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岩山:举毫泼墨存风雅
郑志东
“举毫泼墨存风雅,天涯山下兰岩山”。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的书画界,兰岩山的大名仅次于自然的天涯山。
说到天涯山,想起兰岩山。为何有此一说呢?一是今年75岁的兰岩山作为原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在推动全市书画繁荣中真正起到了草根文化领头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2017年“原平好人”。二是兰岩山深研苦习的点厾画技和泼墨画法,炉火纯青,堪称一绝。三是他擅长欧体书法,挥毫弄墨,修身养性,为人低调。一辆在原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时就骑行的破自行车一直骑到现在,艰苦朴素,本色不丢,令人称道。
原平文化底蕴厚实,历朝历代的名人在此地广留佳话,有趣故事皆是自幼喜爱书画的兰岩山励志的很好参照。兰岩山被原平大好的人文环境所滋养快成长,他拜中国著名书画家吴东魁为师,苦学精炼,偶有所悟,自成风格,成为中国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三峡画院理事、原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曾是原平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的兰岩山退休后,2007年接班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至今,其间他带领原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始终遵循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办会理念,扎扎实实,无私奉献。该会组织全市诗书画印,至今已发展本市老年会员200人,建立分会16个,450人,全市共650人,其中50个党员。副会长20人,各授其长,他们分期分批在原平市农校学习,学员文化程度不一,年龄小至13岁,大至90岁。周一书法,周二党课,周三绘画,周四篆刻,周五诗词。因会长兰岩山组织得力,屡受表彰。这些年,兰岩山个人全国各级投稿参展6000多幅,文化下乡3000多幅,无偿捐赠16000幅,获中央、省、地市奖14次,组织奖6次,获得全省特殊贡献奖。兰岩山全年无偿授课240节,还给困难学员买文房四宝,自费印制表格、文件、会员证书。故土情深,因为这份难舍难分的故乡不了情,他享有了一抹老有所为绚丽夺目的夕阳红,丰富了原平市50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民众的审美情趣和水平。
走近兰岩山居室,客厅里别具一格的《黄河系列》点厾画让笔者耳目一新。更为奇妙的是,这些画,都是兰岩山在作画前把好宣纸揉搓成团后,在展开分层次点的,立体地显示了山势的远近,展现了母亲河的风采,画风妙不可言。兰岩山说,点厾就是画家随意点染,用点和染的笔法以描绘物象的画法,是中国画技法中的一种,出自《闻见偶录·没骨画》。其技法是用毛笔,蘸好色墨后,或中锋或侧锋,或中侧结合,点出物象,不用描法勾勒,只用不同色相、浓淡的颜色,以概括洗练的笔法,随笔点染,以成物象。强调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能收到似不经意而饶有生趣的效果。
笔者观看兰岩山创作的《大海》泼墨系列画,震撼人心。兰岩山在毡子上边铺上好宣纸,在纸上泼3毫米厚水,然后在泼彩,晒3小时干了,把水和彩融为一体。然后至少在泼3次,自然成形,犹如大海波浪,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天成画风。
“挥毫泼墨”者兰岩山,向笔者解释这个词的精准内涵。他说挥毫泼墨,出自明·李日华《竹懒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挥毫指运笔,过去的毛笔都是由狼毫或羊毫所制,故挥毫为运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兰岩山挥毫泼墨的动作潇洒豪迈,笔势豪放,画面气势奔放,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兰岩山讲,“泼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墨法,古已有之。唐陆龟蒙《和五贶诗·华顶杖》:“拄访谭玄客,持看泼墨图。”《唐朝名画录》记,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
兰岩山的泼墨画遵循古法,又有创新。他是用极湿墨,即大笔蘸上饱和之水墨后,下笔颇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画,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泼。他常常是在较淡墨上,加上较浓之笔,使这一块淡墨中,增加层次。有时候,他乘淡墨未干时,即用浓墨泼,随水渗开,可见韵致。或者笔头蘸了淡墨之后,再在笔尖稍蘸浓墨,错落点去,一气呵成,即见浓淡墨痕。兰岩山认为,一幅画之中都用泼墨即平,所以间以惜墨法,就是再用干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泼墨得法,还须见笔,淋漓烂漫,有骨有肉。在干笔淡墨之中,镶上几块墨气淋漓的泼墨,可使画幅神气饱满,画面不平有层次,增强干湿对比的节奏感。兰岩山深得古人“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相合,乃成画诀”的精妙之处,所以其所作泼墨画分外引人瞩目。
兰岩山对此,颇多体会。他根据构思,意象体味,其用泼墨法是激情的东西,泼后看似一小半已完成,但须细心收拾。泼墨为抽象墨块,需有构成意识,多淡墨,留“空白”,“活眼”写出黑白灰大的结构,开合气势,干或稍干后,再添加树石皴擦,云水屋宇,抽象中现具象,饶有风趣。兰岩山在创作大画时,在画完成差不多了,用盛水笔洗中的涮笔水,根据需要泼画,涮笔水混合了色与墨,包含了丰富的淡灰颜色,用它来衔接轻重墨色,会使色调丰富,画面恰当好处。
兰岩山在实践中提高画技,偶尔他还把泼墨与泼水同时进行,把一碗墨和一碗水同时向宣纸上泼洒,随即用手涂抹,间或用大笔挥运,自然而有表现力地使水墨渗化融合,干后有“元气淋漓障犹湿”之感。他说无论是大画、小画,大泼、小泼,一次泼,反复泼,泼墨是辅助性的,主要依靠物象的“骨法用笔”线条的皴擦点染而浑然天成。
兰岩山泼墨用水的深度探索,使其作品个性鲜明,饶显风格。
余热不休,书画寄情。兰岩山不逾书法规矩之底线,热衷对书画爱好者作品的评论,他以肺腑之言,经验之要,悉心指点,认真辅导,点中要害。使书画者谨记细琢,边写边用,融会贯通。
传承传统书画,兰岩山亲力去为。他受编委会之托,为精品大型画册《书画情缘》作序。他写到,自己清赏之余,神驰意切,心有所悟,情为所至。画册作品,风格多样,主题鲜明,品味高雅,异彩纷呈,看到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晋韵、唐法、宋意……兰岩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推动者,更是实践者,他的书法神韵飘逸、意境灵秀;他的画作色泽明丽、别有韵致;书画皆显露了艺道通神、生机盎然、笔简意饶、天趣无尽;观后有赏心悦目之感,使人淡其俗念,净其心灵,这样的作品难道没有生命力?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天涯山脚下的兰岩山在渐行渐老的人生岁月中仍然执著书画,砚田一方好入犁,挥毫自有墨淋漓,他始终相信:天涯山下的土地不仅可以长出粮食,也能长出文学、生出书画……在兰岩山的画里,你能看到不少极美的自然景观,那是泥里长出来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