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精美葫芦会唱歌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小时侯看过一部经典动画片《葫芦兄弟》,长大后又看到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葫芦非遗传承人杨军亲手烙画的一大堆精美葫芦娃,皆是传统非遗传承艺术品。于是,有关葫芦的内容竟成了我和文友们关注文化现象、共同热议的一个特别话题。
烙画葫芦的历史渊源
和同时代的孩子一样,杨军小时候也是看着葫芦娃和葫芦兄弟长大,这些可爱的动画形象和玩偶曾温暖过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更是开启了杨军日后漫长的葫芦烙画的学习生涯。
杨军的家乡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这是一方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古老使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年轻让她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忻府区是忻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史称秀容,晋北锁钥是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有云中、系舟和五台3大山脉,面积1954平方公里,总人口55.97万人。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使这片厚土自古文化气息浓厚,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底蕴。著名的忻州“挠羊赛”和“晋北鼓吹”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忻州曾两度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下民间非遗工艺葫芦烙画又为秀容古城抹上一种文化亮色,引人注目。
葫芦不但在古代传统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周末古城采访非遗项目传承人方知还有“先天葫芦”一说。何谓先天?意思是盘古开天辟地时葫芦就已经存在。实际上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学家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这说明在很久之前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所以人们就把葫芦列入了先天灵根之一。先天七葫芦,有赤、橙、黄、绿、青、紫七种颜色,体现真、善、美,光耀中华灿烂文化。它代表吉祥、昭示顺利。是传统的驱邪避灾、镇宅之物。
民谚说,葫芦巧,葫芦巧,两个葫芦来回跑,葫芦里面有金丹,服者长生永不老。
又下大,又下小,寸口乾坤都装了,坎离颠倒凭葫芦,长男夺取小女宝。
这葫芦,价千金,自古仙佛不敢轻,有缘若遇真传授,真善美里有真妙。
这就说明了葫芦在道教的作用非常巨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神仙都会随身携带一个葫芦,这不仅是对神仙体系细节的完善,更是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期许。葫芦驱邪避难,杨军少年时代看过的《葫芦娃》、《葫芦兄弟》正是这种情怀最直观的体现。
谁都晓得葫芦是道家神仙的标配。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众多道家神仙的手里都有葫芦,难道仅仅就是个法器吗?神仙是人上人,神仙手里的葫芦就是一种法器,太上老君的葫芦装仙丹,八仙之一铁拐李、济公活佛的葫芦装酒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葫芦在仙家手里的用处。
记者从艺术角度和精神层面去看,仙家手中的葫芦不仅仅是法器,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起着刻画人物性格和折射人生哲理的意义,通俗的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物化代表。
葫芦工艺也是杨军等非遗传承者物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如我们表象上看济公总是离不开一把扇子和葫芦,实质上我们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济公和其追逐的生活世界一样。记者认为,对待传说故事不能局限故事本身过程,还要注意文化背景透视艺术本质。古代的每一个传说不仅仅述说着感人故事,同时也在传承着一种文化体系。
杨军说,在葫芦文化里有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壶天”,寓意着人,克己而生就的日月,这个日月和自然界日月不同。壶中的日月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和生存的依靠,这个日月能否光辉永驻,是区别人的价值和处世的胸怀,为了追随自己壶天的“日月”,仙家禅悟修行,俗人行善积德,现代说法就是“修养”。一旦到到达一定程度必定是人中豪杰,出类拔萃。用仙家的话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百姓的话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因此,为了追求这个境界,从古至今几千年不变。这个思想灵魂和文化意义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虽然过了几千年,但是对于我们现实做人做事有很高的价值和道理。葫芦正是一种有形的承载物。
就说济公,他不是真的疯癫,他是心中有佛,佛就是他心里世界的日月。因此他难得的糊涂,一把破扇代表他最低的生活条件,一个葫芦象征着自己“壶”中的日月天地。他的这个日月托起了处世做人的精神世界,虽然自己破衣烂衫,可精神世界饱满富有。
中国的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外行看热闹,内行说门道。杨军接受记者釆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上面临摹出名家的国画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境幽深高远。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烙画艺术使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事实上,葫芦在我国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代表着吉祥和福禄,葫芦藤蔓连绵,果实茂盛,寓意子孙万代昌盛不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烙画工艺门类众多,其中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或火笔画葫芦。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而景泰蓝工艺葫芦画又称景泰蓝掐丝粉彩珐琅画,也是一种传统工艺品,是宫廷中盛行的高雅工艺品。
学艺贵在悟。现代葫芦景泰蓝工艺手法是工艺葫芦非遗传承人杨军在实践中悟出的宝贵经验。杨军边学边做边悟,他借鉴了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品中的掐丝、点蓝技术,在葫芦上用金属丝镶嵌,再用专业釉料点蓝着色,使成品画面呈现水晶般透明、质感古朴,色泽亮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装饰效果。由杨军亲手烙画的葫芦娃至此一鸣惊人,成了喜好者爱不释手的镇宅宝贝。
非遗葫芦创文显精彩
葫芦工艺在外人看来是小小手艺,何需挂齿?但创导全社会“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弘扬培育工匠精神,竟是社会倡导的一大主题。杨军的葫芦烙画是个小手艺,但是一个个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葫芦经他手艺操作,竟然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艺术灵动的气息给众人生活添彩。
