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扬:梅花开时已是春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成群的褐马鸡扑面而来令人动容,万朵红梅竞相怒放让人心醉。笔者站在郭建扬的画面前,观看其画作,真的是种大美的享受。
郭建扬,号长山,香雪轩主,山西省原平市人。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平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原平市画院院长。其画风古朴典雅,笔势遒劲俊逸。重笔墨,通诗意,赋哲理,继承中国画写意精神。为三晋珍禽写照,近十余年精心创作褐马鸡作品,曾请教祝涛老师指导并受益非浅。所作褐马鸡作品意境深远,野趣横生,宏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郭建扬的作品曾获山西省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画展优秀奖;山西省首届美术作品对外交流活动入选作品展优秀奖;入展山西省第三届、第六届花鸟画展,第七届、第十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作品先后入编《第二届中外咏梅翰墨精品集》《走向辉煌》《艺术家风彩》《中国书画藏典》《中国艺苑》第四辑《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画集》《第七届中国花鸟画作品集》《第十届全国花鸟画优秀作品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书画大赛作品集》《翰墨风韵》《山西省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画展作品集》《第六届山西省花鸟画展作品集》等,作品并为多方机构与友人收藏。2019年正月在沁源“迎二青”“冬享民俗年”褐马鸡文化社区举办中国画褐马鸡专展。2019年10月在沁源举办绿色沁源褐马鸡专展。
美是画的根
何谓好画?美是根本。郭建扬的画真美,其美,美在笔墨用好,构图优美。
如何使画作有气势?内容更充实?层次更丰富?构图更优美?这正是摆在郭建扬面前主要研究琢磨的问题,天天画画,郭建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也是他要解决的真正问题。他不想一头扎在笔墨上,总画那些传统的东西,沉静在笔墨的小情调,小视野,小东西上。如何解决问题?他首先,从认识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修为的问题,这也是最须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学大师学古人,不是学皮毛,而要学中国画的本质。古人云,可贵者胆。胆略是怎样来的?当然就是从思想认识上来得。
没有思想上的高度,就没有行动上的深度,就没有成果上的广度,更难谈大美了。郭建扬说,尽管书读的是越来越多了,知识是越来越丰富了,不论书本知识,还是社会阅历,但是越画越不敢画?越来越揭紧了?就此他作了深深的反省。社会是个大染缸,搞美术的郭建扬目睹五颜六色,结合自己的工作,改变了他人生初衷的好多想法。他在校时的美好希望,那种分华正茂,朝气蓬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本性丢失不少,但他又不愿苟活于华夏盛世,唯拿起画笔,走进自己的小天地,画一点称之为国画的东西,临写一点以悼古赞贤的碑帖,读一些中庸之道的书籍,以此慰藉还没有完全泯灭的不能称作灵魂的小灵魂。
郭建扬的画真美,其美,美在追求大美,给人真美。从艺术的角度去考量,郭建扬说,花鸟画,不管怎么画,花鸟画的视觉远没有山水画的气势空间和博大内容,如何使花鸟画呈现大美呢?郭建扬的实践感受是,让自己走入火热的生话,发现生活中真正的美。倘若画中溶入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使艺术不脱离生活,不脱离大众,不脱离大自然……尤其是不被社会上某些丑恶不良低俗,不是真正的主流生活方式所影响,不被虚假社会现象所迷惑干扰;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所想,作品真正反映人民众群众的思想感情,把真正美通过画面描绘出来,呈现给广大群众的必然是大美。
郭建扬最初只是一味地玩味笔墨情调,食古人不化,没有把传统与继承,变化与发展把握好,理解好,没有深入绘画中,致使画面缺乏一种自然之生气,作品难以呈现出一种大气象,大知慧,大格局。
学习使人进步,郭建扬把握时代主旋律,古为今用,外为我用,吸取一切好的先进的文化知识,其笔墨当随时代,画好中国画,画出胸意,画出大意境。他积累沉淀慢慢走出世间的小,回归胸中的大。
野梅自在开
野,自然也,郭建扬的绘画及风格,与郭建扬从小的经历密不可分。
郭建扬说,他是在家人不大管教的情况下度过童年的。他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不爱管教。他的对与错父母向来没有表扬和指责过。母亲常带他去外婆家,那时乡下没有交通工具,十五六华里远都是用脚走,母子俩一路走一路讲故事,使他忘掉了困乏,也就是在母亲讲的故事中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那一路的乡村景致优美,他和母亲沿着田间小路,穿越沙滩河流,经历春夏秋冬。大自然的美景给他熏陶,这也是他日后喜欢绘画的一个缘故。直到现在,郭建扬也不大喜欢被管束,他懂得自由生活,自然而然比什么都重要,慈善的母亲就是他做人的一面镜子,时时照着他做人为善,做事讲德。
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美丽的滹沱河畔,水草肥美,垂柳成荫,是郭建扬童年的天堂。甜美的记忆,编织着他的梦想,充实他的生活,原始而质朴的自然之美,永远存储于他的记忆,他始终以野性的姿态去还原自然的状态,唯野逸才能表达其成长经历和作画的灵魂。
花鸟草虫,有趣天地间的万物,大自然的野性之美滋润着他的人生和他所作的画,他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回归自然之美,一直追逐那自然的野逸之美,那种泥土芳香醉人之美……
画中的天地大小,正是思想自由的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论是造化也好,心源也罢,都是自然的简练表达,这种自然的、原始的,具有野性的美是附合郭建扬生活规律的,也唯此之自然,仿佛才能使他安逸。郭建扬在跟随原存根老师学国画,有了一种真正找到归宿的感觉,使他在业余时间以一种坚定的姿态,忘我不知疲倦地全身心的投入。
原老师画的梅在郭建扬眼中是真美。梅花不屈不挠,坚韧不拨,傲霜战雪,铁骨凛然,先天下春的品格,也正是郭建扬笔下力求要表达的自然景观。
众所周知,画梅是很难的,历代画梅的名家不计其数,而集大成者寥寥无几。
“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评判一个画家的品位,首先就看画梅。而画梅古时不说画,而是说写梅,这也是把画梅立在所有画科之外单立成科的缘故。王冕、杨无咎、袁枚、吴昌硕画梅花的故事,郭建扬说起来,头头是道。他深入研究名家画的思路及画技,他广博借鉴,又呈现自己的梅花作品不拘约束,有自然之美。他追求意境,总是表达在不同环境下梅花之野逸之美……
野趣真韵,郭建扬画梅功夫已在梅之外,野梅自在开,梅花开时已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