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一道,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如今的平遥古城成了一座“活着的”古城,在这座“活着”的古城之中,有数十位研究员对平遥“一城两寺”展开了深入的调研,为传承平遥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天小编大家介绍一位平遥文化领航者:张中伟老师。
张中伟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曾先后在文水县刘胡兰中学、平遥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并在平遥职业技术学校主编过《春草》文学报。作为人民教师,他兢兢业业,以大爱情怀展现教师风采;作为资深学者,他全身心投入平遥县文化的研究,编写诸多地方志类书籍,1997年调任县史志研究室工作后,参与编写过省、市、县组织出版的《晋商文化旅游区志》《晋商人物志》《平遥县志》《平遥古城》等多部书籍。
张中伟老师还主编出版过地方志类书籍《平遥军事志》《平遥卫生志》《平遥地震志》《平遥幼儿园志》等多部专业志;也创作出版过长篇小说《天下第一号》、故事集《傅山传奇》、散文集《德的联想》以及人物传记《温庭筠》《侯外庐》《王瑶》《李宏龄》《梁奔前》等。其事迹先后被载入《平遥政协委员风采录》《晋中英才》《山西作家名录》《中国当代文艺名家词典》等书中。张老师称得上平遥近年著作颇丰的高产作家之一。
张中伟老师,在谈到《平遥县志》时: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8月20日,县志办公室为它的常设机构。正是这时,平遥县的地方志编写工作也开始步入它新时期的开创性工作时期。但由于受种种情况的干扰,县史志人员尽管进行了大量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但直到1994年,平遥也没有整理出一本成型的新县志。而早在90年代初,平遥古城已经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工程,新编《平遥县志》的编纂工作,受到各级领导乃至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1995年5月,县志办主任王昌明一上任就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广泛调兵遣将,开始了县志工作的纲目编写、任务分配。
地方志编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平遥的地方志编纂,最早起源于金代,志书名称为《平遥图经》,应该是一本以地图汇集为主要内容的书籍。 从古往今来的志书编写上,平遥从金代开始修志到清代,前后共修志9部,字数约92.5万。截至2008年6月,平遥共修成各类志书14部,总字数达476.2万字,其中新编《平遥县志》170万字!
现今张中伟老师虽已退休,且将近七十高龄,但他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奋斗精神,研究古城文化,创作巅峰作品,为平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奉献。平遥的历史文化传承不仅仅要靠像张中伟老师这样的领航者,更要我们共同努力。历史的痕迹其实早已印刻在我们的血脉当中,真正面对它的时候,说不出的亲切。它融于历史,融于记忆,融于生活。作为平遥人,我们依旧生活在这座城中,应当自觉承担起传承历史的重任,保护好这座城。(平遥文旅)
编辑: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