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生康:复活失传八百年的空心澄泥砚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琴棋书画纸墨笔砚,自古为中国文化人所心仪忠爱之物。
一个农民把失传800余年的空心澄泥砚重新复活现世,被我国文化界传为美谈。
这个人就是曾在历史上为宋徽宗制作独一无二温氏空心澄泥砚温笠舟的第46代传人,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上红表村农民温生康。温生康沿袭祖上绝技潜心钻研又使空心澄泥砚重露世间,实属不易。称其中国现代温氏空心澄泥砚发明第一人绝非空穴来风。温生康的砚台制作技术,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4项。其中,以空心澄泥砚尤为时尚、最为出名,成了文化人的抢手收藏用品。
他做空心澄泥砚有深厚底功
空心澄泥砚,神在澄泥,奇在工艺。
入伏这天,记者专程专访中国现代空心澄泥砚发明人温生康时,他如数家珍向记者说起自己做泥砚的历程以及空心泥砚的前世今生。他的厂子因入伏停产,为什么呢?隔行如隔山,记者一探究竟,原来入伏之后停产,立秋之初生产是有科学依据的。老温说制作砚台的最佳黄金时间在春秋两季。冬天天太冷,砚台出不了模具;夏天天太热,澄泥中会产生气泡,烧制时容易裂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必需的遵循科学规律,所以停产。
民间绝活多有家传。温生康的父亲温玉林是五台出名的好工匠。家庭熏陶使温生康至幼酷爱手艺。1972年,年仅18岁的温生康上完高中,到五台县陶瓷厂当协议工。那个时候,厂子专门生产放粮食瓮和水瓮。松康肯钻研,勤动脑不久就掌握了核心技术。1975年,厂里上马细瓷生产线,派人去河北邯郸学习的9人中,只有他一个人是协议工。但因为他手艺精湛,学习完就出成果,竟由一个普通的协议工当上了车间主任。厂长说,工厂离不开这个有好手艺的后生,没有他厂子运转不灵。
温生康到河北学烧制技术后犹如猛虎添翼。记者采访曾和温生康一个厂子工作过的胡羽,他回忆说,那时,在厂里工作了三年的工人还掌握不了火候,但松康一个月就掌握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如此,他还留心观察其他生产线的工艺与流程,触类旁通,很有天赋。学习使人进步,这话在松康身上更印证了正确。70天学习结束后,经他第一炉试烧,厂子的产品就获得了成功,在当时传为佳话。
外行看热闹,内行说门道。烧制是瓷器加工中最难的一道工序。温生康在厂里一炮打响之后,又参加全省陶瓷行业的竞赛,名列第一。为此,厂长把他提拔为烧制车间的主任,后转为细瓷车间的主任。
温生康在外面混的不错,在父亲温玉林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好孩子。原因是温生康好不容易进了工厂,又好不容易当了车间主任,眼看着就要转正修成正果了。1982年松康却辞职离开厂子,回家单干。这事儿让他父亲大为恼火。
温生康对记者说,当初自己干是明智之举。1985年红红火火的陶瓷厂塌了,但自己的家庭小作坊却成了公司,澄泥砚产品近销北京、太原,远销日本、朝鲜、韩国,最高一年竟收入300万元。
温氏空心澄泥砚的前世今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温生康深知,没有好料,就不会有好砚。
好料哪里找?温生康为此下了功夫。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砚台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澄泥砚制作最早始于西汉时期,唐宋达到顶峰,被历代皇室视为专用墨宝。澄泥砚以特殊加工过的泥土烧制而成,质地细腻坚实,发墨而不损墨,可以与石质佳砚相媲美。自宋以后取代山东的红丝石砚,从而挤身四大名砚之列。
温氏澄泥制品在唐宋时期,皆为贡品。温生康按家谱排序是温氏澄泥制作第46代传人。史载记录,他祖上为皇帝做砚台,汉、唐、宋、清的多位皇帝,都特别喜欢“温氏澄泥砚”。其中,温笠舟为宋徽宗制作的“空心砚”独一无二,堪称传奇。
