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和亲越千年
山西朔州昭君文化旅游节侧记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公元前33年,汉元帝为安抚北方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其时王昭君离别中原北去。这一路上,马嘶雁鸣,朔风凄凉,伤感的王昭君拨动琴弦,音诵悲壮的离别曲和别离诗。南飞的大雁听到这低沉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背上的这个美丽女子,竟忘记扇动翅膀,跌落地下。于是有了成语“沉鱼落雁”,其中的“落雁”典故成了王昭君的代称。王昭君以“血缘”缔造了汉匈帝国的结盟,大义千秋佳话永久。
“落雁”之地塞北朔州,至今仍有一座汉匈边民掬土而筑的昭君“青冢”,与各地诸多的昭君墓一起,共同构成见证民族友好的纪念碑林。
王昭君虽然已走了千余年,但历史却记住了王昭君的名字,历朝历代的人们更没有忘记这个传奇女子,全国各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王昭君的丰功伟绩。王昭君仿佛就在人们身边,未曾走远……
王昭君未曾走远
有的人死啦,她还活着。王昭君就是这样的人。她的寿命尽管年轮薄薄,但她的灵魂却似乎活过多个轮回,音容笑貌永留人间……
2020年9月1日,山西昭君文化旅游节又拉开帷幕,来自湖北、陕西、内蒙古、山西等五省(区)九市昭君文化旅游联盟代表前往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参加该村举办的第八届祭扫昭君墓仪式。同时考察了昭君出塞路上的重要节点雁门关、参观朔州市马邑博物馆,实地感受中原昭君和亲路上厚重的历史文化。
当晚,《寻梦桑源》大型山水实景剧在该市金沙植物园精彩上演,再现了西汉和亲使者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昭君文化的独特魅力。实景剧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民族团结的生动再现。精彩的方式最贴合百姓,最能接地气,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身临其境感受一番昭君文化、昭君精神。
9月2日朔州市第五届昭君文旅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朔城区崇福寺广场隆重举行,旨在大力弘扬昭君文化,共建文旅新路,促进五省九市“昭君和亲路”文化旅游产业交流与合作。
朔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加关宣布朔州市第五届昭君文旅系列活动启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朔城区委书记吴晓斌致辞,五省九市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向朔城区人民政府、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赠送“昭君出塞安天下”、“和平使者之路”牌匾。
记者了解到,与往届活动不同,此次昭君文旅系列活动以“弘扬昭君文化,共建昭君和亲路”为主题,由朔城区人民政府、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朔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朔州市旅游业协会、朔城区南榆林乡党委乡政府承办。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市、湖北省宜昌市等五省九市的昭君文化专家学者齐聚朔城区,以文旅产业推介会的方式来探讨交流昭君文化旅游发展,弘扬昭君和平文化,共建昭君和亲路。朔城区作为昭君和亲大道上的重要城市,一方面积极响应五省九市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倡议,一方面主动融入全省“三大旅游板块”,紧紧围绕该市市委、市政府建设“塞上绿洲、美丽朔州”的战略部署,打造六郎山、紫金山、神女山三条生态旅游精品线,不断丰富拓展神头、昭君等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明显地扩大了昭君文化的影响力,确实是一场主题鲜明,特点突出,内容丰富,集聚历史性、开放性、群众性、民族性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大盛宴。
众所周知,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体现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仅巩固了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加强了双方的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两个民族的互相学习,而且王昭君以身谱史,播下了两个民族长久友好的种子。千百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朔州官方声称,昭君文化旅游节既是朔城区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朔城区对外宣传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王昭君未曾走远,自2013年以来,朔城区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昭君文化旅游节,皆收良效。
青钟村与王昭君
朔州雄风从四面八方强劲吹来,一如当年金戈铁马旌旗猎猎。朔州青钟村有一处重要的史迹,那就是王昭君的足迹,那就是风雨千年的青冢。
