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珍:本色至真路远行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大多数人,一辈子仅从事一种职业,若能够做好一个角色已属不易,而记者近日专访被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刘桂珍,这个身瘦力薄仅80斤体重的农村女性却在50余年的人生履历中担起4份责任,谈何容易?红尘世界,她努力把正念和善念的种子,留在自己的心田。当善良本性与为众人谋益的美愿在心里生根,也就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刘桂珍的朴实无华和本色人生自然成就她风声水起,不仅独善其身,而且皆善百姓。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段家湾村,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人口不多,地不连片。刘桂珍1963年1月出生在这里。1978年担任峪口乡段家湾村赤脚医生,1988年担任村代课教师,199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兼任村主任至今。她身兼数职40年坚守山沟旮旯,于平凡中奋斗出不平凡,荣膺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
人们不禁惊讶,这个山沟里的普通农家女性,凭什么超人之力,拿到一项项国字头的大荣誉?究其原因,是她作为中共党员,深知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的份量,真正把百姓需求作为人生的追求,以其本色和崇高信仰凸显了人生的光辉。
“从没想过要挣钱,还记那个帐干什么?”
林梁山高,峪河水长。
采访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乡段家湾村村委会主任刘桂珍,记者被她平凡的伟大所震撼。她瘦小文弱,白发满鬓。40多年默默奉献,用瘦小的肩膀扛起责任的重担,言行一致,嬴得百姓口碑。
刘桂珍说:“过去出诊,给老人们看病,最发愁的就是没有吸痰器,眼瞅着老人们呼吸困难,甭提多着急了。那时就想,有个吸痰器该多好啊,现在终于有了!”如今村卫生院有了不少必备的医疗器械,桂珍说这批由公益机构和爱心企业捐赠的东西,解了她心头忧愁。
何忧?何愁?说来话长。当年刘桂珍是村里唯一上过高中的女性,她依从父亲意愿当了赤脚医生。桂珍的父亲刘白小是个老党员,战争年代,为八路军送过情报。解放后,担任了段家湾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曾对女儿说,“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只能挨着,得了大病得跑到几十里地去看。现在国家给咱村培养乡村医生,你有文化,你不去谁去?”乡亲患难,至小在村里与村民同饮一河水的桂珍若袖手旁观,岂能从良心上过得去?她与这个村的百姓毕竟血脉相联。刘白小教悔桂珍,不占公家的便宜,无私心,事好办,用真心,换真情。多年来她从没忘了父亲的话,刘桂珍放弃高考未上大学,1978年进城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半年后结业归来,问诊配药,扎针输液,还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针灸绝活。这么多年,她挎着背包,风里来雨里去,出诊到最远的讲堂村,来回得走12公里路。方圆十几里谁家有了病人,刘桂珍总是随叫随到,绝不耽搁。有一年的除夕夜,大雪纷飞,远在武强村的张忠虎家请她去输液,她不放心病人,守候了一晚上。离段家湾村3.5公里的王家会村,全村100多户村民。村里有个老村医,已经70多岁了,视力不好扎不了针。村民们有病都找刘桂珍,她总是随叫随到。80多岁的李狗小老人,因脑梗丧失语言能力,刘桂珍像亲闺女一样伺候照料。岁月荏苒,她已经在这个村无怨无悔地跑动了15年。
刘桂珍这种善举是乡亲的善行换下的,那年她92岁的父亲过世,安葬老父亲那天,段家湾小村一下子多出来了70多人,有40多人是从外地赶回来送葬的。在桂珍最伤心失落无助之际,父老乡亲给了她安抚,让她一生难忘……桂珍祖籍是河北。1937年日寇侵华,日本人烧毁了她河北的祖屋,便逃难到代县段家湾落安家,得到村民的不少帮助才得以生活下来,这是刘桂珍家一辈又一辈人必须要讲说的家史……
乡亲心里有桂珍,桂珍心里装着乡亲,当赤脚医生默默坚守一干就是40多年:“赤脚医生就是给人看病的,只要能为病人解除痛苦,付出多大辛苦都值得。”
桂珍看病从不收取诊疗费。村民用药,也是按进价收费。一些穷村民有时手头没钱,她干脆免费。村民输液,都是桂珍开药,农民自购,她再给输。绝对没有医生吃医药回扣这么一说。
陈智良对记者说起这么一件事。2002年初,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新农合。刘桂珍挨家挨户做动员,陈智良身体硬朗,就没主动交合作医疗费。桂珍居然拿自己的钱替他和一些村民暂付。2007年,陈智良得了场重病,住院花了3万多元钱,正在犯愁作难时,桂珍打电话让他去办报销手续,老陈变愁为喜,桂珍帮他省了1万多元钱,让他不知如何感激是好,逢人便说。
虽说乡村医生没有什么补贴,但桂珍这些年却给乡亲们免了不少诊疗费和药费。为村民看病,她从没记过账,也从没算过。她说:“从没想过要挣钱,还记那个账干什么?”
