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洪湖水”, 响彻海内外。
洪湖,水产之都,物华天宝;
洪湖,红色苏区,人杰地灵。
这里是一方美丽富饶的热土;这里是江汉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独特的风光笑傲环宇;她以厚重的人文景观载誉青史。“人人都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然而,钩沉史海,浮想联翩。谁曾想,昔日碧水蓝天的洪湖,却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经年累月,血吸虫病残害洪湖人民身心健康,阻碍洪湖社会经济发展,是肆虐洪湖的魔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作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
的战略部署。1954年拉开序幕,洪湖县委县政府带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洪湖人民,发扬“同舟共济、百折不挠、求实创新、建设天堂”的洪湖精神,全社会共同参与,查螺灭螺,防病治病,全面持续开展血吸虫病防治攻坚战。到2008年,取得疫情控制达标的可喜成绩。之后,以“宜将剩勇追穷冠”
的决心与毅力,坚持后劲不松,力度不弱,措施不减,持之以恒,决战决胜。至2013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16年7月,洪湖血防救灾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题播报;2017年4月,国家疾控局、国务院血防春查组莅临洪湖视察血防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 顺利通过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省级考核验收,洪湖市血吸虫病传染源“八有” 长效管控机制的成功经验在荆州市推介。洪湖市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血防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等荣誉;多次被荆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荆州市血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为纪念毛主席光辉诗篇《送瘟神二首》发表60周年,展示解放以来,洪湖血防工作成就。市卫计局局长吴让操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副局长尹长军坐镇指导。通过查阅血吸虫病档案,走访有关人士,揭开了一段洪湖人民与“瘟神”殊死搏斗的历史。
千年瘟神虐万家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极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肚包病”
“臌胀病”。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也就是进入肝脏前的那段静脉)血管中,造成周围组织坏死,引起肝硬化、腹水,使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甚至死亡。血吸虫成虫在人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为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发育繁殖为尾蚴,在水中自由游动。当人们在疫水中劳动、洗涤、游泳时,血吸虫尾蚴便会钻进人体皮肤。
患了血吸虫病,轻则发热、腹泻、肝区疼痛,重则变成大肚子(腹水)或侏儒。特别是晚期,男不长,女不孕,20多岁的青年生理上还停留在十一、二岁的少年阶段,甚至肩扛不动扁担,手提不起菜篮。正像血吸虫病防治专家陈祜鑫教授所说:“血吸虫病能影响人们的‘五生’:生产、生活、生育、生趣和生命。”
血吸虫病大多流行在江河湖沼密布的水稻作物地区,人们在水田耕作和日常生活中,随时与水接触,不知不觉遭受感染而不易察觉,到了症状明显时,已届中期,不仅治疗困难,而且排出的粪便带有血吸虫卵,又成为新的病源。如此往复循环,流行区域逐渐扩大,蔓延成灾。
如此瘟神,残害百姓,究其源,洪湖源于何时?难以确考。然而,1978年江陵纪南城凤凰山西汉早期108号墓男尸的直肠及肝组织中发现血吸虫卵,以江陵洪湖同处长江中游,渊于一源,故推断血吸虫病在洪湖流行至少有2100余年。据史料记载: 1921年,美国《卫生学杂志》英文版第二期,FAUST等绘制的日本血吸虫病在长江中游的分布图标明洪湖为分布区之一。1924年,高镜朗、江虎臣在《中华医学杂志》撰文载:钉螺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特别是湖河、江滩、沼泽地、灌溉渠区,新堤地区有血吸虫病人。又据1952年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系统调查表明:洪湖境内钉螺分布主要集中在“三滩、一垸”(江滩、河滩、湖滩,内垸)。江滩面积为有螺面积之最,占全市钉螺面积的66%,有螺地带一般在海拔23.5~27.5米高程之间。内垸钉螺主要分布在沟、坑、水田及荒地。20世纪30年代,洪湖县对境内疫情作过回顾性调查,因血吸虫病死亡1933人,死绝409户,查出22个无人村。另据1958年版《洪湖县志》记载,解放前,全县人口死亡率在30%以上,其中因血吸虫病致死者占重要比重。而在50代初期的调查结果则令人震惊:在解放前20年间,仅今小港辖区的孙家墩、曾家墩等13个墩台305户1468人就死去1436人,绝户296户,外逃3户15人,到解放时只剩下6户17人。举目可见“杂草芦苇烂泥窝,青年汉子大肚多,白天十里难见人,夜晚处处有哀歌”
