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山:麦秆虽“轻”画却“重”
郑志东
莜麦秆秆不仅是牲畜的上好饲料,还是艺术品麦秆画的主要原料。你信吗?若不是笔者现场亲眼所见,很难把这种有不同功效的同一植物联系在一起。
晋西北随处可见的莜麦秸秆在77岁的寇山手中变成了身价不菲的麦秆画艺术品。眼前呈现的18块总长27米,高60厘米的水浒梁山108将麦秆画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农民寇山历时近3年时间才制作完成的麦秆画代表作品之一。2012年,寇山《四美图》被山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2013年,经首届忻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寇山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7年成为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寇山(寇全祥)作品连续三届参展山西省文博会,荣获“神工杯”金奖。
“神工”自有其“神”。你看,《水浒传》里的108名梁山好汉,经寇山之手各有神采,皆具其妙。神猿戏寿,似神来之笔,引人入胜。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领袖和十大元帅人物和身边小人物的麦秆肖像画,不惟形似,更在神似,气韵皆容,神形兼备。尤其是装在精美的像框中,比起摄影和画像,更富有层次感,更是别出心裁,且十分有趣。古代四大美女和梅、兰、竹、菊等,更是被这种利用地产接上地气的民间手工艺术勾勒衬托得姿态万千、栩栩如生。著名书画家张启明欣然提字,称其“匠心独运”。
笔者由然撰文,书其“”麦秆虽轻画却重”。麦秆“轻”是事实,麦秆画“重”,也在情理之中。“重”应这样理解,不是说画有多少重量,是说作画者依托莜麦秸秆标新立异创作,他掂量岀轻轻农作物秸秆的特殊份量,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把大自然普通简单的东西赋予艺术的鲜活灵魄,使其显重。“重”,还体现在,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民坚持麦秆画创作时间长、工艺精、题材广、影响大。寇山走遍大江南北,拜访良师益友,精益求精,作品日臻完善,艺术界同仁好评,多家媒体报道,而麦秆创作不仅给这个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又给他带来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和敬佩,称其“重”绝非拼凑,显然是有事实来作依据的。还“重”在一个酷爱艺术的农民居然能多年来每周二去忻州市职中授课,从地头走上讲台给孩子们传授麦秆画技,很了不起。也“重”在大自然的好东西极耐变质,历久如初,有收藏观赏价值。寇山工作室已挂了20余年的一幅麦秆画依然如新,让人叹为观止……
“重”非偶然,那是寇山苦心钻研麦秆字画多年的必然结果。说来话长,寇山本名寇全祥,1947年生,从前照相洗相,曾在忻府区城关工艺美术厂担任3年厂长。1986年,39岁的寇山去北京旅游,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看见高梁秸秆画颇受启发,回来家乡忻州后就模仿做麦秆画。一做不能罢休,几十年来越做越好,越做越精,量变质变,功到自然成,好运伴随行。寇山业精于勤终成忻州地面上的麦秆画著名艺术家,列入忻府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起寇山的麦秸秆画,的确在当地的书画圈子中大名鼎鼎。
麦秆画由来已久,其源于隋、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它是劳动人民热爱自然,崇拜粮食作物,崇尚劳动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麦秆画又称麦秸贴画,寇山在创作实践中几易其材,最终确定主用莜麦秸秆。这一植物茎杆,经寇山的特殊加工和高温处理后,他精心挑选去拼贴而成。天然之美,才能赢得人心。寇山认准这个理,所以他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染料,经数年不走形不变色,历久弥新,配以反衬效果极佳的背景和纯实木边框,使作品充满了醇厚的生活生产气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麦秆画”确实用料简单,构图也简单,实质上,弄好弄精,亦不简单。寇山的“麦秆画”,以天然莜麦秆为材料,不漂白、不熏染、不使用任何颜料,尤其是他与众不同的“煮”“泡”“烫”处理工艺确有独到之处,可谓独具匠心,这是一个有审美情怀的农民对古代麦秆画的一种科学的继承和良好的发展,并用现代的审美方式恰当好处地提升了麦秆画的艺术地位,满足了人们曰益提高的文化生活品位。
