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的儿子去剑桥大学面试的时候,除了生物研究报告,居然还带去了自己做西餐的图片集,并且因此受到剑桥大学教授的特别欣赏。
听胡萍讲儿子的成长故事,最让我好奇的不是剑桥,而是她儿子从来不做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成果代替。试想,一个不完成作业却着迷于生物实验和做西餐的孩子,如何面对高考?而又该如何折磨父母那颗万般担忧的心?教育这样的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心、责任与智慧?
看了胡萍在《剑桥男孩成长记》中对自己教育过失的展示和反思,我才明白其实她也有过每个母亲都可能有过的焦虑和扭曲。难得的是,她坚持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打扰孩子培养兴趣与专注,划清界限培育孩子的健康人格,不怕碰撞,与孩子一起成长。儿子不做“标配”的假期作业也能被剑桥大学生物系录取,答案也许就在这几个原则里面。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孩子在12岁之前,能否和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情感,对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至关重要。因此,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胡萍的非常之举是一直陪伴儿子到高中毕业。为了儿子的发展,她甚至抛家舍业,只身带儿子去成都和深圳求学。当然,这一做法不可复制,也不宜学习,值得学习的是她充分尽到母亲的天职,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
许多父母一边经常以喝水或吃水果等事由打扰正在做事的孩子,一边抱怨孩子做事情不专心。但儿科医生出身的胡萍深知,专心致志做事才能培养专注力,她格外珍惜孩子的兴趣发展。当儿子迷上做西餐后,她提供所需的厨具和食材,任由儿子直到高考还兴致勃勃地探究西餐技艺并用心琢磨与实践。胡萍明白,孩子需要学习,更需要生活。
胡萍注重在生活小事中引导孩子分清是非,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现代人,有爱心,有责任感。比如,当儿子在剑桥大学幸运地遇见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大师霍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与霍金合影留念,这个19岁的大男孩摇摇头说,随便打扰大师是不礼貌的。
胡萍写书,做儿童性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居然是儿子在背后督促的,因为儿子希望母亲有自己的追求与事业,并且以自己的自理和独立让母亲放心。于是,我们见到了学业有成的孩子,也见到了著述甚丰的母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可以说,胡萍母子就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楷模。
(本文作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研究员)
本栏目特约联办:河南名师艺考美术学校是河南美术专业考生首选考前的集中冲刺基地 。本着对河南美术统考考试和单招院校的理解,教学计划全部围绕河南美术统考和单招考试来制定,根据学生的专业课和文化情况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领悟能力,最终“帮助每一个考生考入理想的大学”。
河南名师艺考美术学校独具乡村特色的二校区集训基地
本期责编:赵欣、编审:楚予
中视新媒体《名师家长课堂》原创专题栏目联办单位:河南名师艺考美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