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食五谷杂粮的,谁没有个头疼脑热?看医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生活常事。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医生,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记者专访了有口皆碑的忻州市中医院肛肠科大夫张荣德。
张大夫眼中的好医生
张荣德说他一生一直朝好大夫这个方向努力,作为医生,他个人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大夫,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和境界。首先不管来看病的人贫富贵贱,都要依据病人的病情来开药,不开贵药只用对药。荣德反对给病人开大量的药,能用一块钱治疗的不开百拾块钱的。尤其是现代不少中医养生观带来了新的过度诊疗,不仅费人钱财,而且还耽误治病。一些保健品宣传说是从《本草纲目》、《千金方》、《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当中的膏方,其实这些精典古籍中压根就没有这些膏方,医学古籍中推崇的是尽量少吃药,吃对药,药食同源,恰当好处才延年益寿。
其次好医生给病人看病时要保持一种温言细语的状态向病人了解情况,并与家属沟通,熟知患者的病情后,和颜悦色疏导解释,让病人打开心结,积极治疗早曰康复。
张荣德始终认为,医生以服务患者为天职。所以服务态度好是起码的。医生的字向来写得龙飞凤舞,好多病人反映认不得。如此,荣德的观点是,医生开处方时切记要写好字,这也是一名良医一份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张荣德认为,一名好医生心存善良更是根本。 “救人比治病更重要”,“能吃饭治好的,尽量少吃药”,这是一个中医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中医医德最突出的特征,更是医生面对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的医疗需求逐渐从治疗疾病转为养生保健,中医“治未病”的特征,契合了如今的社会需求。“中医越老越值钱”,也让不少人对中医行业趋之若鹜。但是张荣德认为,不学无术的中医,多老也不会值钱。没有医知,没有医德,没有医技,再在老也不能算是好医生。 学中医要遵循一切从实践中来,在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理论和临床永远不能分开。这些年荣德亲手诊治的患者数以万计,科研成果五项,浓缩的论文也有十余篇。
谈到好医生就不能回避医患关系。张荣德是这么理解的。他对专访的记者说,医生和病人应是家人 ,不是敌人,共同的敌人应是缠身的各种疾病本身。医生和患者的对立面是疾病,而非彼此。弄明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可以化解避免医疗纠纷。
张大夫的医学情缘
访谈张荣德大夫的医务生涯,就必然要言其人生历程,一言难尽,说来话长。张荣德1955年出生在晋西北神池县塘涧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其父张三肉祖籍神池县凤皇山村。他从小失去母亲,出生3个月就奶在了塘涧村奶妈家,跟随奶妈长大。奶妈是个半路盲人,十分贫寒。张三肉13岁就赶上驴到宁武春家洼驮上炭到五寨去卖,来回一百多里,赚些微博的收入,养活没眼的奶妈,母子相依为命。
张三肉虽然天资聪慧,但没上过一天学,一辈子睁眼瞎,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张荣德的母亲李再兰从小跟随父母从河曲的一个小山村逃荒落脚到了塘涧村,也是一个字不识。
儿子张荣德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欢乐。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睁眼识字,学些文化。张荣德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已经三十九岁,对他在生活上很是溺爱。张荣德从小母亲缺奶,营养不良,身体很单薄,经常生病,时常看医生,使他幼年的记忆中就对医生满是好感,也可以说是促成他好好学习,日后当个好医生的一种启蒙。因身体弱,家里从不让他做重活,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先让他吃。