王昭君这个明妃的影子两千年前曾留在这片土地上,其个人的伤痛竟演变为历史的荣光。这个小村也因这个美丽的身影而闻名于世。村里的青冢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深埋着一个灵魂未亡的女性,在时间的深处,等待历史爱好者和文旅探索者来寻访。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朔州大地源远流长。公元前33年,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以求边境安定。王昭君率领和亲大队人马由长安,走太原,经雁门关出塞,来到的第一个村便是山西省朔州市的青钟村,后来经杀虎口北上内蒙。昭君临死前对单于说,想回到汉地故乡埋葬。她去世后,单于一边将她的死讯奏表,快马报告西汉王朝,一边率送葬队伍由单于庭向雁门汉地进发,但行至青钟村时还迟迟未收到汉朝的进关许可,单于只能将昭君埋葬在青庄村。为了纪念昭君,单于将“青庄村”改名为“青冢村”。青钟村名是由王昭君墓“青冢”衍化而得名。青钟村原名旧堡、青庄、青冢。明万历版、民国版《马邑县志》与清雍正版《朔州县志》记载均为“青冢”。后来村民觉得“冢”字不吉利,在清道光26年才改为现在的青钟村。青钟村保留下来的一块石碑为清道光27年的重修藏山大王庙碑记,不仅详细描述了藏山大王的历史沿革,也记述了青钟与青冢的名称变化。据村里老辈相传,现在青钟的“钟”字,是选择了村内藏山大王庙里大古钟的“钟”字,且与冢字是谐音,又能表示吉祥的意思。
雁门关外的青钟村昭君墓,位于朔州市朔城区20公里,青钟村北1公里。青钟村昭君墓地地名为青疙瘩,“青”是汉代呼市的简称。“疙瘩”是蒙古语,表示坟冢的意思。青疙瘩占地面积140平方米,高约10米,呈斗方形状,墓地依紫荆山傍黄水河,东临全国最大的广武汉墓群。这个青疙瘩位置正好“头枕大青山,脚登雁门关”,这个青疙瘩,意思是匈奴国的“明妃之冢”。青钟村至今保存的方圆3000平方米,高约3米的封土堆,就是汉代王昭君墓。它在芳草绿树的掩映中遗世孤立千年,郁郁苍苍,古意悠悠。据考古学家佐证,从青钟昭君墓地出土的碎瓦烂片中证实,该墓地曾有过小庙建筑物,纯属汉代古墓,说明这些碎片是当地人曾祭奠昭君用过的陶片。
记者获悉,沿昭君出塞路线的陕、鄂、晋、蒙等地,全国就有十几处昭君墓。孰真孰假?有待考证且争议颇多。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八拜昭君墓”、土默特左旗的“朱堡王昭君墓”、包头南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昭君墓”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呼市南郊的昭君墓。但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些均不是王昭君的真身墓,只是衣冠冢,烽燧遗址,天然石山等。那么王昭君的真身墓究竟葬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
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的这一座王昭君墓,据山西朔州《马邑志》记载,青钟村原名青冢,后改为青钟村,翻阅众多历史资料发现和昭君出塞的路线表明,坐落于雁门关外“蕃汉界头”的这座“青冢”极有可能就是“明妃之冢”。是真是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山西朔州也有一座昭君墓,也有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但昭君出塞第一村就是青钟村。昭君出塞故事的发源地就在朔州(雁门关至杀虎口),却是不争的史实。
《马邑县志》里的青冢村已成过往,如今昭君出塞之事已升华为“昭君文化”。在青钟村人眼里,王昭君就是菩萨就是女神。其实昭君出塞的故事很早就越过国门传至欧洲,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联合国把王昭君称为“和平使者。
青钟村里的老前辈讲,在西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前),昭君出塞从长安出发(西安)出潼关、渡黄河、路经太原、跨过雁门关,出塞第一村就是现在的青钟村,当时,青钟村名叫旧堡村。青钟村村内现有三个烽火台,堡墙、垈堡、下水堡墙均是当时兵营驿站驻地。生于1939年的蔚国义对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颇有研究。他曾说,青钟村名称的几次变更是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有关联。王昭君出塞时,由于长安(今西安)北部有30多个小国家,通关手续繁琐,不便抵达匈奴,决定从长安出发,绕太原、出塞雁门关,北上杀虎口,直达匈奴国。当出塞行至第一个见到的村庄,便是旧堡村。这个村子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昭君下令在此地歇息5天。临行时,昭君说这一带青草长势很好,就吩咐随行人员将旧堡村改为青庄村。后来王昭君把她的大半生都给了草原,在临死前对单于说“希望死后能埋回大汉国与匈奴的交界地带、雁门关外第一村青庄村。”单于依照昭君的遗愿就把她埋葬在离青庄村北1公里处,取名青疙瘩。
村里人们都说,王昭君墓不是天然的土堆墓,是单于埋葬王昭君时雇佣当地老百姓用扁担筐子堆起的。历朝历代的村民每年在7月15日或清明节时祭拜王昭君墓时都会用衣襟包一包土加高加宽此墓,以示敬畏。
青钟村里老辈人口口相传着两件真实的事情:一件是王昭君墓是保佑一村平安的灵神。有昭君的保佑,青钟村从来没有遭过特大自然灾害。春夏之际有时天上下冰雹却绕过青钟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朔州遭受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而青钟村昭君墓四周的野生稗子却颗粒饱满,人皆食之,导致青钟村没有饿死一个人。至今昭君墓边还有这种野生稗子。 另一件相传昭君埋葬后不久,有一年遭受特大洪灾,曹村被洪水穿村而过冲成现在南曹、北曹2个村。而洪水顺东而下,当冲至昭君墓时,洪水绕墓而过,昭君墓安然无恙。青钟村民自古就流传教诲人们,不要随便去昭君墓地玩耍和放牧,如果谁要是糟蹋和破坏了昭君墓地的一草一木,当年就会遭报应的。
至今昭君墓周围仍有遗留的烂瓦碎片。传说是昭君埋葬后,后人为祭奠昭君修建的小庙瓦片和用过的陶器碎片。青钟村民有在清明节到昭君墓顶放一撮土,然后拿一小片碎片回家的习俗。据说放至家中可保年年平安,岁岁消灾。
青钟村人好客喜酒。老人们说,一般在农闲季节习惯吃两顿饭,有早晨不吃饭的习俗。据考证,原因是青钟村人至古代就是守墓人群。因守墓特殊,平时不见来往人,偶尔遇见一个人觉得非常稀罕,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人吃,使这种好客大方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如今。青钟人酒量大,喜欢打平花(众人摊钱买好吃的坐在一起娱乐享受)。据村里老人说,那时村民因常年守墓无聊。尤其是冬天野外守护,寒风刺骨,须以酒取暖,以酒取乐,就留下这种风俗。就是现在青钟人还是好客能喝酒,村里的超市和小卖铺,烟酒销量大、村民消费酒特别大。堪称此地特别有意思的人文景观。
