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21个记者节,受新闻界挚友之约,撰写一篇在基层笔耕几十年的体会和感悟。盛情难却,勉力而为之。辛苦中感受职责,笔触下守望道义。我作为拥有35年特约记者身份的业余新闻工作者,在这个意蕴丰收的深秋时节,蓦然回首,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难与艰辛,多少收获与喜悦,都化为点点思绪飘落在脑海里。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已走过了六十四个春秋,在基层痴情笔耕了四十余年。系《荆州日报》、《民族大家庭》等报刊的特约记者, 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便酷爱新闻写作,利用工作之余,写一些小豆腐块新闻,经历了腊笔、圆珠笔、五笔的变迁。1985年,我分别被洪湖人民广播电台、《洪湖报》招聘为记者、特约记者,每当采写的新闻见诸报端时,我那孜孜不倦心灵就得到了些许慰籍。我曾应邀为《洪湖市志》、《洪湖年鉴》、《洪湖文史》纂稿。几十年风雨兼程,头上白发标志着耕耘不易,眼睛昏花,记录着伏案苦累,旅途劳顿,采写编校的琐碎,不言而喻。然我知苦而为之,以苦为乐,名利于我于浮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焦憔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了党的新闻事业,自讨苦吃,这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具备这样的心态和境界,不仅是从事新闻工作之首要,而且为你从事其它工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你会因此而有一笔一生都享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不管事事如何纷繁,人生多么坎坷,你都会坦然以待。
凡论皆有个标准。那么,评价一篇成功的新闻标准是什么呢?依我之见,要像古人讲的,“陈言务去,言必已出,”不看署名,一看文稿,从标题到导语,从语言到结构,让读者受益匪浅,连声称好,从而对读者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这才算一篇成功的新闻。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好、写成功呢?我的体会是:深入采访力求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实地采访,多听、多问、多看,多记,让现场感活跃在消息里,1996年、1998年,我与老湾的回汉干群一道战斗在抗洪一线,一边参加抗洪抢险,一边深入现场写新闻,一篇篇注深情鼓抗洪斗志,倾翰墨筑精神长堤的新闻分别被《洪湖报》等新闻媒体采用。1998年7月23日凌晨1时许,洪湖市委书记雷中喜冒雨巡查老湾堤,凌晨2时30分,雷书记走后,我夜难成寐,赶写了《子夜的叮嘱》的新闻稿,清晨便驱车赶往新堤,《洪湖报》当天刊发。老湾回族乡丰院村水利村长潘文炎,在迎战长江第五次洪峰的紧要关头,其母逝世,他当即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便迅速赶往抗洪前线,我第一时间撰写《含悲送慈母挥泪战洪魔》的新闻,很快在《湖北日报》等媒体刊播……。就是这一篇篇注深情鼓抗洪斗志,倾翰墨筑精神长堤的新闻稿得到了省司法厅和各新闻单位的充分肯定,每当我看见“二等功”“三等功”奖章和荣誉证书时,便是勉励我笔耕不辍的力量源泉。
勤学善思,渐修顿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学习名言,韩愈说“行成于思”写新闻也要敏于思索,勤于探求,努力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深度新闻。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一篇好新闻要有凤头、牛肚、豹尾。这位老前辈的经验之谈,是我从事新闻写作的一盏明灯,四十多年来,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学多看多动脑,善琢磨,以启迪灵感,促发悟性,多写多练,孜孜以求,潜移默化地把所看所思所得体现在每篇新闻中。鲁迅先生说过:“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那只能是自己,只要自己以苦为乐,锲而不舍,既修才学,又养胆识,长此以往,就一定能够渐修顿悟,成为一个名忠诚党的新闻事业的基层新闻工作者。
退休后,我分别在洪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供职,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与那里的领导和同事们结下的深情厚义挥之不去,值得永远铭记。
一路走来,我在新闻和文学写作上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那是新闻界和文学界前辈、诸多老师的热情鼓励、指导与提携的结果,让我在追梦与磨练中成长;做新闻和文学追梦人,不舍昼夜而求索,让我的晚年之旅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作者:王明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