忻府区张家庄村的寇山不但是个有心人,更是个有脑人。他能说会干,对专访的笔者口若悬河。最初他受山东高蜜高粱秆画启迪,用忻州的高粱秆来模仿尝试。他起先是把忻州的高梁秸秆剖开,想获取作画的原料。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种高梁秸秆是实心的,里面有“瓤”。剖开高梁后,先把“瓤”去掉,秸秆一劈两半,形成半圆柱体,若将其中的“瓤”去掉而表皮不受损,这是个难题,也是对矛盾,很难调和,也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如果劲儿小了,刮不干净,劲儿稍大一点,秸秆就“劈”了。怎么办?他想到山东取经,但千里迢迢,耗时费钱,不太划算。他想,去“瓤”之法一定有,他心里琢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踏破铁鞋无寻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或许偶然的发现,也是要留给必然有准备的人吧。他回忆说,有次下雨天,偶然看到小麦地上浸泡在雨地里的小麦秆,促发灵感,小麦秆是空心的,正好配上用场。其时寇山如获至宝,毛赛顿开,恍然大悟,把小麦秆冲洗干净后晾干,一剖两半,熨得平平展展,居然顺利完成了首幅麦秆画。
有其一,必有其二。麦秆画做出后,也吸引了不少人购买,看似成功了,实则不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隔不久,寇山就发现,忻州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得秆枯病、秆锈病,除了影响产量外,小麦秸秆的外观也被破坏,秙秆表皮被侵蚀不再光滑,有的产生污渍、斑块,直接影响了麦秸秆画的质量。显然,小麦秸秆不是最理想的画材。有没有一种比小麦秸秆更好的材料?它又在哪里?
天有难人之事,地有解人之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寇山苦于无计可施,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五台人给他带来的莜麦秸秆,彻底解决了这个麦秆画的生产难题。
寇山拿起工作室的一束莜麦秸秆对记者说,跟小麦秆相比,莜麦秆更粗、更高、皮更薄、韧性更强。莜麦秆“整齐、干净、清秀、细腻”,符合麦秆画的基本要求,确实是上天赐给自己施展才华的好东西,从那个时候起,用莜麦秆来制作麦秆画就成了寇山的规定动作。
好事多磨,这个世界上没有凭空而来的东西,人生所有的收获,都来自你积攒的那个努力、那份善良、好心态和好习惯。寇山说,他从地里收回的莜麦秆并不能立即制作,他不断琢磨,反复试验,才终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技法,才保证了他的麦秆画别开生面,与众不同。
人说手艺人“心眼小”,谈工艺要害,肯定“保密”。但寇山却“大方无忌”。他说,就是个莜麦秆秆,没什么大惊小怪。他的秘诀是,首先“煮”。煮莜麦秆的时间、温度没有一定之规,煮秆之水变成红色为止。究竟红到何等程度最为适宜?寇山幽默地说,这就是机密,要给世人留下悬念,否则教会徒弟,饿瘦了司傅。
其次“泡”。他把煮好的秸秆在不同的容器里浸泡,所泡时间长短决定秸秆颜色的深浅,莜麦秆通体呈“象牙黄”最好,如何掌握浸泡的时间?寇山说,这需要灵活掌握。
两道工序,自有道理所在。这是寇山多年心血的结晶。事实上,经过这两种方法处理的秸秆皮,绿色环保、永不褪色。“煮”“泡”两道关键工序完成后,晾干,破片,用自制“碾压器”把秸秆片压平整,按色泽不同分类归放。