元、明、清以后,享誉已久的温氏澄泥砚只有少量藏品流传,制作工艺也已失传。上世纪80年代, 温生康凭着一股执著劲潜心研究,他从采泥、选泥、过泥、贮泥、炼泥到创意、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熏蒸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艺,在2003年烧制出失传800余年的“温氏空心澄泥砚”和失传300余年的实心澄泥砚。
要做出好的澄泥砚,关键是找到好的澄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温生康告诉记者,起初他找了许多地方,都不理想。有一天,他坐车从太原回家,路过五台县槐荫村时,看到护路工堆在路边的土极似澄泥。用手一捏,细润且有柔性。顺着拉土的痕迹,找到了一处土崖,土崖中仅仅有约5厘米的土层为澄泥。他拿上澄泥去太原化验,泥中含有硅、铝、铁、金刚砂等29种矿物质。他为此欣喜若狂。据说,温生康的祖上曾经为皇帝做过砚台,而澄泥正是祖传做砚的秘料。
温生康时常惊叹古人制作的那些古董,简直是美仑美奂。遗憾的是这些绝技和好东西在现代失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确实是导致这些宝贝和绝技失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非艺人“心短”,实际上还是生存的需要。温生康说老祖宗都能做出好砚台,自己作为后代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让失传800余年的空心砚和失传300余年的实心砚两项先祖技艺复活。就这样,温生康做出了当时谁也不能理解,且近乎天方夜谭的荒唐选择。现在回头想,有时天真,日后方可灿烂。
记者从温氏家谱上考证,温生康是“温氏澄泥砚”的第46代传人,其祖上的空心砚台制作技术已经失传800多年,实心砚台失传30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此项技术无人问询,更谈不上突破和复原。
记者在温生康家里看到至今还保存着一方宋代的“荷叶蟾蜍”温氏澄泥砚。此砚台为不规则圆形,直径约25厘米,似一朵出水荷叶,蟾蜍在荷叶上汲着甘露,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砚台背后有苏轼题词:“荷叶玉池澄泥制,背刻东坡想用之,设以挨群遗事喻,斯人诚不愧研斯”。堪称绝品,价值连城。
温生康说,1947年春节前,他爷爷正在给村里人写对联。忽然,有一伙阎锡山部队的官兵进来搜查。其中一个上校团长见他爷爷案头上放着一方砚台模样奇特,就要买,被拒绝。这位团长买不成就抢,他爷爷为了护砚台,胳膊被刺刀刺伤。而这位团长为了升迁,把抢到的砚台献给了阎锡山。
阎锡山一看此砚台是稀世之宝,爱不释手。砚台背后有“温氏澄泥”的字样,他便召部下炮兵旅长,上红表村人温玉如询问。温观后告阎,此砚为温氏祖先制作,今已失传。阎为使部下效命,便忍痛割爱,将此砚转赠与温。后因战事吃紧,温玉如恐落入他人之手,便将此砚送回上红表村老家,让温生康父亲保管。温玉林视其为镇宅之宝,收藏完好。
温生康当年离开陶瓷厂,凭着做陶瓷的深厚功底,回家就开始了折腾。先是找澄泥,后是建烤房,把家里的小院弄得乱七八糟,但找到好的澄泥后如鱼得水,一举成功。
虽说好事多磨,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才是根本。起初温生康制作的是普通的砚台,一窑只能烧出一种颜色。他想让一方砚台上同时烧出多种颜色,这样才能独领风骚。但反复试制了十几次,都失败了。父亲温玉林在上世纪60年代制作过砚台,他见儿子有心,老将出马亲手指导,传授秘方,一火候二位置三配料,火侯在700度以下均匀烧,700度以上大火烧,共同研究,反复实践,终成正果。1985年的秋,父子俩从窑里取出砚台一看。神奇出现,变色了的一窑中,不仅有黑色、黄色、紫色、土色等多个颜色,而且在一方砚台上也能烧制出多个颜色。那时媒体闻讯报道,温生康成了全国制砚界的奇人名人。
实心澄泥砚烧制成功了,空心澄泥砚岂可罢休?真正激发温生康制作空心砚的是一个兰州人。温生康曾收到一封从兰州寄来的信。信上说,他收藏着一方砚台,长方体,上面有两个黄豆大的孔,刻有“正其体,虚其心,洁如玉,盎如春”等字,署名为“笠舟铭宋澄泥砚”。这人问他,该砚台是不是空心砚?