如今,刘桂珍的大女儿已经医学大专毕业,考取了医师资格证书,现在在外地一家医院打工。刘桂珍说,等女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后,就动员她回来在县城的移民小区开一家门诊部,继续为父老乡亲们服务。
不能让村童当“睁眼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距离代县城东10公里的段家湾村因十分贫穷,致使到这个村里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15个小学生面临失学,桂珍说,1988年村委会找她暂且给孩子临时代课,等新老师来。
没上大学成了桂珍心头永远的痛,面对同村的孩童,她又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她说,一定不能让娃娃们再当“睁眼瞎”,要教他们成有用之材。段家湾小学村子小学生少一直是复式教学班。一个教室的几个孩子还要分成好几个年级。桂珍既教小学课程,还备各年级的课。教完这个年级再教那个年级,比教单式班教学辛苦的多。
1996年,修建校舍,教育局要求学校暂停上课。桂珍就把自家作课堂,坚持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新校舍盖好了,仍然未见正式老师来。
新老师没见来,她就一直为学生临时代课,月薪75元。村里的好友动员她上山挖草药,一年至少挣6千块钱。可她为不耽误孩子的前程断然拒绝……这一课,何其沉重,一代竟是29年的时光。
2006年,段家湾小学与王家会小学合并。刘桂珍又转到王家会小学任代课教师。直到2017年下半年,段家湾村小学合并到乡镇中心校,桂珍才卸下了乡村临时教师的担子。桂珍的辛苦没有白下,段家湾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毕业生合格率均达到了90%以上。那时桂珍教过的不少学生现在都升了初中、高中,也有考上大学的。
“只要大伙能过好,我辛苦点不算啥”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与段家湾村民而言,全村仅有的148亩地,还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洪水冲刷淤泥形成的薄地。历来家家户户均以几分地耕种。加之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是个穷得闻名的“三无”村。那时当村干部没有任何收入,段家湾的村干部生活全靠种地。1996年,段家湾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谁来领揽村子成了“难题”。有点本事的村民,不是外出打工,就是不识字干不了。众人推举识字通理的刘桂珍担任了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穷是事实,穷则思变。靠山吃山,因地育苗,苗圃是段家湾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刘桂珍对专访的记者说:“长上两年的油松苗子,1亩地能卖5万元,这是大伙脱贫的基础大业”。
好事多磨。从最初刘桂珍带头种下的三分河滩地,到如今120亩苗木、4000亩沙棘,人们过好光景有了点基础。刘桂珍1996年当村支书时段家湾村人均纯收入1200元。这些年,刘桂珍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2018年实施了树苗繁育项目,种植油松、丁香等共计10亩,预计两年后每亩产值达10400元,扩大后的育苗业可带动22户47人增收,其中贫困户14户26人。
市场有时就是冰火两重天。曾一向给村民带来好运的树苗,近2年,油松苗很不好卖。2015年有人来村里本来是买桂珍的树苗,她却把赚钱的机会让给村民邓润才,那次邓润才一下卖了5000多元钱,而桂珍家的油松苗却1棵也没卖。对此,桂珍坦言“只有利益先让乡亲,才能嬴得乡亲信任。当领导利益抢在前,你就愧对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你就什么也干不成。”
虽然自己是少了笔入,但桂珍的心思却在琢磨应对市场波动的经法子。她在村里推广的用营养袋育大苗的技术还真配上了用场,不仅把村民的损失降到最低,而且还引导村民种上国槐、樟子松等优种树苗,提高抗风险占市场的能力。
2012年移民搬迁,村民不愿意搬。大家都在看桂珍,只要她一搬,村民们就会跟着搬。桂珍审时度势,借了4万,花12万元在代县县城移民小区买了1套楼房,村里12户条件成熟的村民也跟着她一块搬迁下山。如今已有17户进县城住上了楼房,13户有了小轿车,还有25位70岁以上老人在村里实现老有所养。到2019年段家湾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桂珍在城里买下的楼房却长时不住,一空就是5年。因为工作主阵地还在段家湾村,所以桂珍至今仍住在村里那处盖起40年仅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有福不享的桂珍对记者说:“现在村里还有10多户村民没搬迁,他们上学、看病都需要我,我咋能一走了之呢?”。
段家湾村地处两山夹一河的峡谷地带,每逢雨季就有山洪暴发的隐患。一到雨季,桂珍就提心吊胆,睡不着安稳觉,认真察看汛情从未大意。
段家湾村桂珍老房子的墙上,印入记者眼帘的是洪水淹过的明显痕迹。2006年7月那场暴大雨突发山洪,一些行动迟缓的老者被困。桂珍不惧危险挨家挨户指挥村民走向地势高的地方。忙于顾大家到安全地,竟一时把自己的父亲和小女儿拉在家里。当时屋里浸水淹人膝盖,桂珍老父亲和小女儿蜷缩在炕桌上,桂珍鼻酸泪出。“就剩下咱3囗子走的最迟,领揽这个村子,我不靠前谁靠前?我不受制谁受制?”困难在大,有党不怕。后来代县水利局沿河修起大坝,再发洪水也不用怕了。
脱贫攻坚东风劲吹大山深处,段家湾村过去凹凸不平的石头路已被平整的道路替代,村委会办公场焕然一新,政府实施的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给村民户户安上保温门窗,寒冬暖了民心。
身瘦发白终不悔,为民消得人憔悴。“只要大家能过好,我辛苦点不算啥!”
段家湾青山绿水,发展生态旅游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桂珍带领村民抓住整村风貌整治的契机,首期4.5公里的旅游公路入冬已竣工。
段家湾村和邻村王家会村今年合并,58岁的刘桂珍显然担子更重了。她与住在洼圪蛋、龙武崖、林梁山和峪河周围的村民同在同生、同甘共苦,她为民办事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她与村民筹划利用2村的50余亩林坡地种猪苓,3年长成后,每年至少为村里增收40万元以上。
巍巍龙武,青青峪河,刘桂珍跋山涉水,一直行走在地畔河岸间……
图记者专访刘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