的凄惨情景。1934年,原坝潭乡杨家沟(今黄家口镇黄家口村),原有18户70余人,不到10年死绝10户。周边乡里流传着“大肚病,害死人,杨沟水里有祸根,只见死,不见生,有女不进杨沟门”的悲凉歌谣。千百年来,这种“蛊疫”像鬼魂一样死死纠缠着洪湖的百姓,田园荒芜、人烟断绝,万户萧疏。
群防群治功绩著
全国血防看“两湖”, “两湖”血防看 “四湖”, “四湖”血防看“洪湖”。 洪湖历来是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重中之重。血防成为洪湖之大事,受到历届市(县)委、市(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为之奋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6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送瘟神》的光辉诗篇,发出决战血吸虫病的号令,洪湖人民应令而动,掀起轰轰烈烈防治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
四个第一,吹响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集结号。1954年4月,洪湖县正式成立血吸虫病防治站,系湖北省首批血防站之一。11月,对龙口、燕窝、峰口、曹市等地进行重点疫情调查。1955年4月,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孙光珠亲临洪湖检查血防工作,深入坪坊、获障等疫区实地考查,经与洪湖县委会商后,制定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全面调查入手,准确掌握疫情,筹备全面开展防治工作”
的决策。1955年,在曹市马口“净土庵” 建立了第一个基层血防治疗组。次年,组建石码头、燕窝、汉河、峰口、曹市、沙口和珂里血防组。1956年3月,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血防工作会议,副书记左文颖作动员报告。会后,县委下发《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在龙口区珂平乡设立血防重点组,进行综合防治实地试验,副县长冯庆元、罗国钧先后在此驻点。
4月,成立洪湖县第一个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持和处理日常事务。各区、乡也相继建立血防领导机构,配备专(兼)职副区(乡)长。8月,在龙口、沙口、峰口等地成立血防组,奠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坚实基础。
五大战役,掀起灭螺治病高潮。资料记载,1951年,洪湖县血吸虫病人161527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15419人。全市疫区范围东起新滩镇,南至螺山,西抵戴家场,北到黄家口,钉螺面积59994.6公顷。严重疫情时时刻刻令领导揪心。1957年,在全国第四次血防会议推动下,县委召开专门会议部署血防工作,制定《关于大力贯彻积极防治方针,全面实施综合性措施》的文件;发布《动员起来,为坚决彻底消灭血吸虫病而奋斗》的布告,发出血防战斗令。1958年县委再次召开血防专门会议,制订《关于血防工作任务和措施的十项决议》。10月,县委在新堤召开了第一次万人“治水”灭螺誓师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动员起来,打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掀起了洪湖县第一次血防高潮。1960年5月,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在洪湖召开南方七省二市湖沼地区灭螺现场会,参观沱湖垸、车马垸和五湖垸灭螺现场,推广洪湖经验。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洪湖县第一个无螺垸(沱湖垸)改造成功;开挖了第一批血防灭螺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人工湖土地湖、三八湖。至1963年,投资180余万元,投劳28700多人,投工3400多万个,完成土石方近1亿立方米;累计灭螺面积达105590.3公顷。在治水灭螺的同时,另一场查病治病的战斗打响,普查病人120多万人次,对26860多名血吸虫病患者实施锑剂“三日疗法”,
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患晚期血吸虫病的熊宾善施行脾切除术,使之出院生存40余年,并建立幸福家庭,亲历 “枯木逢春”的新生过程。