记得小时候村里上冬来农闲的时候有个习惯,男人们聚到一起打平伙,就是杀一只羊熬好,众人按份平分,打打牙祭。别人分到熬好的肉不离地方就全吃了,张荣德父亲一口也舍不得吃,全部乘热端回家,不管多晚都要把他叫醒让他来吃,父亲就站在一旁眼端端地看着儿子把肉吃下。但在上学识字方面是很严厉的,张荣德小时候比较顽皮,不好念书,经常有四五个要好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有时背上书包走了,大人以为去了学校,出了大门把书包寄放在一个暗埋的地方,就和小朋友玩去了,到吃饭的时候才背上书包回来。时间长了被大人发现了,父亲气坏了。那次父亲打了他,也打的很重,至今记忆犹新。从那以后张荣德就再也不敢逃学了,坚持按时上学。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张荣德成了班上的好学生,成绩一直靠前,自己也有了信心。
那时候塘涧村的学校办得不错,有许多老师是五寨师范和宁武高中毕业的,学识好,品行好,教的也很好。教过张荣德的老师有张亮明、周翠英、刘翠珍、杨昌元、韩义、周泽民、黄占贵、周善云、王有德、邸林堂、陈佩堂。老师们在张荣德心中的形象始终是那样的亲切和高大。
1972年上高中的时候是推荐的,他们班有20多名同学,只有5个名额。因为学习成绩相对出色,班主任周善云老师比较看重张荣德。他和校长邸林堂参加了支委会,会上他第一个提出了张荣德的名字,就这样顺利上了神池羊鼻梁高中。
张荣德他们上高中的虽然仅二年的时间,他们学的很努力,老师教的很认真。那二年张荣德就没有午休过,当时的老师都是名牌大学生。第一任班主任是张纯德老师,山大中文系毕业,语法知识学得很好,只要一有空就给他们讲语法知识,为他奠定了良好的语文基础。
第二任班主任是王建英老师,是山大物理系毕业,山西闻喜县人,特别有才,会画画,在一堵白墙上,能很神奇地画出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形神俱佳。物理教的特别好,对学生很关爱,特别是对生活困难的同学更加关爱,每到毕业的时候他就给同学们照相,基本是免费的。张荣德就受到王老师的许多关照,至今铭记在心。他们的数学老师张相汉、金刚、邢作仁,化学老师刘建生,英语老师朱宝华、刘振中都是非常好的老师。在张纯德老师之后,田生繁老师为他们带了一年多的语文课,田老师用启发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使他在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撰写医学论文和学术报告,也是那时的扎实功底。在高中二年的学习生涯中,张荣德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做了较好的铺垫。张荣德非常感谢这些教过他的老师们,老师们那些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生动画面,在课后不分贫富,不论贵贱,认真细致,批改辅导的高贵品格,至今还时不时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未曾想,老师们的影响多年后也成了他对患者的态度。
高中学习生涯到1974年就结束了,虽然只有短暂的二年,但收获却不小,除增长了知识,还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学,在张荣德以后的人生发展中,医学深造中时不时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那种真炽的友谊,几乎温暖了自己一生。
张荣德他们当时毕业后是不能直接升学的,城市户的同学要插队,农村户的同学要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接近农民就熟悉了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国情。这种锻炼对年轻人来说,未尝不是一桩好事。回村后张荣德烧过石灰,背过草,在村办瓦窑背过砖,在大队科研小组种过试验田,在大队文艺宣传队编过节目,当过大队广播员,1975年到公社电影队当了放映员,脱离了生产队。公社几大员中放影员无财力保障,其它几大员都是财政拨款的,唯有放影员是自收自给的。放影队的日常开支、片租费、放影员的工资都要自己赚。按规定放影一场,村里按人头收费,每人5分钱,刚开始还可以,由于当时娱乐活动少,看电影、看戏就是人们娱乐活动的最高享受。去了村里人们还比较喜欢,大队给开小灶或派到村里卫生干净的人家去吃饭,过了不到半年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因为没有好片子,主要任务是普及样板戏,每天就那几个片子,翻来覆去,人们早就看腻了,再加放完还要向村里收放影费,队里都穷得拿不出钱,就是有钱也很不情愿给。到了村里孩子们说放电影的来了,很高兴,围下一圈。这个营生,有苦也有甜,苦的是一演就是黑天半夜,甜的是看到农村娃的张张笑脸自个心头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虽说在村里放电影,不像城里那样有固定的场所,村里放电影春夏秋冬都是野外作业。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神池的天气接近零下30度,在院里放电影冻得寒心彻骨,观众冷了能到屋里温一下,但是一种无形的责任支使你必须坚持放完。日后荣德从医的耐心,也是从这里培养起来的。
