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全印:泥塑出彩土雕更妙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有人说:山西人没来过“千佛洞”不算真正的山西人;外地人来山西,没到过“千佛洞”也枉来山西一趟。此话怎讲?
知晓千佛洞,笔者最初是听到人们流传的这个说法,后来是看到手头的一份宣传折页,上兰村千佛洞的土雕泥塑确实引人入胜。而封面的这个土雕代表作品竟然出自原平人冯全印之手。
千佛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去处?冯全印又是何许人也?他与千佛洞有何关联?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踏上釆访之路。
折页封面是其作品
游客手中印刷精美的千佛洞宣传折页整个封面上,是冯全印的土雕代表作品。说起此事,冯全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的家里至今珍藏着20年前“千佛洞”的泛黄手稿和部分绘图。2003年,当时55岁的冯全印和崞阳镇的张文礼、亢润廷等3人,在原平大营下板村卖树苗人于锁柱的撮合下,揽成下兰村千佛洞的土雕泥塑营生,断断续续,一干3年,圆满完成作品80余件,颇得好评,开启了他别样人生,时过20多年,如今仍记忆忧新。
千佛洞位于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莲花山庄,它是山西省开发的一处人文景观。冥冥之中,冯全印与此结下不解之缘。冯全印说,他们是最早雕建千佛洞的首批工匠,在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一座山峦奇特,山势巍峨,形似“如来”大佛端坐着俯视龙城大地,山前一座高耸的土丘又似一个巨型香炉,两者互相陪衬,相得益彰。相传远古时期,如来佛主云游东土来到晋阳地域,看到官府暴政,百姓民不聊生,佛主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众生,就在此开辟洞穴设立道场传经说法。聚集学法者千人之多,个个虔诚,潜心修炼成正果。
冯全印和同行们做营生的“千佛洞”就在传说的原址上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掘洞298米,洞内雕有半圆雕267尊,浮雕394平方米,雕造了佛教界的诸佛主、菩萨、罗汉、天王、祖师和金刚等传奇人物故事。两洞口中央墙壁上绘有60余平方米的全佛图,这是冯全印和伙伴们的杰作,充分展示了佛国圣境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这在一般佛教庙堂中较为罕见。
来自“中国炕围画之乡”原平的冯全印,在土雕中细雕精琢,毕竟土雕特殊,不比石雕,用土雕时特别小心翼翼。有时候一个细小的地方处理不好,一大块土就全部报废。来“千佛洞”做营生的工匠都有一技之长两把刷子,大家交流手艺,取长补短,冯全印心灵手巧,还学到了很多东西。冯全印说,千佛洞集众工匠智慧,几年修缮,圆满落成。千佛洞的独到之处在于摒弃了大兴修建庙宇殿堂的传统模式,遵循历史典故,凿洞雕像。利用山西地处黄河之源、黄土之乡的地域特色,冯全印和同仁们大胆探索,开创了土雕这一雕塑艺术,这是继冰雕、石雕、沙雕等雕塑艺术之后,中华雕塑艺苑中又一朵绚丽奇葩。
看过“千佛洞”的人们都对这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给予高度评价:开创土雕艺术之先河,再现佛国圣境之风采;品味别有洞天之奥妙,弘扬黄土文化之特色。这里面无不包含着冯全印和同行们的智慧和心血。事实上,土雕“千佛洞”的开发把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的深厚文化积淀原汁原味地展示在游人面前,让人们更多地、更深层次地全方位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神秘和伟大。这让冯全印一伙手艺人颇感欣慰。
参予千佛洞雕凿的工匠前后多达百余人,可是所有作品中都没有留名的。但作为千佛洞的首批工匠,冯全印的好人品和高水平老板苗俊新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非要叫冯全印3人把名字留写在照壁上,至今名留千佛洞。“千佛洞”作品的成功,为冯全印专干土雕泥塑奠定了基础,至此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原平各村都有小庙,每年这些小庙里总有冯全印做不完的营生。冯全印为人诚实,思想朴素,觉得自己就是个小手艺人,糊口就行,从没想过去获什么奖项。从1989年干起至今,一干就是几十年,省内省外的土雕泥塑业务接踵而来,量变质变,名气大增,年年闲不下手……