1964年,县委副书记徐伟在上海参加中央第九次血防会议后,县委决定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打响“四化一灭”(河网化、大路化、园田化、绿化、消灭钉螺)战役,历时115天,灭螺206.6公顷。1965年县委宣布沙口为全县第一个基本无螺公社(区)。为了巩固第二次战役成果,先后在界牌、曹市、峰口以及内荆河水系地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灭螺歼灭战。同时,积极推行多种方法治疗现症病人。1967年9月,县血防站组建外科组,建立全省第一个县级血防手术室。在农村社队则结合“五有基本建设”,狠抓“两管”(管粪、管水)和季节性的防护工作。
1967年,虽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但多数基层血防专业队的工作却没有停滞,查螺灭螺仍然一如既往地开展。
197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做好血防工作的70[2]、70[49]号文件,省血防领导小组、省卫生局负责人何修亭(军代表)带领20余人的宣传队来洪湖,会同县委在新堤地区召开万人大会,并向全县开放有线广播,全面贯彻中央文件精神。随后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县血防工作。成立了“洪湖县血防灭螺总指挥部”,采取县委成员包片负责
“三片包干”(东、中、西)措施,实行灭螺工作面对面领导,并连续多次组织大规模血防灭螺歼灭战,形成第三次血防工作高潮。至1979年累计治疗病人189328人(次),灭螺31884.02公顷,在巩固沙口无螺区的基础上,又实现戴市公社基本无螺公社(区)。全县140个大队也相继实现基本无螺,全县疫情不断压缩。
1980年,灭螺工作实施谁种地谁灭螺的承包责任制。1983年,黄家口区将责任田及其“四边”小块钉螺带承包到户,大块钉螺带承包到队,仅一年时间就消灭钉螺68公顷。这一改革尝试,得到荆州地区乃至湖北省、中央血防主管单位的肯定。1984年,中共中央血防办公室在“情况交流”
第六期,印发了荆州地委血办《正确分析形势,坚持分类指导,洪湖县血防工作改革初见成效》的信息,充分肯定了洪湖血防工作取得的成效。
1987年(撤县建市),全市开展声势浩大的灭螺歼灭战。组织劳动力33万余人次,投入标工269.3万个;集中药杂机14台喷洒药物,推土机20台翻土埋钉螺,灭螺面积7212.7公顷,完成土方8.5万余立方米。戴家场、沙口、万全、府场、瞿家湾、新堤等6个镇办的206个村基本消灭垸内钉螺。同时,普查262312人,査出血吸虫病人16587人,其中晚期223人。治疗16149人,扩大化疗18339人,对水上流动人员实施化疗6800人。其间,汊河镇筹款3万余元用于晚血病人治疗;曹市镇给予住院血吸虫病人毎人100元生活补助。各乡镇在灭螺工程中坚持水利用工与血防用工统一负担,统一结账,重点保证血防投入。峰口镇群台村是血吸虫病重疫村,钉螺面积120公顷。1988年以前,有血吸虫病人308人。1989年8月,市政府加大对该村灭螺资金投入,镇血防站与水利部门联合,治理钉螺繁衍地,投入标工29.5万个,开挖新河道2750米,完成土方18.9万立方米,基本实现区域无钉螺。
1994~1996年,按水系分片块灭螺,全市在235个有钉螺村开展大规模灭螺,仅1996年,共组织血防专业人员495人,分成100多个查螺小组,普查面积150200公顷,查出钉螺面积53530公顷。对其中垸内有螺面积6650公顷,投药208吨,投劳48520人次,消灭钉螺面积862公顷。全市普査人群248913人,査出病人10004人,全市治疗血吸虫病人9220人,扩大化疗2760人,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89人。配合畜牧部门查出血吸虫病牛23460头,治疗855头,扩大化疗6226头。
1996年~1998年,血防工作重点放在长江、东荆河和内荆河沿岸,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6250公顷,实际灭螺面积15350公顷;査出血吸虫病人21008人,治疗20720人;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176人;查出病牛2823头,治疗2816头;投放预防药物毗喹酮704瓶。1996年和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对1.6万余名防汛军民进行体检,为査出的400名感染血吸虫病者进行免费治疗。
2003年,市政府全面加大血吸虫病防治力度,以峰口镇范湖垸为水利、血防、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示范区,累计投入血防经费540.07万元。2005年,开展燕窝牧牛片、万全永丰片、戴家场官湖片等粮食生产区血防综合治理示范区试点工作。2007年,市血防办、农业、林业、水产、交通等部门共同配合,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建立曹市锦绣梅园和燕窝边洲村两个血防综合治理示范点,全面开展“整市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共完成查螺面积131140公顷,査出有螺面积59994.6公顷,检查病人数20.18万人,查出血吸虫病人33545人,治疗33540人。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491人,救治率100%。1987—2007年,全市累计普查面积486.4万公顷,药物灭螺181500公顷,钉螺面积减少2480公顷;普查人群580余万人次,査出血吸虫病人319940人次,治疗病人290315人次,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3773人,扩大化疗144.63万人次。1994—2007年,累计普查耕牛198584头,查出病牛12902头,耕牛感染率为6.5%;治疗病牛12264头,治疗率95.1%,扩大化疗病牛80914头。
