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的承认,环境决定意识。土生土长的岢岚人张吉玉所处的晋西北岢岚县山环水绕,峰峦滴翠,风光无限,俨然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潺潺漪水是其韵,巍巍岚山是其魂,令人神往,使人陶醉。美好的环境曾使张吉玉有过多次绘画美图的冲动。日积月累,量变质变,竟有所成。
这不,张吉玉的一幅《岢岚是个好地方》受到画界好评。他告诉笔者,此画取材于1948年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奔赴新的革命圣地西柏坡途中,路居岢岚,目睹这块独具特色的形胜之地,欣然感叹:“岢岚是个好地方!”
依此历史,张吉玉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画作以岢岚古城为背景,通过远与近、虚与实、浓与淡的多重结合,着力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开启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之际洋溢的必胜信心和豪迈气概。尤其用淡墨渲染的由远而近的千沟万壑,不仅突显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而且也寓意着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彩,不乏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作者张吉玉从小生于兹,长于兹,他对岢岚的明山胜水、茂林繁木情有独钟,怀抱着与生俱来的挚爱。还在读小学时,每逢上山打柴或者郊游玩耍,他总是饱览眼前的般般景致,自然而然蹦出“江山如画”的感叹。一种用浓墨重彩描绘家乡壮美山河的冲动就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当时,县文化馆偶尔举办一些书画展览,他就隔三差五跑去观摩,逐渐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初中时积攒的压岁钱终于够买几样简单的画笔与颜料,开始了水粉画自学。因无导师引领点拨,最早的习作更像是涂鸦,不是树木呈现出草的样子,就是山水表现出的怪的形象。蹒跚学步的尝试中,慢慢地积累了一点一滴的创作感悟,到高中毕业时再画,竟然像模像样了。随后到乡下农村插队,虽然劳动强度很大,他也没有丢下信手习画的爱好。
1982年末,张吉玉参加铁路工作,从岢岚来到了原平车务段,分配在北同蒲线的一个四等小站。单调的倒班作业,枯燥的工余时间,让他再一次拿起了画笔。次年,单位组织职工书画展,他不由得蠢蠢欲动,继而在没有更多参照的情况下,忽然被两帧小小的邮票吸引了眼球,于是乎精心临摹了《草原云雨》和《天山日暮》两件水粉画送去参加遴选,结果是不仅双双入围,还一同获得了优秀作品奖。自此,他的学画热情高涨了,一心想把这份喜爱执著地坚持下去。然而,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久,随着工作调动、环境变化、娶妻生子等一系列变故,他的丹青梦不得已只能搁浅,而且一停顿就是三十个春秋的漫长岁月。这期间,留给内心的滋味是酸楚的,甚至是苦涩的,包裹了无尽的遗憾。
鸟飞兔走,石火光阴。转眼数十载流逝而去,2017年张吉玉离开繁重的工作岗位,从此有了大把的闲暇重拾曾经的爱好。当他参观过一届高水准的中国画展,在其艺术魅力震撼后,吉玉决定抛开一向热衷的水粉画,朝着新的方向与目标发起冲击的决心。至此他就主动拜访并搭伙画友,在原平境内四处听讲座、访名师、看画展,并一次性购置了足以盛大开张的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煞有介事地开始学习中国画。其时的吉玉,完全以一种虔诚的姿态、一副崇拜的目光和一腔虚心的热情对待有缘结识的每一位长者、师者,从而也赢得了大家的友好接纳及指点,让自己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从零起步虽说是不易的,然而从零起步往往也是最没有包袱和羁跘的。借助于满腔的热爱、广泛的参阅、深刻的揣摩以及勤奋的练习,张吉玉在他的习画阶段沉浸在了完全忘我的快乐之中,经常不知不觉就误了做饭、吃饭。有一次,眼睛只顾着看画册,竟忘了移步至卧榻前,蘸着墨的画笔在手中不停地勾勒盲写,临完低头一瞧,结果是点染在床单上,搞得自己忍不住大笑。那段日子,他一边坚持多看、多问、多临、多悟,一边探索适合自己的画风和路子,希望从起步时起,就少走弯道,避免盲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认识了原平山水画院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一起外出写生、一起观摩画展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所提高。尤其有了院长李海屿的悉心指导,更让他产生了如鱼得水之欢。
各种艺术总是相通的,而画理原本一致。何况同一门类的绘画,更是俱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早年积淀的水粉画基础为张吉玉学习山水画提供了厚实的底子,让他在尝试新实践之中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当然,他更懂得“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最重要”的道理,为此经常相约或跟随画友到野外写生,冬不畏严寒之冷,夏不避酷暑之热,不仅跑遍了周围的天涯山、滹沱河、于家沟、奎光岭等,还多次远赴外地采风,常常弄得自己土一身,汗一身,泥一身,不惜风尘仆仆。仅偏关的老牛湾一处,他就前前后后去过三次之多。有时,赶上其他友人不太方便,他宁可承受孤独寂寞,也会毅然出行,在荒郊野外一坐就是数个小时。年初春寒料峭,张吉玉再次独往独来于云中山麓,把那里的奇峰、怪石、古松一处处搬上画板,移到纸张,以作为日后开展创作的生动素材。因受寒气侵袭,他竟染上了重感冒,折腾半月才得以康复,但为了画画,他认了。多年相处的好友吕泽评价吉玉说,用心者终要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吉玉获得了丰厚回报:他的作品从临摹到创作、从草图到成品、从小尺幅到大尺幅、从随意勾画到选择题材,逐步取得进展。而且,在短短三年余的时间里,就参与了县、市、省的各类画展十多次,初步崭露头角并屡获奖项,也成了县、市、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实现了难能可贵的“三级跳”。令他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隔三差五就有新作品问世。
画无定法,学无常师。张吉玉在绘画路上,走的坚定扎实,他坚持刻苦自学,读画、临画、习画并保持一种孜孜以求的态度,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日常间不断地请教、观摩、效法他人,然后经过琢磨、消化、吸收,把每个人的每一种技艺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力求为我所用。为了由生而熟,常常关起家门,反复尝试,不惜一遍遍推倒重来。如今,当在画案前构思、运笔、着墨之际,一些友人的成熟技法就会涌上心头,奔来眼底,成为绝好的借鉴。正是由于形成和具有了这样的学习精神,让他的创作实践变得不拘一格,游刃有余。看他现在的画作,一天天变的或古朴、或灵动、或淡雅、或凝重,跟过去相比,俨然判若两人。
谈到绘画,张吉玉体会最深的是“艺无止境”这句话。他摸索其意,探其真谛。在生活中,他观察人物、事物、景物,变得心思更细腻、举止更儒雅、性情更率真。过去的他,生来性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匆匆忙忙,风风火火;现如今,受益于国画的修炼与熏陶,曾经的影子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相应地,他的画风画韵也为之一新。张吉玉的中国画虽小有所成,但他懂得,厚积薄发,勤能致远。他总是用笔下的水墨丹青为祖国的大好河山献上一幅幅饱含爱恋与敬意的锦绣画卷……眼前有画,心中是画,手里作画,人生岂不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