昭君文化热塞外
酒醉解千愁,酒醒记初心。青钟村村民说,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或清明节,他们村的村民约定俗成,不约而同总要和周边村民均自发带上瓜果高香等贡品,陆陆续续到王昭君墓去祭祀,求民族万年和平,盼国家千年兴盛。
青钟村这些年举起文化旅游品牌,弘扬昭君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曾新建一处占地30多亩的昭君文化广场。
青钟村将每年九月二日(昭君出塞纪念日)定为昭君文化节日,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连续共举办了八届。2013年9月2日值得一提,这一天由朔城区南榆林乡政府、青钟村委会两级共同在青钟村委会活动场所首次举办了第一届晋蒙两地弘扬昭君文化研讨会,60多人参会。时任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茂霖和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尧为王昭君墓揭碑。张茂霖认为此墓即昭君墓可能性极大,许多资料和考证是真实可信的。2016年9月23日,朔州市朔城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和朔城区委宣传部在东易大酒店举办第二届晋蒙鄂三省昭君文化研讨会,80多人参会。朔州市朔城区贾庄乡原党委书记齐宏亮的学术论文《昭君墓应在朔州青钟村》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次会议为青钟村弘扬昭君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2018年10月14日,由朔州市旅游协会主办,在青钟村昭君墓隆重举行祭祀昭君活动,来自晋蒙鄂三省约60人前来祭拜昭君,表达深切怀念。其后昭君文化旅游研讨暨产业促进会在朔城区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不同地方的7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旅游产业大计。
连续多届昭君文化活动,大家承前启后,扬得弃失,积累经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动交流,深度探讨、深度认识王昭君这位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挖掘昭君文化的深刻内涵、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可以说一届办的比一届好。
多次文化交流,使大家形成共识: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因出塞和亲,团结匈奴与汉朝40年无战事。被誉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象征、民族友好之纪念塔。被中国历史上塞外各少数民族共同尊奉为国母。近几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劲态势,王昭君逐渐成为和平女神的象征。特别是昭君故里湖北、昭君墓所在地内蒙和山西朔州都掀起了昭君文化研究热潮。山西省朔州市弘扬、传承青钟村昭君文化,其目的就是要深刻挖掘昭君这一历史名人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坚持挖掘和整合并重;使昭君文化研究更加丰润;坚持深化与提炼并重,使昭君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坚持交流与互动并重,使昭君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依托王昭君历史人文资源,为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创意。
王昭君其人其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晋朝时封为避马昭讳,又称“明妃”。
王昭君生长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当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的地方普通的民家。汉元帝元年,征集天下美女进后宫,17岁的王昭君就被选入宫中。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因纵欲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绮窗朱户,却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昭君不成问题。但是因宫廷画师毛延寿受贿作梗,在秀女入宫时都要画像这个环节上,宫廷画师在王昭君眼角画了一颗落花痣,是不祥之兆,竟被皇帝冷落。王昭君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当了个小宫女角色。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使她从后宫走到了人前。这事需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汉宣帝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一月,等他回的时候,汉宣帝派了2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石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的同汉朝打交道建外交。
