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民间文化一翘楚
郑志东
“深山出俊鸟,穷乡有能人”。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义井镇年已五旬的张焱在当地百姓眼里就是这样的俊鸟和能人。张焱扛过摄像机,拿过照相机,握过铁锄头,多才多艺,是民间难得的一个乡土文化人才。
“塞上商贾,义井最佳”。张焱(小名张大平)岀生在义井镇义井村,他的家乡义井镇地处晋西北中心,是神池县第二大镇,此地背靠朱家山,面临县川河,土地平坦,交通位置优越,是晋、陕、蒙的交通枢纽。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神保线、崞五线穿镇而过。神河线、宁岢线依镇而行。尤其是农历每月逢1、4、7形成集市,是晋西北粮食和牲畜的主要交易集散地之一。张焱说,他有幸在这个繁华小镇成长,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各地的物资和文化,使他从小就眼界开阔,心灵得以滋养。
或许是祖上拜过喇叭头子,玩过踢鼓子土秧歌的影响,张焱从小酷爱乡土文艺,热爱红火,更爱秧歌。从张焱记事起,每逢正月,只要一响起那闹秧歌的锣鼓声,他的心就随着鼓点咚咚跳个不停,那些天来他成为秧歌队一条甩不掉的小尾巴,跟在秧歌后面,看不够,笑不够,乐不够。他还常因偷偷拨弄那个令人心仪的驴皮大鼓,遭来秧歌队里鼓手的白眼。13岁那年,张焱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义井镇走村入户秧歌队的一个小演员,一个很不起眼的后八角“角色”,一个男扮女装的“楞女子”。他为此高兴了好多天。其后年年跟着秧歌队踢鼓子,稍大点,张焱又成了一个颇体面的秧歌队主角,一个男扮男装的踢鼓子好手。他自己不会“打脸子”,画不成妆。他就让家人用口红和捏面人的颜料给涂抹一下,虽然不是很专业,十分滑稽的模样,但张焱的民间文艺史就从这里开始算起。神池踢鼓子秧歌的着装、化装基本与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相似,前八角踢鼓子的四人,头扎包巾,佩英雄镜,插飞鬓,挂满髯,为武生(净角)装束,脸谱为大五花脸,突出威严。拉花的装束与戏曲中的旦角相似,道具为丝帕花扇。后八角着装与各自扮演角色的特点相符。络旄的是三花脸或猴子脸。踢鼓子秧歌的表演,以鼓点为规范来进行,即闻鼓开踢。鼓的擂数与戏曲中的板名相似,是改变踢法和阵式的要领。踢鼓子的主要阵式有五雷阵、梅花阵等阵。拉花动作特点是旋身、跌针、静走,行动迅速敏捷,如果迟缓,一方面会延误其他舞伴的踢鼓动作,另一方面也有被舞伴踢住的可能。后八角的表演以走、扭为主。张焱把踢鼓子老司傅的指导要点牢记心头,反复琢磨实践。因为有了这段乡土演技,才有了他日后对民间文化的酷爱;有了这份乡村文化情结,才有了张焱今天的民间文化积淀……从小到大,从个青头小伙子到现在的年过半百,幼时热闹秧歌的收益,仍像一坛多年的老酒陈酿,像一股无法割舍不能丢下的乡愁,春夏秋冬,盈溢心头,落在脚下。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义井镇子上闹红火,总有张焱上窜下跳,踢鼓子闹红火的活跃身影。为了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民间艺术,他和好友刘爱如曾共同出资组建过乡村文艺演出队,活跃在义井周边乡村,至今留有佳话。
