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为相思话评梅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一个小山村,出了个大名人。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妇女运动的先驱石评梅女士的祖籍就是小河村人。世人蜂涌小河村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评梅故居,一探究竟,再寻芳踪。
26岁,人生美好的年华。石评梅的一生永远定格在这个年龄。26岁,没有延伸寿命的更多长度,但却活出了生的质量和命的份量,有了生命的意义。
时光蹒跚前行,石评梅的名字没因逝去而被现在淡漠和忘记。她以过人的才华把信念滋润,用生命把追求写在苦短岁月,用灵魂把脚下的路作了延伸,其寿命长久与曰月同辉……
从此,石评梅这个名字就成了大河古村的光荣,镌刻成世间永久的丰碑。追寻一代才女的芳踪,记者慕名专访大河古村。
“满腹才华,能把青春燃作火。一身肝胆,已将热血洒成梅”。 走进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小河古村石评梅故居,其纪念馆门前的对联引人注目,对她光辉短暂的一身以精彩高度的慨括。
石评梅纪念馆馆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彭真题写,是山西省德育基地、阳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介绍了石评梅参加反帝反军阀活动、从事女权运动、文学创作、教育教学活动等传奇故事。
故园厚土钟灵毓秀
故园深深深几许。走进小河古村,鳞次栉比的古代房屋建筑让你有穿越历史之感。在这座古村里,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街巷有福地巷、李家祠堂巷、宜远兴巷、石家老宅巷东、石家老宅巷西等;另外还有古井、古磨等文物古迹。小河村保存了相对完整的、真实的历史遗存,同时附带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很高的文化水准,反映了当时文化的辉煌,见证了明清时期该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小河古村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只有石、窦两姓,都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据《石家家谱》记载,石家于明朝初年定居小河村,因村前有小河,故称小河村。
大河古村位于阳泉郊区的义井镇,山清水秀、民风淳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以“崇德向善”著称,素有“礼仪之村”美誉。它是著名红色作家石评梅女士的祖籍地,也是阳泉市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更因民国才女石评梅而出名。
小河古村背山面水,绿树蔽荫。整个古村落淳朴平和,恬淡宁静,有古朴、自然、原始之美。小河古村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历史遗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村内建筑大多顺应山势,依山而建,自由随意分布山凹之中,散落山坡之上,无丝毫矫揉造作,与山体自然融为一体。
小河村四周山岗环绕,绿树成荫,村前有小河,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背山可防西北风沙的侵蚀,接纳充足的阳光;面水可方便生活。整个古村落纯朴平和,恬淡宁静,有幽静、古朴、自然、原始之美。因青山环抱,传说当年日军从村口经过竟未发现村的入口,免遭祸害。可见其环境的优美。小河水静静地流淌,村中炊烟袅袅,俨然一处世外桃源。这里有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共计18.3万平方米,传统院落178处。建筑类型非常丰富,其中寺庙有关帝庙、观音庵等,祠堂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窦家祠堂等,商业建筑有当铺、商铺、醋坊等,代表性的大型宅院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等。这些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房屋和砖石结构的拱券式窑洞。古井、古磨保存完好。
小河古村背山面水,布局呈阶梯式,村内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皆存,一派古村落气象,且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小河古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又荣获“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记者拾级而上,这些历朝历的院落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院院相通。村民说,没有导游引领,迷宫般的巷子让不少人来回转悠,枉走弯路。石家大院最为著名,石家大院亦称石家花园,是石评梅的祖宅,颇具我国北方大院特色。大院坐西朝东,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21个小院、72道大小街门组成的连环式院落。整座院落三大主体格局,层叠交错,建造有致,无梁洞插前檐,左右厢房,垂花门前大厅堂的清式庭院建造风格,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小河古村开始投资景区建设。2002年,小河古村对石家大院全面修葺。游走在这座坐东朝西的清代民居建筑,进前院踏里院窜偏院,前院有倒座、照壁和大门;里院有正房及南北厢房;偏院为石评梅的绣楼。景区主要景点有石评梅纪念馆、石家花园、关帝庙、观音庵等。
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石评梅故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宅院中有一小巧玲珑的石家花园而得名。“石家花园”坐落在山坡上,远眺如凤凰展翅,近看气势威严。整个主宅建筑面积约上万平方米,由21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的三合、四合院及偏院组成,门内有门,院中套院。这些院落之间或由石阶相连,或以小径相通,或能隔窗相望。花园内有窑洞65孔、瓦房112间,构思独特、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随处可见。堪称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
石家大院靠山临水,选址讲究,环境优美,不仅在风水上胜出,而且在建筑装饰上,该院的石、木、砖三雕,雕刻细腻、构图讲究、工艺独特、含义深刻,称得上美轮美奂。现存木雕有450件,石、砖雕各有300多件。石家大院还有曹锟,平定知州孔广培等书写的匾额,增添了文化气息,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文物专家考证后,认为石家花园集建筑学、美学、民俗学精华为一体,是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民国女杰誉满华夏
“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情忘便是禅。”人生本来一梦,在当时兴致勃然,未尝不感到香馥温暖,繁华清丽。至于一枕凄凉,万象皆空的时候,什么是值得喜欢的事情,什么是值得流泪的事情?我们是生在世界上的,只好安于这种生活方式,悄悄地让岁月飞逝而去。消磨着这生命的过程,明知是镜花般不过是一瞥的幻梦,但是我们的情感依然随着遭遇而变迁。这是石评梅生前写下的一段名言,许多人读后感慨颇多。
