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华:灵山秀水入画中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育一地英才。张少华就是宁晋西北宁武县灵山秀水育出的一个山水画家。宁武的山山水水有他跋涉的影子,他的画笔下也尽是宁武的水水山山。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是山西省美协会员,他跋山涉水,自号墨翁。他谦虚好学,博釆众长,以画为乐,曾受到宁武著名画家王建华、王爱义等人的指点。画艺不断提高,画风颇有特色,画登大雅之堂。
记者在宁武县总工会的大画室里,专访张少华。其时傍晚,但他还在埋头作画,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记者了解到,少华的国画《饮牛》1988年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奖;国画《绿色天地》1991年入选山西省美术书法作品展;国画《春天的故事》2004年参加“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一等奖,国画《深山早春》、《山村秋韵》入选山西省美术作品展获佳作奖;《大岳之春》2008年入选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获创新奖;《奇峰竞秀》2009年入选第六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获佳作奖。小县城的画家取得这些荣誉实属不易。在宁武画界少华名声在外。
画画是张少华的人生乐趣。他画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是宁武业内公认的事实。有时作一幅画,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画幅大画,有时的一个月时间。量变质变,画的越多,提高越快,尤以山水画气势恢弘,景致引人,意境深远,看山似山,看山不似山,看山还是山,有“春山澹冶而如笑、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妙。
国画是少华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少华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源远流长,其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造型方式,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其历史始于史前艺术,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时期时代,就有了自己的艺术文化,涌现画家经典无数。中国画与佛、道、儒的哲学理论紧密相连。中国画注重内心的追求,求的是一种宁静致远,天人合一。少华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心境,美术创作需要这样的文化来洗涤画家的内心。少华一向少言寡语,或是其宁静致远的一种表现。
画如人生?人生如画?对此,少华认为国画画艺,前者应以艺德修,人品贯穿画品。绘画惟妙惟肖是审美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看一幅画表现给人的意境是否高远?气势之大是否气壮山河?少华的国画则以深厚的文化作为积淀,即是承古,又在创新。他以不脱离传统,又可以接新的姿态来画,既要“形似”,又讲求“神似”。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重在“画龙点睛”之笔,表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精、气、神。少华的国画,多是一幅幅完整的山水画面,空灵的意境,让人产生某种情思畅想的空间。
对少华而言,他画画一是骨子里的真正喜欢,二是在国画创作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他画画绝非名利使然。
国画有写意一说,何谓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其实就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写”,就是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少华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少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他放笔驰骋,直抒胸臆。宁武工会的创作室成了少华的用武之地。
少华深知,中国画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于一身的一项民族瑰宝。不说别的,就单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角度来说,人们也要学习它,少华不愿让这项优秀的文化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丧失它的活力,他还经常辅导不少孩子学习国画,也和一些喜爱者共同交流研习国画。学画确实是对人情操的一种陶冶。
少华说,国画独具艺术特征,它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他琢磨在绘画中体现作画的美感和意境。少华的国画或内敛含蓄,或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感,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少华十分祟倍毛主席,他牢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那句话,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画在保持传统中也应多样性,万物发展才有活力。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宁武山青水秀,有“北方雪格里拉”的美誉。自然风光好的没说,是画家写生作画的理想之所。情人谷的奇石、芦芽山的青松、马仑草甸的野花、汾源的碧水、四季不同的自然颜色、那跳跃山间的孢羊、那凶猛獠牙的野猪,家乡的种种生灵,都是少华笔下的绝美状物,都是画不完的汾源乡情。少华常说,没有山水,哪有吾画?美仑美奂的宁武大景何曾不是流过少华心田的哗哗汾河灵水呢?其绘画灵魂难道不是故乡的山秀水在辅佑吗?少华觉得走进大自然,像走进多姿多彩的梦,风光无限,美轮美奂。渺小的我们,不过是自然画卷的一抹油彩罢了。
黄宾虹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这也是《道德经》第21章所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少华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琢磨黄宾虹强调的“图自然之性”,“内涵之神”。但同时又说“非剽窃其形”,“不写万物之貌”,这实际上提出的是“艺术”的“本质”。少华悟出:“性”也好,“神”也好,需要有附着,也就是要通过“形”“貌”来实现,如果没有“形”与“貌”,自己的画也就失去了“性”与“神”。准确理解“自然之性”和“内涵之神”就成为作画提升的根本之一。少华认识到,画需要形和貌,但不是把自然存在照搬来就行,照搬就是“剽窃”。所以,在“恍兮惚兮”中把握“象”,把握“物”,体现出“精真信”才是根本,才能表现出“自然之性”,才能有“内涵之神”。达到这些,你的国画岂能登不上大雅之堂?何愁不是阳春白雪?退一步说,画品即使达不到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中的精品。
艺术之高?其实还是高在主观对客观世界脱俗的感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已是不容怀疑的真理。少华有功底,有天资,有追求,画作自然是让人称妙。黄宾虹所言:“吾人唯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心手相印,益臻化境。”少华深刻领会,勤练多用,景在眼中,印在画中,你不得不说,站在画前,置身景中。
清人唐岱曾说:“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有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少华执笔涂鸦不懈,终究获得真知。宁武的芦芽山,宁武的汾河水,那是自然天成的山水之美。张少华至小在宁化府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他幼小心灵的至美风景,可以说,人在画中。少华对一年四季的宁武山水颜色了如指掌。他说早上拉开窗帘,发现经过一夜风雨的芦芽山,竟是如此的美丽:蓝蓝的天空下,阳光明媚,参差不齐的山头上遍布着神态各异的石头。昨夜的那一场雷雨,昨天的那一场烟雨仿佛就是早已化为灰尘的梦境。优美逶迤的怪石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于是少花悟出,山水画是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
观少华的山水画,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汾河静流,那芦芽雄风……皆给人美的享受……
芦芽山上听鸟鸣,汾河青水映倒影,铺展画布写好生。
这便是少华的画风,这就是少华的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