面对这样的处境,年轻的张荣德也曾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迷茫,当时最向往的就是能到县里的医院当个助手或到县里的工厂当个农民协议工或者推荐个社来社去的学校,因多种原因,主观努力也是不够的,人间万事出艰辛,办成件事需要一定的付出的。
虽然希望渺茫,但也不能自暴自弃。毕业两年了,他仍念念不忘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不缺真善美。在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中,张荣德得到安慰和开阔了视野。那时候,他和所有同时代的人一样,物质生活是那样的穷,那样的困,但精神生活却是至真至美至善的,那个时代,没有吃过不安全的食物,没有听说过所谓的假货,虽说一毛钱能买到十个奶香十足的大白兔奶糖,一个鸡蛋九分钱,能换取一本自己喜欢读的图书,这些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岁月流逝,人生风风雨雨,该走的路你躲也躲不过。张荣德不相信命运,也从未向命运低头。但身边的各种棘手问题,你必须的面对。你的生活,你就的奋斗,没有奋斗,何谈有意义的人生?1976年就这样在执着的劳动和焦急的等待煎熬中过去了。就在这一年他们放影队的工作环境也变化了。最开始放影队是公社党委委员直接分管,公社院内给过他们一间办公室,地下放机器,炕上能住人。后来公社来的人多了,就把他们的办公室挤掉了。他们的机器也没有放的地方,只能到哪个村放影就放在哪个村,到下一村放影的时候再倒放在下一村。他们到了公社没地方住,就厚着脸皮挤到话务室的大炕上。就在这一年,不知什么原因,公社院里从形式上也不要他们了,把电影队划归了社办厂管理。社办厂的厂长是一个村干部当的,社办厂的主要工作人员是木匠和铁匠,他们去了有些另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放影队的演出就更困难了。整天感觉心里空荡荡的,时刻在想自己的今后何去何从。
1976年过去了,就寄希望于1977年。这一年形势发生了前全所未有的变化,张荣德说冥冥之中感到国家的招生政策是否会有某些方面的改变,也想着政策有没有可能把推荐改为考试推荐相结合的事。张荣德心里这样想,同时也跟进了一些自己能做到的具体行动。他在放电影的空隙就重新拾起丢掉多年的书本,抽时间翻看高中的数理化课本。这在当时是很另类的表现,遭来了不少讥讽和嘲笑。社办厂的一位领导和他们一个村同在社办厂工作的木工师傅说:“我看你家村那小子不好好放电影,一有空就看那两本烂书,迟早也要丢掉他那个饭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张荣德很难受,也很难堪。为了避免人们的看不惯,他就不敢在人多的时候看书了,只在没人的时候才看。但他的决心是没有丝毫动摇的,因为看书不仅能减轻他心灵的迷茫和困惑,同时也在绝望中有望找到一线希望。他就这样坚持了好几个月,从未间断过。到了7月份应该是每年招生的时候了,可没有任何官方的消息。小道消息倒是不少,有的说今年还是老办法,有的说可能要改成考试录取,得不到一个准确的消息,心里就不踏实,希望和失望互相徘徊着,使人整日心神不宁。到了深秋时候,终于有了准确的消息,国家要恢复高考制度。这一消息,对张荣德来说是振奋心灵的,因为不管结果如何,他可以参与了。张荣德到公社联校报了名。那时大专和中专是分开报名分开考试的。他先报了大专,因为按惯例高中毕业应该报大专。临报名结束的那一天,他正准备从公社回村里看书复习,半路上遇见了他的一个好朋友高老师,问报了什么,他说报了大专,高老师说错了,像你现在的情况那里还顾得下分大专和中专呢,能考上学校是第一要务,假如能考住大学考中专不是更有把握吗。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张荣德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他又返回联校,找到校长说要改报中专,校长有些不高兴地说已经综合正了,不好改动。张荣德对老师说自己确实学的不行,考中专还可以试一下,考大学是绝对不行的。在张荣德的死缠硬磨下,校长又为他改报了中专,张荣德至今都很感激这位校长。