回顾我市血防四个历史阶段,从1950年至1954年的调查起步阶段,1955年至1983年的大规模查螺灭螺阶段,1984年至2004年的大面积人畜化疗阶段,到2004年至今的以疫情控制、传播阻断为主的综合防治阶段,成效显著,但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志不渝
高点起步添举措。站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各级党政部门进一步强化新措施,高位推进血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血防工作始终高度重视。2004年、2006年、2010年,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出台《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将血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血防三步走,十年送瘟神”战略目标。洪湖市委、市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强力推进血防工作更上一层楼。
组织领导到位。市委、市政府把血防工作作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突破口,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重疫区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血防工作。市委书记张远梅在全市血防工作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18年,洪湖市一定要与全省同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市长沈先武多次实地考察调研血防工作,为传阻达标把脉问诊;市人大、政协专题调研血防工作,为血防排忧解难。
目标责任到位。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市委、市政府把血防目标任务,纳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由市长与疫区各乡镇区办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年度血防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严格监督和考核评估。市委市政府督查室高频次督办、考核、通报,严格执行“一票否决”,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防治保障到位。全市血防资金给予重点保障,投入不断加大。同时,整合农业、水利、卫生、国土、林业、交通等项目资金,优先安排重点疫区。
晚血病人救治政策到位。市政府自2004年开始实行晚血病人免费救治政策,并连续14年作为“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来抓。每年春节前夕,市领导都对重症晚血病人进行慰问。
部门联动抓阻断。2008年至2018年,洪湖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血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执行党和国家对血防工作的方针政策,以三个洪湖建设为契机,以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为支撑,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治理措施,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危害程度,为实现传播阻断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卫生血防。人群血吸虫病查、治。开展人群查治病188149人次,治疗及扩大化疗67076人次。严格执行国家血吸虫病查治技术规范,根据疫区业态变化改进查治病工作的组织形式,全面建立病人档案资料,更新、充实数据库,强化动态运行管理。
晚血病人救治。统筹安排,不断改进晚血救治工作,加强治疗后的跟踪服务,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2004年~2018年共救治晚血病人7000余人次。
钉螺查、灭。对全市重点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开展查螺,对查出的有螺环境采用GPS定位,实现钉螺数字化,共查螺161677.56万平方米,药物灭螺23557.64万平方米。改进传统工作方式,运用新技术手段,注重灭螺的方式方法,提高灭螺功效,压缩钉螺孳生空间,逐年减少钉螺面积,建立垸内生产生活安全区。