汉宣帝驾崩其子刘爽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娄敬德提出的,当时是匈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弱。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没必要非得挑选皇亲国戚的女儿。宫女林立,任其挑个就行。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就不愿意去了。但好女有奇志,不甘心平庸的王昭君毅然请命,却自告自愿去匈奴。史书记载,昭君出塞和亲时,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无限悲伤,便谈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深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南飞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而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后汉书》中的记载尤其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呼韩邪单于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怒,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紧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子,昭君上书求归,成帝赦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为伊督智牙师,封为左日逐王。婚后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单于逝世。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卑继承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卑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甜蜜,接连生下俩个女儿,长女叫方,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卑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33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王昭君直接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庭友好关系,起到了不少的沟通与调和作用。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王昭君的2个女儿曾到长安皇宫伺候过太皇太后,这位皇太后即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恭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两汉政权,建立“新朝”。但匈奴单于认为“非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至此边塞再起烽火,祸乱再次无穷,王昭君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她于万般无奈中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
王昭君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曾经昭君出塞和亲沿途五省(鄂、豫、陕、晋、蒙),七郡五州,30多个县,里程约5000公里,历行一年零五个月。于第二年初夏,抵达单于庭(内蒙古乌兰巴托)。途中受到各郡州、县、地方官员以及老百姓的街道欢迎。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流传千古。昭君和亲路既是中国古代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媲美的文化走廊,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条民族和平之路。考察昭君和亲路,对弘扬昭君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建设“一带一路”具有极具重要的意义。
现在昭君出塞之事已升华为世界昭君文化。近几年,王昭君的故事远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并日益引起欧美等国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把王昭君称之为“和平使者”,民间将她尊称为菩萨和女神。中国人把王昭君誉为“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昭君文化的核心是“团结、友好。”
王昭君现实意义
昭君出塞的故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两千多年来,世代口口相传,在民间留下了不计其数有关王昭君的的美妙传说。无论是在昭君出生地湖北兴山、汉宫所在地西安,还是出塞途径地山西朔州,终点地内蒙草原,都有昭君传说故事。特别是在昭君故里兴山县,树上结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里种的、山上长的无不承载着极具艺术魅力的王昭君传说。
“王昭君传说”以“和”、“美”为精神内核。发端于兴山,遍布于鄂、晋、蒙,辐射全国,影响海外。
我们不妨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一下王昭君的传说。“王昭君传说”可分为闺阁才女传说、别乡进宫传说、汉宫幽怨传说、请行和亲传说、塞外流芳传说等;在从内容上梳理,又可分为人物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神话传说等。“王昭君传说”已经连续2000多年,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她有众多的遗址遗迹,具有民间传说的原生性;她涉及民间故事、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建筑、风俗等表现形式,还囊括了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商标、邮票等所有现代传播手段,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昭君传奇的身世和时间的久远,使传说故事无穷无尽且不尽相同,具有流传的变异性。