考试那些天的情景虽然过去了40多年,但至今仍历历在目。考场设在县城,各公社的考生提前一天报到。虎北公社那天报考中专的就有60多名考生,正好坐满一个火车皮。多年不考试,有些不适应,开考的时候很紧张,几门考下来,他觉得很糟糕,有许多题不会做,尤其是数学做的更差。他安慰自己反正考试恢复了,今年考不上,明年再去考,绝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在一些人的歧视中毫无尊严地活下去。
考试结束了,不像现在这样几日几时出成绩,管考试的人和参加考试的人都吃不准究竟考试成绩算不算,或者是算多少比例,还用不用领导来研究和审批,大家心里都没底。等了大约2个多月,这中间传闻很多,有的说考试成绩作废了,还要重新推荐,有的说成绩是参考,推荐还是主要的。大约快过年的时候,成绩终于出来了,通知所有达到分数线的考生都到县招待所体检并填报志愿书。当年5个科目考分平均达到58分就达线了,68分以上可以报考省级和国家级中专。张荣德的成绩是80分,全县第一名。学校的名字登在一张报纸上,让考生们传阅的看。张荣德看到可报的学校有电力学校、邮电学校、气象学校、铁路学校、中医学校。面对这么多的学校供他选择,一时拿不定主意。张荣德根据自己当时的见闻应用了排除法进行了选择。由于孤陋寡闻,感觉电力学校是爬电杆的,自己有恐高症干不了。邮电学校是骑摩托送报的,自己骑不了那东西。最后选择了山西省中医学校。所以选择这个学校也与自己从小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张荣德从小处在一个缺医少药的环境里,家里人有个灾病找个医生太难了,村里的人们白天还活蹦乱跳的,夜里得了个急病,因为没有找到医生就离开人世了。
张荣德有个小他十岁的弟弟,1975年在他十岁的时候脖子上长起个疙瘩,人们都说是鼠疮(淋巴结核),家里人都很着急,找不到个治法。后来听说县医院有个中医火针扎的好,可以治这个病,他托县电影队的陈师傅找这个大夫去看。那天这个大夫围着很多病人,也不按顺序来,谁挤到跟前就给谁看。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在酒精灯上烧红火针给扎了一下,放出一点脓,他说化脓了到处置室割去吧。张荣德没有多想,按照大夫的吩咐到了处置室,处置室坐着个大个子女大夫,让他弟在靠窗户的那张检查床上躺下,很快就给切开了,也没有流出脓,就流了点血,给包住了。因为是夏天,处置室开着窗户,手术时也没有关窗户,外面刮的风还不小,风中夹着少量的沙尘吹在了伤口跟前。手术后第二天他弟就坐上村里的拖拉机回村了,在大队卫生所换药。术后第三天出现高烧头疼,赶快又到了县医院,当时大夫说病重住院吧。住院后正准备给他打点滴,弟说:“哥,我头疼的厉害”,说完这句话就出现了抽搐昏迷,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这是弟和哥说的最后一句话,抽搐了4个多小时就永远离开了他们。医院诊断是破伤风,张荣德想就是那次手术感染的。他第一次用这种方式知道了世界上还有破伤风这个可怕的名词,而且知道了手术消毒不严就有感染的可能,为了预防应当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就这样在医生的草率治疗下,结束了兄弟十岁鲜花般的生命。张荣德也在问那个大个子女大夫难道不知道手术时不关窗户有可能感染破伤风吗,为什么不给打一支破伤风抗毒素呢?是不知还是不为?不知怎就能坐在这里给人做手术呢,如果是知而不为那责任心哪里去了?虽然过去了许多年,每当他想起弟弟离世的场景,心里还是像刀割一样疼痛。在这之前张荣德从来没见他父亲哭过,这次他哭了,哭的那样悲痛欲绝、撕心裂肺,他用粗糙的手不断抹去泪水的样子,至今都不能忘怀。母亲更是痛不欲生、泣不成声。从那以后三年内他们家就没有过过节日,每当过节的时候,他的母亲一定在村外哭喊她的小儿子。张荣德当时就想,这辈子如有机会一定要当一名医生,而且是一名负责任的特别是能为社会上穷苦人服务的好医生,当一名态度和蔼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懂得做手术不关窗户可能会感染破伤风的好医生,他的愿望终于有希望实现了。他填好志愿后,还有个小插曲,管招生的给了一张政治审核表,让快点到公社盖章送过来,他迅速赶到公社,书记主任都开会去了,有一位副职在岗。他把政审表给对方看了,说招生的让盖个章。这位副职平时也是很熟悉的,但一说盖章,他就板着脸说哪有那么简单,这需要党委开会研究才能盖,张荣德说很紧急就给盖上吧,自己已经考上了。他说你以为考上就行了,没有党委的同意是不行的,他可能还没有理解了高考改革的精神,你就是再心急也没用,就这样盖章的事被搁住了。好在全国此类事情甚多,刚恢复考试部分领导心里还不适应,借政审阻拦考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全国处分了一些参与阻拦的领导干部,甚至还有县处级、地师级,而且处理结果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布。有了这样的政治氛围,张荣德的政审表才没经研究盖上了公社的红章,才得以完成了上学的全过程。