石评梅(1902年—1928年),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她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石评梅的父亲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母亲,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启蒙,课之以“四书”、“诗经”。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她酷爱文学,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1919年,“五四运动”把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改报了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也踏进入文学的门槛。石评梅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发表作品,她与陆晶清编辑《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刊物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她的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代表作有《红鬃马》、《匹马嘶风录》。1923年秋,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石评梅是赴京读书时认识了娄烦县同乡高君宇,受他思想的影响,同家庭开始视同陌路。高君宇是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中共一大召开时所代表的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共同的志趣,石评梅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共同语言颇多,并步入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自此,常在孤寂凄苦中,前来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1928年9月18日,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亦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
据说石评梅在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后树立“以健康之精神,作伟大之事业”的志向。石评梅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的社会活动,并努力于文学创作,她才华横溢,著作颇丰,她嫉恶如仇、无私无畏。她与我党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生死相恋的故事感人至深。周恩来夫人邓颖超曾说:“我和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同志和石评梅的相爱非常仰慕,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高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缅怀之思至今犹存”。石评梅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以及对爱情执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我们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园,今天仍能看到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墓地。不少人在感叹一个民国才子和一个民国才女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仿佛目睹了现代版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这种生死相依的爱情悲剧,不仅感天动地,而且也感受出,从民国时期,中国的女性已开始自我觉醒。追求爱的女人应有爱的自由,更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和智慧,不畏人言,不做暗自伤怀的悲情女子,不再为爱伤身又伤心。这也是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给我们今人的一些启示吧。
才女石评梅留给后人最大的价值就是进步的思想。女孩子们应该向她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做思想超前的女性。石评梅寿数26年,但却以生命之光照亮了黑暗中国之一隅。她不愧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骁勇女将。
石评梅走了很多年,但她还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虽死犹生,其生命已得到了永恒。
梅香如故永久不朽
步入小河古村石家景区,梅香如故四个大字,赫然映入游人眼帘。
“苍天不成就评梅于当时,历史成就评梅于千古。”
真正认识感知才女石评梅,是近日走进石家大院的这一刹那。听村里老者陈述,闻导游讲解,你会情不自禁对石评梅温婉脱俗的才情陡升仰慕之情。
石评梅因小河村孕育而才,小河村因石评梅才情而名。
《归来》是石评梅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里饱含了她别样的乡情:“四围山色间,一鞭残照里。我骑着驴儿归来了。过了南天门的长山坡,远远望见翠绿丛中的一带红墙,那就是孔子庙前我的家了……”置身石家古居,品味评梅作品,游走石家花园仿佛评梅陪你身边。走过戏台,石评梅散文《社戏》里的热闹戏台仿佛重现:“集聚的观众,成个月牙形。小贩呼买声,儿童哭闹声,妇女们的笑语声,刺耳的锣鼓声,种种嘈杂的声音喊成一片”。我们在古韵别致的清代民居里深感此地浓厚的文化气息。
不必怀疑,石评梅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骁勇女将。如今大河古村似乎得评梅之灵佑,在全国文旅产业发展中也同样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大河古村内的每一处实物遗存、每一项文物古迹,每一种当地物产、每一个传统习俗,无不流露远古的气息,烙印前贤的足迹,记录时代的变迁,蕴涵文明的神韵。如果说阳泉曾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那么大河古村则是耀目在这方厚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河古村是拥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小村。村里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古村落。这些古宅这些名人这些遗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大河古村有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早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当地人认识到古村落的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美好新农村,必须的保证,原本富含乡村韵味、特色历史文化的古村落、让古建筑不容破坏。记者看到,村子还在后续建设完善中,发掘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熔铸现代先进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既要保护古村落建筑本体、整体风貌和周边环境,又要传承蕴含其间的历史文化。
记者看到,小河村古树众多,多为国愧。有几株树年轮300余年,尤其罕见。它必然见证了小村的古往今来。村民常在大树底下乘凉聊天品茶下棋,飘散着乡村生活的无穷乐趣。除树之外,其实古村落里房屋、巷弄、院落、河流、水口、古井、坟地、残垣断壁、一草一木,均是物质层面的保护利用对象,而发生于这些物质存在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同样重要。
传统宗教信仰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小河村也不例外。村里有关帝庙、观音庵和神萃宫、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窦家祠堂,香火鼎盛,供奉参拜,传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当地民俗中家家供奉土地祠,保佑丰衣足食;屋脊安摆小狮子等雕刻,用以镇宅驱邪,保家平安等。村民历来食用油糕、面食、腌菜等地方特色食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人、乡音、方言、农家菜、唱戏、庙会,祈福祭祖敬重乡贤,既是古村落的灵魂、血液和根脉,也是村民乐享生活的常态,更是大河古村开发利用、旅游留人的妙招。
岁月悠悠 时光冉冉,古巷幽幽,老藤曼曼,无言的古物,阅尽众生无数。几代大河古村人一直相信,石评梅与大河古村同在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