这方空心砚正是自己祖宗温笠舟曾为皇帝制作的空心砚。温生康觉得老祖宗都能制作出空心砚来,自己作为后代更应传承发扬光大。因技术难题,整整八年工夫,温生康昼思夜想,反复试验,失败了无数次。有一天夜里,他突然梦见自己做成了空心砚。仿佛冥冥中祖先点化,他马上起来,循着灵感,照着梦中的样子做成粗坯后,放入窑中,焦急地等待了三天,出窑后一看,空心砚烧制成功。他大喜过望,仰天长笑,百分欣慰。
记者获悉,空心砚最大的特点是砚腹中加满水后,储墨不涸,发墨益毫,质坚细腻,改变了传统砚台墨汁易干,易腐臭的弊端。称其空心澄泥砚,是因为砚台内膛中空,上方有两个小孔,通过小孔把清水注入孔洞,砚台肚腹中的清水就通过澄泥渗透出来,使得砚台上的墨汁永不干涸,并墨香永留。温氏空心澄泥砚看上去古色古香,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还有收藏价值,可与古青铜器媲美,是制砚史的重大突破。所以倍受文人雅士青睐。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曾题词赞说:“制自澄泥,发墨淋漓,非端非歙,适用为宜。”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始于西汉时期,唐宋达到顶峰,被历代皇室视为专用墨宝。温氏澄泥制品的研制成功,引起社会的关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报》、《中视云媒》、《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农民报》、《山西晚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对温生康的科技成果予以报道。温生康入编《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现代艺术人才大集》、《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界名人》等辞书,被聘请为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选为五台县民间艺术协会主席,被忻州市文联命名为“民间雕刻高手”。
2007年,他把自己的这项发明,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到2020年初,他共申请了24项砚台专利。他研制的温氏空心澄泥砚有牛头鼎砚、观音赐露、四羊方尊、春秋大鼎砚等古玩砚台产品用品,不仅专家认可,而且文人青睐。
空心澄泥砚自有华夏大风情
深山出俊鸟,穷乡有能人。
记者驱车赶到离五台县城30公里远的下红表村参观。看到温生康的展览室里面,砚台琳琅满目,形式各异。有活灵活现的龟砚,有青铜器般的春秋大鼎砚、有妙趣横生的多蟾砚和金蟾砚等60多种。颜色有青铜色、紫铜色、豆绿色、鳝鱼黄等30余种。春秋大鼎是仿照商朝的古鼎制作而成,形象逼真,观之如碧玉,抚之如童肤,叩之如金石,令人称奇。
近些年,温生康除了生产砚台,还生产工艺品,有四羊方尊、马踩飞燕、至尊青铜瓶等30余种。皆具古色古香,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还有收藏价值,可与古青铜器媲美,让人爱不释手。
精品得来费功夫。记者现场得知,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乘原料。二是浸泡,先将沉积多年的精细胶泥经过滤后装入绢袋中沉淀,把澄泥用水泡成液体状,使泥的细度达标,然后将泥置于细密绢袋中阴干。三是配料。四是设计。五是雕模。六是制坯,用石膏模具做出空心砚台泥坯,并进行荫干,再用铲、刀、尺、圆规等工具雕刻、打磨。七是烧制,通过火候,运用独特的窑变技术,不仅一窑能烧出青铜色、紫铜色、豆绿色、鳝鱼黄等十几种颜色,而且一件砚台能够同时有几种颜色。温度的掌控是砚台质量的保障。温度低烧不熟,过高容易瓷化,这一套烧制技术相当保密。八是再打磨抛光,去掉澄泥砚上面不光滑的泥沙,使之更加光洁美观,其造型古朴大方、色泽典雅,具有储墨不涸、发墨益亮、质坚细腻、温润沉静的特点,为书画爱好者的经典佳品。制作精典空心砚台和工艺品,需要13道工序。每一个图案,都需要技术工人一笔一画地刻上去。例如制作四羊方尊,仅模具就用了72件。2019年,这个产品总共才制作了31件。
好事多磨,经过数年发展,松康的砚台生产已初具规模。即将上马恒温车间,一年四季保持在春秋两季的温度上,扩大了再生产。温生康说槐荫澄泥虽然只有5厘米厚,但此处曾为湖泊,面积很广,原料来源不是问题。他在该村投资15万元釆购3O余间房屋,用作加工车间,又从山东淄博买了1套自动化烧窑。近日通过招商引资,可望把自己的罕见泥砚研究成果转化成多批多类的高中低档产品,满足需求。
“温氏空心澄泥砚”现在供不应求,因是手工作业,难以保证人们需求。砚台作为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温生康传沿的不仅仅是砚台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文化瑰宝的传承。五台县政府相关部门在该县招商引资网上公布了温生康企业的相关信息,希望有识之士广泛关注,促成合作,引进投资,让好东西更上层楼。
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传承人极少。为杜绝因这种原因而又导致绝技失传的可能。如今一项年产10000件温氏空心澄泥砚项目将实施,此举将有利于保护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好的活化传承,也使五台地方澄泥制品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十年磨一砚,泥土变成金。记者看到温生康工厂里的百余种集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于一体,深受文人墨客和收藏界青睐的泥砚产品和屯积的成堆的特殊澄泥不竟有感而发。尤其是澄泥砚空心结构制作技艺,填补了中华文化领域中的一项空白,更令人叹为观止。
五台好砚台,自有其独特的气韵,均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灵动文魂。多才多艺的温生康在泥砚的行当上从黑发干到白发。今年66岁的他更加悟出,空心澄泥砚是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是悠悠五千年华夏民族的特殊记忆。
启功先生曾题词:“古砚今风”。事实上,温氏空心澄泥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传统性等特色,其蕴涵的特异的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文化品牌之一,益于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温氏澄泥空心砚质坚细腻,储墨益毫,温润沉静,制作工艺独特,技术含量高。如今,温氏澄泥空心砚得到社会各界和文人雅士的高度评价,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产品牛头鼎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厅山西馆展出。其它代表产品还有“八漏七不漏”的古玩产品“观音赐露”,青铜器式顶尖产品“四羊方樽”,是极为独特的艺术珍品。
一方好砚自有风情,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遇上墨汁,两相亲近。温生康对记者说,在多年来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重点抓研发攻创新,把温氏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绝技发扬光大,在文化史上古砚留名。
精美华丽古砚,盛世落墨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