张荣德在学校两年多的时间,如饥似渴,刻苦认真,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张大夫的医务实践
如果说张荣德的人生与医学有不解之缘,那么张荣德的医务实践真给他的人生带来实质性的转折。因为他真的当上了医生,圆了少年时的那个心愿。1980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张荣德很想为家乡的人们服务,就选择了在神池县医院实习。这次实习虽然短短几个月,但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旅程。实习开始他跟随名医余坯绩老师坐诊,余老师自学成才,中医理论很扎实,对《医宗金鉴》能倒背如流。临床经验丰富,带教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来了病人先让你诊脉拟方,他再进行点拨,使人受益匪浅,提高很快。不长时间就学会了如何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初步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操作方法。一有机会张荣德就想去实践自己的临床体会,门诊实习三个月后就进入病房实习,跟的是西医老师,老师很放手,这就有了独立使用中药的机会。记得有一位姓赵的病人,曾经在虎北公社当过领导,头晕多年,在省城医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自觉昏天晕地,走路需家人搀扶,好多医生都用过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收效甚微,且有逐渐加重的感觉。张荣德查看了病人的病历记录,觉得以往的医生一听说他是脑血管硬化,就夹杂了西医的理念,给他活血化瘀、疏通血管。张荣德看他的舌质没有明显瘀斑,而且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应当是属于痰湿阻滞,清气不升,脑失所养而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张荣德给他用了利湿化痰,升清降浊的温胆汤加减,效果明显,三剂见效,十剂后基本不晕了。患者李某某,抗美援朝老战士,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形体消瘦,胃脘疼痛,有时疼得不敢大口出气,多方治疗效果不显,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张荣德和他交谈后得知其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三天吃不上饭,冰天雪地,饿了吃几口炒面,渴了吃一把雪块,从此就落下了肚子疼得病根。张荣德感觉他是寒凝气滞久病入络瘀滞不通所致,选用了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服药40分钟后腹痛加重,在床上不断翻转,头上冒出汗珠,张荣德当时也很紧张,第一次见这种情况,担心出现胃穿孔,结果疼了一个小时突然不痛了,之后张荣德实习期间多次随访他说胃脘痛基本好了,偶有不适也不像以前那么难受了。患者张某某是义井食堂的一名厨师,因急性肾小球肾炎入院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一压一个凹,双眼眯成一道缝,自觉全身憋胀、尿少。他一看就觉得这病是属于中医的风水,是越婢汤证,毫不迟疑地开具了越婢汤的原方。患者晚上开始煎服,第二天一早查房时患者的母亲很不高兴地对张荣德说,昨晚服药后腹泻了五六次,基本没有睡觉。张荣德看患者像变了个人似的,肿气全消,查了小便尿蛋白也比昨天少多了,之后继续服了十几副药再也没有出现浮肿,查尿蛋白也逐渐消失了。患者韩某某,是县商业局的一名干部。那天晚上8点随老师到急诊室会诊,患者在床上疼得直叫唤,说他是多年的三叉神经痛,今天又犯病了。老师让肌注一支吗啡,他说下午4点打过止不住,老师让张荣德给他扎针,他说城里的老中医马大夫扎过多次,根本不起作用。老师说那我们也没办法了,过了一会他说要不试着扎一针吧,张荣德就给他扎了阿是穴加合谷穴、列缺穴,晚上九点扎上,张荣德说不用起针,坚持几个小时再说。第二天八点查房,患者说扎上一小时后就不疼了,九点多拔了针,共计12小时。之后五个多月再没有疼过。患者对张荣德说看他这么年轻,技术还不错,是不是祖传的,张荣德说他父亲是种地的,祖上也没有搞医的,他完全是按中医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治疗的。