“王昭君传说”的绚丽多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昭君文化现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文化遗产。2006年,“王昭君传说”已由兴山县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青钟村党支部书记蔚俊说,由于那时三地对昭君文化的研究没有现在联系得如此紧密,所以他们曾独自进行过申报,作为王昭君文化申报项目的具体执行人,他深知王昭君传说的丰富内涵、地域分布、重要价值和深刻影响,他真诚地期待相关三地专家学者们联合起来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整理及研究。
昭君文化,价值几许?值得一提的首先是王昭君的文学价值。昭君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但它衍化出来的传说和文化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千余首,评论述作三百多种、小说和民间故事近四十种、各类戏剧三十多种,此外还有书画、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历朝历代关注者多,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人。从这些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中,人们深切感受到昭君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促进古今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其次是传承价值王昭君传说将许多美好的情感、希望、祝福、理想和信仰融入其中,崇尚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褒扬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体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昭君文化即和谐文化、和平文化、体现着民族和睦、国家和谐、世界和平。昭君文化不仅仅属于晋、鄂、蒙三地,更属于大中华和全世界,对于消除隔阂、维护世界和平、倡导人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和社会评价与西施、杨玉环、貂蝉等其他三位美女截然不同,是中国古代和亲历史上影响最大、评价最高,最受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青睐和关注的伟大女性之一,被誉为“和平友好使者”、“东方和平女神”,昭君精神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王昭君故事”,是昭君文化的母体、流源和根基,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王昭君传说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打造昭君和亲路经济走廊带,发展“一带一路”,促进王昭君沿线各地发展共赢具有重大而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正如山西省朔州市第五届昭君文旅系列活动中来自昭君娘家——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政协二级调研员、县昭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发根,昭君婆家——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研究分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政府参事、内蒙古大学教授马冀所言,五省(区)九市的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共建昭君和亲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迫切需要“昭君和亲路” 沿线各地协作联动,需要政、企、社共同发力。发扬和光大昭君文化,作为王昭君的“娘家人”和“婆家人”宜昌和兴山责无旁贷,内蒙也责无旁贷。各地发力将以弘扬“和美”昭君文化为己任,着力推动“昭君文化旅游联盟”资源配置、市场培育、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等领域高效运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全力将“昭君和亲路”打造成国家级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兄弟省市在推动跨区域文旅合作、产业融合推进、打造昭君和亲路经济走廊多做探讨,共同把昭君品牌“打响”、把合作交流“加深”、把昭君旅游“做大”,真正把“昭君和亲路”谋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向社会各界呈现一场凝具有历史性、开放性、群众性、民族性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大盛宴。兴山诚邀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旅游企业家莅临昭君故里,参加兴山县9月26举办的2020年昭君文化旅游系列文化节。无疑各地的昭君文化活动,凸显了各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也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友情、故乡情、民族情、爱国情……
庚子逢九九,哀思倍悠悠。青冢长存,灵魂久在。昭君倘若有知,该是何等的欣慰?
(图为相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