一技之长能给社会一份贡献,这样的好事你会不会去做?杨军说当然要做。他是忻府区工艺葫芦非遗传承人、忻州非遗扶贫葫芦工坊工作室创办人、忻府区政协委员、忻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葫芦工艺项目传承人、葫芦合作社和五台山工艺葫芦电商模式平台创始人。
忻州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曾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烙画及葫芦工艺、炕围画等艺术更是代代传承。
忻府区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葫芦和利用葫芦的习惯。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起源于汉代,清朝时期最为兴盛。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烫好的作品线条流畅,形态栩栩如生。当时人们利用葫芦制成各种生活器具和各种宗教礼仪的法器。后经历代工匠加工赋予艺术收藏价值,清朝时期最为兴盛。烙画及葫芦工艺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大男人玩弄一大堆小葫芦,与别人而言这没有什么意思,但对杨军来说,却是他所钟爱的事业。源于忻州民间的烙画工艺和葫芦工艺制作技术,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中的一项宝贵财富。这一件件以葫芦作为原材料的艺术品,均出自忻州葫芦烙画工艺传承人杨军和同仁之手。烙画工艺取材广泛,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都是创作的素材,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意义。烙画工艺中的葫芦烙画、葫芦日用工艺品都体现出十分难得的文化价值。烙画葫芦工艺艺术,技法巧妙,独具特色,既集合了实物烙画技法、版画烙画技法和传统民间美术技法的特点,又可分为水墨烙法、彩烙等多种技法,让葫芦烙画具有了极高的工艺价值。这些艺术品已经开始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有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为了更好的传承烙画工艺葫芦艺术,2003年杨军创办工作室,把传统烙画技艺和葫芦工艺文化发展成一个新的艺术亮点,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烙画及葫芦工艺这一传统工艺项目。杨军的祖父在当地是有名的画匠,经常在家具、炕围及葫芦等各种材料上创作。父母也继承了祖父的绘画技艺,成为十里八乡的手艺人。自幼受家族艺术熏陶的杨军,更是把全部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这个他热爱的艺术中,希望这门艺术能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永存民间。
不可否认,近年来许多有着几千年艺术精髓的传统手工艺正濒临消亡,葫芦烙画技艺也未曾幸免。一度时期烙画葫芦艺术走入低谷,从事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更是寥寥无几。掌握传统技艺既需要有专业的艺术基础,又要有长期坚持不懈的精神,许多民间艺人一辈子坚守却看不到经济效益,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艺人打了退堂鼓,对传统技艺没有了价值观和责任感。让这门传统手艺面临失传。30多年来,杨军一直坚持葫芦烙画及工艺制作从未间断。他多方拜师学艺,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的行列中。经过他的努力,到目前葫芦艺术品种发展到60余种,并在国内独创了16种制作工艺,涉及50余类,其中葫芦中式摆件,西式挂件,葫芦灯,葫芦烙画,景泰蓝葫芦,葫芦饰品,葫芦器皿等1000余个产品为国内首创。杨军为保护传统烙画及葫芦技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烙画葫芦的保护传承
文化深层引领,事业生生不息。近几年来,从国家层面而言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忻州市的文化产业也方兴未艾,尤其是秀容古城的复活,更使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全市文化工艺产业已经逐渐成了影响当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力量之一。杨军正是在此大好形势和大好政策引领下,利用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基础资源和多年创业经验,大力推进葫芦工艺文化产业,同时与电子商务融合,开辟了就业增收新渠道,既为城乡各类创业群体提供了新空间,也为残疾人找到了适合自身加工的葫芦工艺品。杨军受益当地大好政策,大树底下好乘凉快发展。他主动适应文化发展新常态,因业制宜于2003年创办工艺葫芦工作室,于2008年建成葫芦销售网平台和淘宝店等电商系列网站,2018年创建艺雅天下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让非遗走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让更多的人知道葫芦非遗这个文化瑰宝。2020年2月,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忻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为杨军挂牌“忻州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杨军表示再接再励,继续广收徒弟,培训学员,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客观上也带动了当地葫芦种植户和葫芦加工从业人员的增多。目前杨军葫芦工作室的20余名员工,加工、生产、销售工艺葫芦作品供不应求。杨军还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一方面共同做好传统民间相关作品和传统制作工具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为葫芦艺术营造知名度,打造传统烙画葫芦工艺文化名片,结合当地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更好的让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竭力培养当地烙画和葫芦工艺传承人,多多益善,使烙画艺术,世代相传,承古启今。
杨军作为烙画葫芦艺术守护者,在进行多渠道宣传和传授传统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别出新裁让传统烙画工艺走进校园,让艺术的种子在娃娃中间生根发芽。杨军在传承民间工艺文化的同时,融入多种现代艺术文化元素,通过“学校+基地+公司”的模式,既为非遗项目提供一个好的传承环境,又非遗项目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杨军申请创办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说来话长。葫芦吉祥,为善济良。杨军建立忻州残疾人葫芦工艺文化产业基地,其初心是鼓励残疾人自立自强通过做葫芦工艺品来实现就业梦想奔小康。自古以来扶弱、济困、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和宗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杨军说,忻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根本体现在如何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相比健康人群,残疾人在生活、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让这些群体受益?