多半年的临床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中医的奇妙使张荣德更加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
临近毕业,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张荣德一帮人是恢复考试第一次考上的学生,他们还信心满满,但到了社会上说你是中专生,县以上的单位没有特殊关系根本不要,基本上是哪里来的到哪里去。像他们这些农村来的考生主要去向是公社医院。通过实习大家都有体会,公社医院条件差这倒好接受,主要是没有病人,如果你不到大些的医院实践一定时间,直接到了公社医院,你学下的知识基本用不上,用不了几年就荒废了。当时是按计划分配的,忻州地区每县一个,神池县当年就有4个考生,只有一个指标,要求三个同学到外地工作。那时也年龄大些了,也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张荣德找熟人介绍了几个县,找到当地的卫生局长,看能不能分配的好点,找了几个都不答应到县医院。岢岚县卫生局有个叔伯姐姐,在那里当会计,张荣德就让他在地委工作的同学帮他分到岢岚县县医院。
岢岚县医院中医科当时有十个大夫,只有两间办公室,一大一小。大的还带针灸室,有近20平米,小的约15平米,坐着九个大夫,非常拥挤。医院是很不情愿接收他们的,但抹不开情面和关系,就勉强收下了。去了半个多月不给安排住处,坐诊和另一个大夫共用一张桌子。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自己感觉还学得不错,可大家并不认可。病人来了也是先找熟人,没有熟人的情况下也有一个小规律,就是有老的不找小的,有男的不找女的。有时几天也看不上一个病人,心里空荡荡的,总有一种绿水青山枉自多的困惑。毕业后的中医和实习时的中医是不一样的,实习时跟上老师可以管病房,就不愁没病人。但毕业后综合医院的中医不让管病房,只能坐门诊,不管你的中西医知识学的多好,都是这样,骨子里还是对中医的一种歧视。
大约过了半年多些,情况稍微有点好转,人也熟了,也有病人找了,但不多。张荣德觉得这样长期下去也是不行的,需要再找机会学习知识,抬高自己的文化凭证,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1981年山西省办了一期中医经典著作进修班,他去学了一年,领了结业证,和文凭无关。1983年机会又来了,山西省职工医学院成立,招收在职医务人员上学,他又考入职工医学院中医专业学习了三年。这样他先后在校学了将近七年的中医理论,终于摘掉了中专的帽子,变成了大专生。
毕业后,忻州地区办起了中医医院,他就在多位领导和贵人的帮助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调到了这里。到了中医院感觉就不一样了,不像综合医院那样,人们在观念上不能明显歧视中医了。中医可以管病房,可以参与住院病人的治疗,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了。张荣德是忻州地区中医医院第一位管病房的中医大夫,当时医院批的是30支床,住着38位病人,全省各地的患者都有,病种多样。除荣德之外还有一位西医大夫和他共管病房,他们不分昼夜地住在医院为患者服务,医患关系处理的非常融洽,多次受到患者的赞誉。
张大夫的医疗成果
武术中常谈到“绝招”。医术中也有其“绝技”。张荣德大夫的“绝技”就是,根治痔瘘,手到病除。
说来话长,1988年太原市中医研究所肛肠科主任郑明印老先生退休后来到忻州中医院,传授他积累多年的肛肠病治疗技术。郑主任祖籍河北省,解放前就在太原搞痔瘘专科。解放后他是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第一任肛肠科主任,拥有病床80张,在山西省一家独大。老先生来了是要为医院培养一名肛肠专科医生。很长时间医院派不出人,选了几位大夫都嫌肛肠这个名字不好听,又脏又累又担责任,都不愿意学。听到这些消息,荣德就有了想学的念头。荣德觉得肛肠科医生虽然不好听,但很稀缺,患者很需要这样的医生,自己学了说不定还会有些建树。荣德记得在神池县医院实习的时候,有本村的一个老乡痔疮疼得受不了,找遍全院的老师都没人能治这个病。有一位据说是能治的,找到后他说只看男的不看女的,病人痛苦得很,却找不到能治的医生。当时他就想如有机会一定要学会这门技术,为这一类患者解除他们的病痛。张荣德主动找到院长,表示愿意跟郑主任学习,院长很受感动,要求他作好主义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张荣德就成了一名专攻中医肛肠技术的医生。
