必要。
而在这一系列的传播过程中,最初爆料的网民或许传递信息有误,但是其爆料的初衷是好的,而且本来就不能要求网民普遍具备调查核实的能力。那么问题就出在后来大肆渲染“逃票”细节的自媒体和正规媒体身上了。
而在这其中,尤以众多的正规媒体责任为重,毕竟自媒体虽然具备一定影响力,但仍然不算是专业机构;但正规媒体拥有完整的人员和完善制度支持,理应对信息进行核实,对言论有所约束,而不是随波逐流式地参与这场“舆论围殴”。
他们锋利的笔触和巨大的影响力本应集中在对安检失职的质疑上,却因为犯了一个吃瓜群众才会犯的错误,直接助推了一场舆论“冤案”,而自身则扮演了“滥杀无辜”的舆论场“屠夫”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首都机场同样有机会替这一家人辩白,因为他们的系统完全可以掌握这一家人是否“逃票”的信息,但是不知为何他们却放弃了拯救这家人的机会,至于他们的理由锐评君不做猜测。
如今,当事情水落石出,这一家人已经在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那么,不论是扮演“屠夫”的媒体,或者是放弃澄清的机场,乃至误传信息的网民,难道不应该也向这一家被辱骂了24小时的人说一句“抱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