风险监测。根据《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方案》,对全市241个重点村从螺情、野粪、水体等方面,科学地开展风险监测,共监测环境2110处,及时掌握全市传播风险和防治工作重点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监测结果开展现场快速处置工作,并保存监测数据。
农业血防。加快农机化进程,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推行农业机械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调整。采取措施淘汰复养耕牛,巩固淘汰耕牛、以机代牛工作成果。共淘汰耕牛15597头,发放耕牛补贴资金1871.64万元,复养耕牛全部清零;规范家畜圈养场12家,关停肉牛养殖场26家,淘汰肉牛2209头,关停羊养殖场16家,淘汰羊2394只;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175万千瓦,大型拖拉机710台、收割机1583台、插秧机378台、其它农业机械2516台套,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机耕,粮油作物基本实现机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88.7%。通过实施规模化养殖、水旱轮作、
“以机代牛”等措施,不断改造环境,压缩钉螺孳生空间,避免或减少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与疫水接触的几率。
洲滩禁牧。全市有螺洲滩全面禁牧。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有钉螺地带放牧的通告》(鄂政发[2007]37号)及《洪湖市淘汰耕牛和洲滩禁牧暂行办法》,落实禁牧人员及经费,突出重点,切实禁牧。江河沿线建禁牧哨棚、立禁牧标志、刷宣传标语、设禁牧围栏,实现洲滩无放牧目标。全市在沿长江、东荆河、洪排河流域洲滩共设立禁牧标志288块,设置禁牧围栏178公里。
水利血防。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开展有螺沟渠清淤及硬化护坡,改善农田的灌排条件,增加排涝和灌溉效益,消灭钉螺的孳生环境,降低了人畜感染血吸虫病机会。在改扩建、新建引水涵闸等工程中,严格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利血防导则》进行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理,达到控制源头、压缩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的目的。洪湖市水利血防包括洪湖围堤水利血防一期、下内荆河水利血防、东荆河水利血防、下内荆河水利血防二期治理等四项工程,项目总投资9082.81万元。工程涉及黄家口、汊河、乌林、老湾、大同湖等乡镇。共加固围堤堤身及内平台15公里、堤内外修防螺台16公里、新建沉螺池23处,重建和改造沿堤涵闸28座;围堤堤身及内平台加固36公里,重建和改造沿堤涵闸3座;疏挖、硬化衬砌坝渠46
公里、加固改造涵闸23座、加固改造生产桥32座。
林业血防。林业血防工程通过“三抓”;共营造抑螺防病林7783公顷,提高森林覆盖率3个百分点。抓洲滩血防,推广洲滩招租造林模式。全市通过实施洲滩招租造林,开发低产芦苇地、低洼滩坡、季节性淹水滩地和难利用地营造抑螺防病林3267公顷。其中,处在长江和东荆河交汇处新滩镇,滩地面积大,是血吸虫病重疫区。通过实施洲滩招租,实行“机械平整、挖沟筑垄”造林150公倾,滩地钉螺面积明显下降,发挥了良好的抑螺效益和生态防护效益。国务院血防工作检查组察看新滩血防林现场后,给予了充分肯定。抓沟渠血防,推广“林水结合”造林模式。“林水结合”模式是昌兴林业公司首创的优化模式。既疏通了水系,破坏了钉螺孳生环境,又实现了造林增绿,得到了省委书记罗清泉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在昌兴公司的带动下,全市累计实施“林水结合”工程1300多公里,营造抑螺防病林1533公顷。抓村湾血防,推广湾子林改造模式。更新村湾低产林、劣质林、残次林,营造抑螺防病林400公顷。有力地促进了村庄环境整治,减少了钉螺孳生面积,减轻或避免了血吸虫对人畜的危害,同时提高了村庄绿化覆盖率
交通血防。通过改造公路两旁钉螺孳生地,开展疫区通村公路建设。全市共修建通村公路876公里,总投资3.2亿元,减少钉螺面积210公顷。
国土血防。适应血防工程灭螺技术要求和以机代牛工作需要,坚持“相对集中、统一安排、分片开发、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原则,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抓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灭螺项目,投资额18.93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5个,总建设规模90000公顷,净增耕地2300公顷,有效抑制了钉螺孳生。