郑主任很有真才实学,中西医都很精通,特别是中医造诣更深。记得有一位姓赵的女病人,是邮电系统的职工,在北京、太原多家大医院都看过,当地的中医也给吃过不少药,效果都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用点泻的药就日泻数次,用点补得药就腹胀如鼓,用点热的药就烦躁不安。整天疲乏无力,卧床不起,四十多岁就不能上班,病人痛苦不堪,医生束手无策。郑主任看后只用了三味药:西洋参、山茱萸、鸡内金。服药后肚子就舒服了,连续服了两月后病人基本康复了,由原来的卧床不起到后来可骑车上班。还有一患者,常犯头痛病,在省城多家医院看过,收效甚微。郑主任把脉后认为是气虚头疼,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后头痛消失,随访十年未发。郑主任教人是毫不保留的,跟着他不到一年就让张荣德做手术,他在旁边指导,使荣德提高很快,不到两年时间,常见的痔、瘘、肛裂手术张荣德都能熟练的完成。
肛肠病病种很多,靠手术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病种,有好多的疾病是需要服药、放药、热敷坐浴才能解决问题。他们在手术的同时开始研究药物治疗的方法。郑主任说他有一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就是想把他多年临床积累的一个方子制成栓剂为患者使用。他自己试过很多次都不能成功,他拿出自己制下的栓剂让荣德看,质地粗糙坚硬,颜色灰暗干燥,遇温不能融化。荣德和他把处方调整了一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山西医学院药学系找到刘教授,说明来意。目的是就这个处方做成外观漂亮,遇热可溶的栓剂。刘教授说可以试着做哦,只是经费贵些,荣德说不要紧,只要能做成,愿意付费。刘教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栓剂就做成了。外观很漂亮,究竟效果如何心里还是没底。开始免费给患者使用,结果发现止血、止痛、通便效果很好。当年就通过忻州地区科委的专家鉴定,并评为1993年忻州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张荣德把这个结果告了郑主任,他非常高兴地说“我一生无憾了”。
有了以上科研项目的成功和经验之后,张荣德就对科学研究更有信心了,每当遇到临床上的难治疾病他就尝试着研究一些解决的方法。结肠炎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至今没有一个很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中夹有粘液或夹有脓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张荣德经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此病多为脾虚肝郁,与《丹溪心法》痛泻要方之症较为接近。他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为患者使用。经临床实践效果较为理想,取名为“健脾止泻颗粒”。经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中医医疗机构制剂在临床使用。2015年获忻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方对结直肠癌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者缓解症状有效。这也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医院一位职工的亲属患直肠癌,因年龄80多岁,不愿手术,表现为下坠憋胀便下脓血一日数次,苦不堪言,问有什么缓解的方法?张荣德说用上“健脾止泻颗粒”试一试吧。结果用药以后很快缓解症状,一年多时间病人感觉良好。之后又为十六位同类的患者用过此药均反应良好。