张焱说起神池踢鼓子秧歌,口若悬河。他说老家神池的踢鼓秧歌,是山西民间舞蹈海洋里的一支奇葩。据《神池县志》记载:“踢鼓秧歌,又叫土摊子秧歌,以在广场、街头、场院踢鼓表演而得名”。早在宋末,这种艺术形式就在神池以及毗邻的朔州、五寨、偏关一带出现,千百年来它携着欢乐与祥和,走过悠远的历史丛林,丰富着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神池,作为踢鼓秧歌的故乡,班社林立,艺人繁多,每到正月村村踢秧歌,处处锣鼓声,成为一道靓丽的民间风景。义井村上的秧歌队在十里八乡是有名的。从张焱记事起,几十年来队伍不散,活动不断,规矩不乱,以至家家“藏龙”、户户“卧虎”,一人唱、众人和,此起彼伏,汇成一曲雄浑的正月大艺术,将全镇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这种干打硬踢的表演艺术是晋西北神池县境内踢鼓子秧歌的艺术特质,作为一种特有的、传统的、小型的农村群众文化表演形式,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有较强的生命力。
如果说踢鼓子是张焱的钟爱,那么肩扛摄像机,胸挂照相机是张焱的又一喜欢。在百姓的记忆中,乡村婚礼摄像师张焱1米7的个头,英俊挺拔、谦和敦厚,多年来足迹遍及义井各村,可谓“红”遍十里八乡。许多操办喜事的人家,都喜欢找张师傅拍摄婚礼录像,因业务红火,还得提前预约。
20世纪90年代,城乡兴起拍摄婚礼录像的风潮。张焱顺势先后购置多台照相机和摄像机,在义井镇开始承接婚礼照相和录像服务,经营一家照相馆并拍摄婚礼录像,用镜头记录婚礼喜庆场景和新人的幸福时光,为一方百姓美好爱情步入婚姻殿堂留下了珍贵的纪念。拍摄一个婚礼录像,对摄像师傅来说只是一件普通工作,而对新郎新娘却是人生的重要纪念。张焱在摸索中学习、积累和提升,每一次拍摄都全力以赴,力求不给新郎新娘留下遗憾。他一丝不苟拍好婚礼流程的每个场景,并别出心裁地设计外景拍摄,作为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他能同时交替使用照相机和摄像机,录拍下一对新人的两情缱绻和浪漫温馨时刻,并精心制作一套婚礼录像和照片。因为乡村人家讲究“吉日良辰”,张焱有时天未亮就随迎亲队伍出门,晚上拍摄完“闹洞房”后,常常已是半夜了,虽辛苦劳累,但他每拍摄一场婚礼,都注意捕捉温馨细节,然后再精心编辑画面,配上背景音乐……许多新娘说,张焱拍摄的录像,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为她们留下人生最美好最珍贵的纪念。
农民以土为安。张焱在搞文化的同时,不忘掌握生产本领。他1990年在太原市北郊区红星职业学校学习美发专业;1994年在忻州地区行政公署煤炭工业管理局进行过通风安全培训;2020年在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参加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人都会老,谁都躲不过,这是做人的必然规律。已走过大半个人生岁月的张焱说,自己没法留住岁月,却能在辛辛苦苦中把身体保养的很好,他搞婚庆摄像,踢土秧歌,拿推子理发,农家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事实上,年轮已给张焱的脸上烙上一道道皱纹,但年龄桎梏却没有阻碍他向往美好的心,那游剪有余的理发手艺,那或美或拙的踢鼓子动作,是洗尽铅华过后成熟的体现,是一个民间文化追随者最初的痴情。
张焱是农民,又是民间文化艺人,更是人生的悟者。他说,人生短短几十年,人们需要有个好心情,好的心情才能让人们的人生更加丰盈,生活才信心十足,日子才会色彩缤纷。他感悟,每个人,晨起时面对的每一个今天,都是人们往后岁月里最年轻的一天。只有懂得珍重,在平凡琐碎中寻找生存的乐趣,才能找寻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民间文化与他,就是乐笑人生的资本。
爱国保家,匹夫有责。2000年儿子张海钧在父亲张焱的支持下光荣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土。两年退伍回家后,还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光荣之家”。
农村有广阔的天地,张焱在这里如鱼得水,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