一切皆在规律中。寇山选定画样后,在蒙一张拷贝纸临摹勾勒,把处理好的秸片用乳胶一条紧贴一条横粘在拷贝纸上,拿电烙铁熨平。然后用手术刀、剪刀、镊子、熨斗、电烙铁熨烫。烫出花草脉络、人物肖像、山恋层次……他力求层次清晰、透视合理、光感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自主研发是寇山生产创作的一大特点。寇山自制9把功率大小不一的熨斗和其它小型制作工具。心灵还须手巧,寇山的经验是,一定要恰当时侯掌握画作的熨烫时间和力度,既不能轻,也不能重,在曰常生产创作时必须小心翼翼,因为手上稍微用力道过度,一幅麦秆画可能就前功尽弃,达不到理想效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寇山说,坚持就是胜利,这几十年来,他生产制作的麦秆画近千幅,量变质变,佳作颇多。这是他人生没有虚度光阴的直观表像。他在欣慰中,又多了一份担忧,那就是功利社会下,随着自己年纪增大,他的雕虫小技后继乏人。能沉醉于这项技艺几十年,日复一日孤坐在工作台前,目前唯寇山一人,寇山常因此唉声叹气,他希望媒体代他呼吁一下,能从社会上收几个徒弟,他乐于把这个濒临绝灭的手艺传承后人。
手艺要传承,必须有后人。寇山借其麦秆画《神猿戏寿》大发感慨。他说,历史上画猿猴出名者,首推北宋的易元吉,后来有南宋的僧法常、清代的沈铨以及近代的程璋、刘奎龄和刘继卣等。寇山模仿朱瞻基的“猿戏图”,以麦秆画形式创作《神猿戏寿》图,来表达人生长寿不死的美好心愿,也寄托了他对麦秆画长久不衰的一份朴素情怀。画面中一猿伸长臂与坐着的老翁争夺寿桃,相互嘻闹,充满天伦之乐和生活情趣,有事业长久和家庭美满的寓意。由于猿猴极具灵性,因此猿猴在中国素来象征吉星高照、幸运祥瑞。另一方面也意味延年益寿。寇山希望麦秸秆画后继有人,也能“长寿”,但这似乎却不能以其个人喜好而定势。
画好不怕巷子深。这些年来,随着寇山麦秆画名气大增名声在外,常有喜欢者专程上寇山工作室参观选购。那一套《水浒108好汉》麦秆画,一经问世,便有人出到十余万元的价格,但寇山却惜售珍藏,毕竟这件传世之作曾耗费了他3年多的时间。这也是件镇宅之作,他认为在合适的时候,选对合适的识货人,他才能给这幅图一个完美的交待。
不可否认,只有将客观的自然产物与主观的人工技艺完美相融,科学结合,才能创造出人世间优良的器物,这是造物设计的重要原则,也是艺术的理想境界。正如《周礼》所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寇山摸索前行,顺地利人和之势,把长在地里的莜麦秆秆经手工打磨,生产出独一无二的麦秆画系列作品,以实物印证了“材美工巧”。
艺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常年供应寇山莜麦秸秆的老农民说,他活这么大啦,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人,会对莜麦秆子这么感兴趣,寇山对莜麦秆秆着了迷,比种莜麦的庄户人上心,有过之而无不及。
寇山用莜麦秆创作的画,画面都很简单,并不复杂。那么,其美在哪里呢?清代一著名画家曾说:“无画处皆成妙境”,有无相生,虚实相成。只有在平凡的、平淡的、平常的、平正的景致中能让人感到不平,这才是更耐看的奇。寇山的麦秸秆画就是这样,他的画一般不大,又很简单,但就是让你感觉到小中现大,平中见奇。画得很少,意味很多。这其实也是所有中国画精妙独到的地方。寇山说,自己是个农民,属于俗人行列,弄画是高雅行档,他的身份和所从事的创作似乎不太合套,但雅俗共赏,俗中有雅,雅中含俗,又给足了他一直创作生产麦秸秆画的底气。他说十亿中国人,有九亿是农民,中国的文化,何尝不是农民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麦秆画大有市场,前程喜人。麦秆画一样有品位,一样耐人把玩。他对笔者说,现在一些人画中国画,画山水画,总是把所有的聪明,所有的想法都要显露在画面上,反到不耐看。就比看谁画的大,谁更能吸引眼球。结果是画虽大,但气局小,寇山不太欣赏,他认为,美就是美,不在大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亦是禽类,自有其美。
“气”是中国文化的要义,是个核心词。寇山深诣此意,他说人的有“生气”,作品的有“灵气”。他身体好,精力足,锻炼身体,闲余读书,硬件软件,齐头并进。他认为,不管谁画的画,真正的好画,必须要体现中国文化的气运和气脉。寇山麦秆画的虚实黑白体现的就是太极之气象。画面寥寥简单,但意味多、意韵长。这正是文章中,笔者所言麦秆虽“轻”,画却“重”的内涵要义。寇山的系列麦秆画总是给人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深刻领悟、深厚感受和深层体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勤劳之手。谁都否认,寇山不是生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练就一双创造美的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