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晚,一位科学家的身影倒在了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出口处。他叫赵振东,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组组长。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赵振东坚守在科研攻关一线,连续作战200多天。9月16日晚,在结束学术会议返京途中突发疾病,最终抢救无效,于2020年9月17日因公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岁。
▲ 赵振东
11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了“赵振东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红星新闻记者从报告会上了解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赵振东完成了长达半年一日未歇的新型冠状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任务,构建新冠病毒复制子评价平台体系;还参与紧急起草五部门《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为推进我国疫苗研发和紧急使用做了大量工作和基础贡献。
“进度太慢了,应该再快一点。”这是赵振东生前在进行疫苗研发技术攻关工作时,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慢,已经做出了很多成果。只是振东要求太高了,想做的更多。”赵振东的妻子王斌在报告会上这样说道。
▲ 赵振东(中)与学生们
从严治学,授之以渔
他为国家培养了10余名感染免疫学专业人才
赵振东是河北省武邑人,30多岁时参加工作,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23载,主要研究领域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特别是自噬及天然免疫方面。
师从赵振东13年,后来成为其助理研究员的王蓓回忆说,赵振东是不可多得的“严师”,他们从进入师门的那刻开始,接受到的就是最严格的科研训练。
“老师离世后,我曾整理这十几年在赵老师门下学习的书籍和资料,在这些破旧的文献资料中还能找到赵老师的笔记和标注。”王蓓说,一看到这些熟悉的字迹,所写的或肯定或提醒的话语,眼泪便忍不住流下来。
赵振东的博士后学生王继回忆说,赵老师在研究室总是会提醒学生们,“科学研究就是求真求实,必须要认真严谨,不可有半点马虎。”在每一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选题,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实验操作、技术细节、结果分析,赵老师都会悉心指导、严格把关。甚至直到最后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他还会逐字逐句的修改。
“赵老师在学术上要求严格的同时,又对学生大大放手,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我们各显神通,老师在幕后指挥。”王继说,赵老师还非常重视科研创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去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独立科研的能力。
王蓓曾经不理解老师的严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明白这份用心良苦,因为这份培养的目标是“授之以渔”,赵振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未来都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红星新闻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处了解到,赵振东生前为国家在感染免疫学领域培养了10余名研究生及博士后,这些人员当中有不少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和业务骨干。
▲赵振东(右4)和他的学生们
热爱研究,敢讲真话
他在科研真相面前不会拐弯抹角
“振东其实就是一个为科研而生的普通人。他热爱研究,这种热爱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离开以后,我经常想起他写标书、改论文、下文献的身影。”同样从事卫生系统工作的赵振东妻子、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回忆。
王斌说,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时候,家里到处都是赵振东的文献资料,并且经常看着这些文献资料自言自语。有一次,赵振东看完一篇文献后马上给学生打电话,在进行了一番指导后表现的很得意,这回他的实验卡点终于解决了。“那种开心和手舞足蹈真像个孩子。”
多阅读文献不仅是赵振东对自己的要求,同样也是对学生的要求。经常5点起床的赵振东,会早早搜集新上的文献转发给自己的实验室成员们。“我劝他别大清早给人派活,会招人烦。他说学生们现在可能不理解我,过几年他们总会理解的。”
家住回龙观,工作在亦庄的赵振东会利用通勤的来回四个小时来阅读文献,这段地铁时间反而成为了他研究思路形成的营养时间。王斌说,自己虽然不了解他的专业,但眼看着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勤奋耕耘,还一直抱有无限的热忱和探求欲,就忍不住在心里说,“他真是为科研而生。”
王斌还回忆说,不得不提的还有赵振东的“科学精神”。经常会有同行告诉王斌,赵振东在一些会上的发言太直率了,一点不给别人留情面,这会得罪人的,他以后还得在圈子混呢。而在家里也经常听到他和同行们在电话里谈论研究问题时,总是直奔主题、坚持己见、甚至是毫不掩饰地批驳别人。
“有时我听着都觉得很是难堪,当我和他提及要顾忌别人的颜面和感受,他总是不以为然,他最常说的就是在科研的真相面前,我不会拐弯抹角,一是一、二是二,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让研究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下去,明明有问题还不指出来,那就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在这样的情形下,王斌说,自己总是那个哑口无言的人,“他敬畏科学、求真求实、勇于坚守的科学态度经常令我自惭形秽。”
“他是一个很率真的人,而且不怕得罪人。但是懂他的人都明白,他的率真是基于他的专业知识,这背后并没有世俗的考虑。他这么想,就这么说,张口出来的就是真实的想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评价说,赵振东身上这种珍贵的品格,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医学界、科学界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奋战一线,不眠不休:
关键时刻,他成为疫苗研发最重要的“幕后英雄”
2020年上半年,举国上下投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
2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找到赵振东。当时,国家急需一位懂疫苗研发的科学家担任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但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只是帮五条技术路线的12个研发单位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点子无偿分享给大家,解决研发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这份工作就像它的名字——“支持”一样,提供重要的帮助但却不能走到台前,只能成为一名“幕后英雄”。
赵振东毫不迟疑的就答应了。据北京日报,疫苗研发专班成立之初,赵振东与相关工作人员密集调研,两天时间就走访了北京科兴中维、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生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在京新冠疫苗研发单位。
赵振东围绕灭活疫苗的毒种选择、重组蛋白疫苗的抗原均一性、疫苗ADE效应、动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安排,以及实验室疫苗和生产疫苗在审评审批过程中的区别、体液免疫应答等问题,向研发单位提出多项重要建议,切实解决了研发中的困难。
除此之外,赵振东还投身了《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编制工作,他提出的多项菌毒种保存等风险防控关键项被写入相关章节。
赵振东曾赴国药中生等公司调研,评估新冠疫苗生产车间风险,提出风险点及防范建议。不仅如此,他还完成了国药北京公司、武汉公司以及科兴公司的生物安全联合评估。其中,对接种瓶进行螺旋式改良、对反应罐连接器进行标识等建议已被企业采纳,帮助企业明晰操作技术规范,为新冠疫苗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在赵振东前往长沙参加会议的前一天,也是他去世的前两天,他刚刚在武汉执行了一次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任务。
“我想我们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带着对他的爱、对他的思念和崇敬,充满信心的工作生活,坚守他留下的善良、坚定、真诚和勇敢。”王斌这样总结说。
来源:红星新闻记者 严雨程 北京报道 中国医科院供图
编辑: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