健康教育。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多样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加大血防知识、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疫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宣传部门暨媒体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血防知识。卫生血防部门利用标语、专栏、宣传单等形式,让血防知识深入人心。教育部门将中小学生血防普及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展上一次血防知识课、写一篇血防主题作文、组织一次血防知识考试、办一期血防知识专刊的活动,市血防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远离钉螺、幸福暑假”作文大赛活动,全市79所中小学已达到
“无血吸虫病人学校” 标准。
“八有”管控传经验。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传统的农耕文化、家畜散养和水上作业方式,使人畜频繁接触疫水后反复感染,管控传染源是几十年来血防工作中总结积累的实践经验,管好人畜粪便,特别是管控好耕牛和羊,是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抓手。
自2007年始,全市启动“耕牛淘汰、以机代牛”,全面淘汰感染血吸虫病耕牛,开始机耕替代农耕工作。2017年3月,一场淘汰耕牛的全民会战再次打响,市政府专题召开“耕牛淘汰、以机代牛”工作会议。2018年3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发出坚决阻断传染源、决战决胜保达标的总动员令。市委市政府领导再次深入洲滩、肉牛圈养场、屠宰户现场调研,市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再摸底、再核查、再督办、再考核、再结账。在传染源管控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传染源“八有”管控经验,即:圈养有标准、屠宰有场所、经营有准入、进销有台账、入境有监测、环保有设施、管控有专人、禁牧有奖惩。2018年中共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在全市推广洪湖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管控工作经验的通知》(荆血领〔2018〕6号),推广洪湖“八有管控”的成功做法。
创新发展前景好
洪湖市血防工作从起步到辉煌,是一代一代血防人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结出的硕果。
1954年,洪湖县血防站成立,是全省最早成立的县级血防工作站之一,即洪湖市血吸虫病专科医院的前身。自成立起,一直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着洪湖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繁重任务。医院原处长江外滩,地势低洼,每逢汛期长江涨水,大雨连绵,外洪内涝,医院环境十分恶劣,但防病治病不辍。1998年11月,市人民政府决议将血防医院整体迁址到茅江大道39号。2004年卫生体制改革,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洪湖市血防医院为全省保留的11所血吸虫病专科医院之一。2005年5月,洪湖市血吸虫病防治所更名为洪湖市血吸虫病专科医院,2008年5月正式定名,加挂洪湖市第四人民医院牌子。并在原血防站基础上,投资1700余万元新建血吸虫病防控中心大楼,总面积3950平米。同时对旧综合楼进行改扩建,改造面积4272.82平米,医院病床数扩充到190张,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医院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正以环境舒心、服务热心、待人诚心、诊断细心、诊疗精心、沟通耐心、疗效称心、价格放心的“八心服务”,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元、更便捷、更优质的看病就诊选择,赢得广大患者青睐。
2005年,洪湖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成立,取代原血防办大部分工作职能,设有办公室、财务科、防治科、资料科、检验科5个职能科室和20个乡镇血防派驻组,承担全市20个乡镇(区办)血吸虫病防治业务管理工作,具体包括防治规划制订、疫情监测、人群查治病、查灭钉螺、质量监控、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督促检查、信息资料管理、专题调研、健康教育宣传等防治任务。2012年,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获省部联动血防联系点“血防理论与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
青春献血防,绽放荣光。几代人筚路蓝缕,六十载春华秋实。洪湖血防人沐浴着杏林的雨露阳光,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苗万青,洪湖市血防医院院长,一个洪湖百姓熟悉的名字,一位将青春献给洪湖血防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牢记使命,勇于担当。2016年抗洪救灾期间,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作为,顶烈日、冒风雨、不畏艰辛,不怕危险,冲锋在前,深入一线为广大抗洪群众、武警官兵、贫困“晚血”病人免费义诊、送医送药,指导卫生防疫。受到市委市政府好评。