便秘是国际难题,严重影响着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张荣德在临床上发现长期便秘的患者多为肝肾不足所致。市售的便秘药多以苦寒攻下为主,初用有效,再用效减,用久增疾。张荣德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补肝益肾养血温通的理念,制成滋肾润肠丸为患者使用。治疗习惯性、老年性及产后便秘均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很受患者的青睐。经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中医医疗机构制剂在临床使用,2014年获忻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坐浴是肛肠科的重要治疗手段,许多刚发生的痔疮或手术后的患者或其它肛门不适的患者都需要熏洗坐浴。刚开始张荣德他们给患者熬中药熏洗,效果很好,但就是不方便。每次熏洗都需要煎煮,这样有许多没有煎煮条件的患者就不便使用。为了方便更多的患者使用,他选择了几种不用煎煮一冲即溶的中药制成散剂,取名消痔散,供患者使用,既方便又有效,深受患者的好评。
肛门瘙痒症是一种令人难言难堪而且病因不清难以治愈的疾患,市面上没有一个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他尝试着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制出了“止痒灵”为患者外用,临床效果显著。1992年获山西省青年“五小科技竞赛”三等奖。
从医四十年来张荣德孜孜不倦,勤学苦练,博采众方,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视野,他多次参加全国和山西省的肛肠学术会议,学习同行业佼佼者的先进技术。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学习解决疑难杂症的技术。曾多次邀请山西省肛肠学会会长山医二院肛肠科原主任纪顺清,山西省医师学会肛肠分会会长山西省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翟春宝来医院进行手术示范和技术指导。通过不断努力,使自己的肛肠病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主治各种痔、瘘、便秘、结肠炎、直肠炎、肛门瘙痒等疾病的治疗体系,也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40年来,张荣德始终没有忘记学医的初心,没有刁难过一位病人,也没有推诿慢待过一位患者,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懈怠延误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始终占据着他心中的最高位置,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是找他的都一样热忱对待。
相关部门对他工作成绩也给予肯定,2005年张荣德晋升为主任医师,2014年被评为忻州市十佳优秀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授予忻州市名老中医称号,2017年授予山西省名老中医的称号。
医者仁术。张荣德通过多年的临床体会,感到只要你把患者放在心上,患者就会把你捧在头上。尽管近几年医疗行业出现这样那样的乱象,伤医辱医事件时有发生。但荣德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荣德的同行大都不愿自己的孩子们从医,怕孩子受苦受累、惹麻烦,但荣德的大女儿张敏慧在他的影响下又走上了从医之路,她是山西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现在在市中医院脑一科当医生。女婿赵剑,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给荣德当了传承人,和他一起从事肛肠病治疗工作。两个孩子都为人正派,勤学聪慧。张荣德要求他们要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始终把患者摆在首要位置。荣德把他的医德、医道、医技、医术传授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一定能够走的更远,做的更好,使更多的患者在他们这里得到温暖、得到康复。
人都是希望自己活的好,活的长,每一个不同职业的人的一生为了健康都要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与医生打几次交道,但医者的苦与乐谁曾过问?其实职业本无贵贱,劳动最是光荣,与人而言,健康的活着,就是基本的成功。医生每天直面生死,更要活的通透,必然自带光芒。张荣德忠医精诚精彩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