杨军精读细研《“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残疾人文化体育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要求,创办残疾人葫芦文化产业基地。这样就可以有力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在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葫芦工艺烙画产业正是适合残疾人从事的项目,能为残疾人从事生产提供便利条件,也能吸纳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就业或带动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创业。
根据残疾人的起码需求,若把传统特色葫芦手工艺传习和发展,必然会给不少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基地和销售平台,助推残疾人就业创业,在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事实上,杨军不仅助残有功,而且他的烙画葫芦工作室在推动忻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中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目标是继续创新葫芦画艺术,匠心独具,铁笔生花,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文化产业发展,让工艺葫芦福禄忻州城。
葫芦传统工艺根深蒂固。忻州市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葫芦和利用葫芦的习惯,到如今随着葫芦民间工艺品上市,还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前景十分喜人。作为忻府区政协委员,杨军就此积极建言献策,意在使葫芦在各地结出喜人硕果。
他希望通过媒体,使大家深度认识葫芦,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扶持下结出更大更好的文化大葫芦。他积极参政议政,在提案中倡议,目前忻府区葫芦加工销售以个人牵头成立的小型葫芦工艺文化产业加工基地零星散乱,没有市场销售组织能力,无法与市场接轨,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他就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情况,扶持和建立种植、加工、销售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和经济应变能力,实现共同发展,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希望地方要结合本地产葫芦的资源,顺势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各种促销展览活动推动葫芦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各种可行的措施,把残疾人精做细烙的小葫芦手工业发展成一个大点的谋生产业,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残疾人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
如何使葫芦小手工产业向大文化产业迈进?如何以阎虎文等残疾人自强自立自谋生路顽强发展的典型事例来引导更多的残疾人群体走向自强自兴的行列?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宣传媒体为葫芦小手工手艺鼓与呼?葫芦小手工艺生产者如何使这一技之长深入推广,形成文化大产业,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此技,把残疾人的信心鼓起来,腰包富起来?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葫芦小手工艺成为文化大产业就不是问题。
杨军认为,加强对残疾人的葫芦手艺传承与专业人才培养是基础环节。他建议举办葫芦烙画技艺培训班,培养葫芦烙画人才。通过优化环境吸引一批、政策扶持培养一批、民间征集汇聚一批的形式,形成忻州市残疾人烙画人才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葫芦烙画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友好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他建议加快葫芦工艺品产销一条龙建设,提升产业装备水平,建设专业的种植加工基地,扩大规模效应,推动葫芦加工业和葫芦种植产业发展,从而解决部分社会剩余劳动力和部分残疾劳动力,为忻州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把忻州葫芦手工艺向文化产业过度,并逐步发展成一个新的产业亮点,杨军是有功之人。他立足忻州非遗扶贫葫芦工坊把葫芦工艺这一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同时也在生产中,使社会各界通过精美的葫芦工艺品,更加理解、尊重残疾人的劳动果实,更加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没有创意就没有生意,没有震撼便会是遗憾。小小葫芦更是如此。鉴此,杨军和他的伙伴们在葫芦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在文化市场上拼占一席之地。
葫芦远古艺韵,精髓耀古烁今。从这个树起一方残疾人精神信念,给一方残疾人以生活保障的角度讲,葫芦还真是个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