副院长廖红保,20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视病友如亲人,受到患者认可、同事好评,2012年被评为荆州市“晚血救治先进工作者”。
公卫科长颜敏,为慰问“晚血”病人带病坚持工作在最前线,其事迹有口皆碑,并在《荆州日报》刊登。
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检验科科长江洪文,国家血防专家库成员。从1994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立志成为一名敬业的血防卫士,他始终战斗在防治现场的一线,走遍洪湖的大小江滩,扎根在血吸虫病防治前沿。近年来,持续追踪现代医学进展,不断更新医学知识, 2008年8月12日,获得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颁发的“全国血吸虫病诊断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竞赛”一等奖;2018年获得全国血防卫士光荣称号。
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防治科科长马红卫,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她爱岗敬业,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勤勤恳恳,连续多年被市政府、卫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参加省健教所举办的血防画报摄影比赛纪实类二等奖,艺术类优秀奖。2016年,被洪湖市妇联授予“抗洪巾帼英雄”的称号,同年荣获湖北省“十大血防卫士”
称号。
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血防红旗——王志诚。1955年进入洪湖县血防站工作,历任血防组副组长、组长,卫生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常年累月在基层从事血防和地方病防治工作,1959年在沙口狮子河查螺治病的途中,突遇一农家失火,他奋不顾身,几次冲进火海,救出一名五保老孺,并将自己当月的工资和粮票捐给老人,他的英勇事迹,在洪湖广为传颂。1959年,王志诚被评为红旗标兵,选送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8年,在驻峰口卫生院“卫生整队”
期间不幸病逝,年仅44岁。
正是无数苗万青、江洪文这样把毕生心血奉献给血防事业的血防人,把洪湖血防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历史征程。
今日湖乡美如画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俯瞰洪湖,长江如带,自西向东,河湖交错,洪湖胜景尽收眼底。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工作如火如荼;聚力长江大保护,让母亲河再现生机活力;聚焦河湖长制实施,让洪湖永葆芳华。昔日的血吸虫病疫区,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景色绚丽,四季皆美。春观渔帆点点、绿草婆娑;夏望芙蓉迎日、渔歌唱晚;秋看莲满菱熟、荷香阵阵;冬视风吹芦荡、百鸟翱翔。原野阡陌、锦绣田畴写满富庶、祥和。新时代“三个洪湖”建设,捷报频传。
“锦绣梅园”,位于洪湖市曹市镇,是一个涵盖15个村、3万人口、2000公顷耕地的区域。这里是洪湖市血防综合治理示范区,2010年以来,整合卫生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近亿元。整改区域农田成方、绿树成行、大路通畅,农户用上沼气池、卫生厕、安全水,钉螺面积下降71%,人群感染率下降100%。走进“锦绣梅园”,村庄景色堪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硬化的乡村公路笔直宽敞,沟渠河道清澈明亮,河道两边风景林、经济林交相掩映,新建的农民活动中心欢歌笑语,寄宿制学校书声琅琅,农户房前是硬化的晒场、屋后是美化的菜园……分不清这里是城市还是村庄!它因此成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发源地。
新难镇补垸村,地处长江外滩.昔日曾经是芦草荡螻满滩、牛羊成群遍地脏。近年来,通过面向社会拥滩招租.实行综合开发治理,已是树成行、鱼满塘,四季蔬菜泛清香。钉螺面积由335.53万平方米,实现血防、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步收获。
一幅壮美蓝图,描绘秀丽洪湖愿景,展示血防红旗高扬;一个奋进团队,肩负人民健康使命,彰显时代正能量。
壮美史诗,皆为序章。洪湖血防事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进新时代,领跑新征程,再铸新辉煌!
(作者:王明舫、黄永胜)
清洁厨房,用快嫂帮忙!快嫂丝瓜除油是目前市场独有利用植物发酵物理技术提取的厨房清洁专用产品,因其秒杀油污、立竿见影、健康环保的独特优势而成为绿色厨房的必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