七幅墙雕半生故事
崞阳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冯全印1949年7月就出生在崞阳镇下韩村。他1968年应征入伍,1968年2月-1969年6月参加援越抗美作战,1970年11月-1972年12月参加援老抗美出国作战,1970年11月入党。历任空军高炮第十五师四十三团炮手、油机员、团政治处电影放映员等职。1973年3月退伍,从事过煤矿电影放映员、木工等工作。1989年始学作雕塑。作品被《山西画报》等刊登,泥塑鼓佣收录于《原平文化美术丛书》。2008年,当地政府给这位60岁的参战老兵特别补办了留转招工手续,使他成了煤矿的正式退休工人。
如果说,这些人生经历让冯全印引以为荣,那么自学成才的泥塑土雕,则让他引以为豪。
冯全印下韩村里的住宅,自取名“永和庄”。大门上刻的对联“政善百业旺,家和万事兴”发人深思,大门西砖墙上7幅鲜亮水泥浮塑分外引人注目。映入记者眼帘的7幅作品以写真的手法把冯全印大半生的经历在砖体墙面上用水泥物像凹凸的浮塑在墙壁上,然后用彩色丙烯着色,以红铜色为主色调,庄重古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堪称创举。
第一幅:中间是煤矿坑道运煤斗车,两边是高炮和击落的美帝飞机的发动机螺旋桨残骸。此幅表明主人公从战场上解甲回来当煤矿工人。
第二幅:浮塑中是电影放映机、照相机、万用表、电话机,反映主人公在部队努力学习各种专业技术,成为团部的优秀宣传股放映员兼摄影员。他在援老抗美战争中爱岗敬业,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升华自我,出色完成各项战勤服务工作。
第三至第五幅:浮塑都是农村生产、生活的老物件。表明冯全印身居农村,情系家乡。图中简陋原始的水井和辘轳,绕在辘轳上的匝匝麻绳,挑水的木桶、扁担,各种传统生产工具,浮塑刻画细腻,形象逼真,浓浓乡愁,扑面而来。
第六至第七幅:通过居中的圆片电锯,周围分布着56式半自动步枪、军用水壶、镰刀锄头、刨子锛子、雕塑工具、雕塑作品等。表明冯全印一生从学生、农民、军人、煤矿工人、木匠、照相师、彩塑艺人走过的艰辛之路。
凡所过往,皆是序章。蒙太奇式的浮塑,形象地反映了冯全印的人生履历,保家卫国参军参战,退役后的农业生产劳动,从临时煤矿工人到转正,采煤、木工、下岗、彩塑……生活所迫、命运所逼,亦工亦农养家糊口,多少艰辛都融入浮塑之中……
冯全印家的外墙浮塑引人入胜,5间木结构正房摆的照片更让人惊讶。全是张全印援老抗美的军旅黑白珍贵老照片。他对在老挝热带雨林中参战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历史念念不忘。其人生曲折坎坷,退役回来,先在县电影公司当临时放映员,而后又进了县营西梁煤矿,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 “农民协议工”。他还下过煤井采过煤做过木工。他说:“记得一次井下回采作业面大塌方,被压轻伤,第二天照样上班;细数在矿20多年,就有15个春节留矿加班工作,不能回家团聚……”他是干一行爱一行,每干一行都有声有色,行行都是骨干。冯全印和战友们都是经过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战火淬炼的老兵,大部分都是中共党员,他们有担当,纪律性强,为山西的能源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那些年很多在煤矿工作的战友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留下职业伤痕,冯全印也不幸免,每逢阴天,腿就稍疼,就是煤窑阴下的病。
冯全印的彩塑手艺没有拜师,是他在西梁煤矿木材场工作空余时间琢磨自己学下的。1990年,西梁煤矿经营不景气,1998年倒闭。冯全印因是农民协议工,没有退休一说,只能自谋职业。冯全印的彩塑技艺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他从小热爱美术,心灵手巧,加之勤奋钻研学习,成为民间泥塑行家的。忻州的许多庙宇里都有他的神像作品;他泥塑的伟人像多人收藏;他在太原上兰村的大型土雕群像《山西画报》曾刊发了3个大版面。细细数来,34年来,他给100余处寺庙塑神像约730多尊,做水泥浮塑190多平米,壁画600多平米。
环顾院里四围,正房窗台墙上是彩塑、浮塑,照壁、土地龛、房脊檩、兽头都是他的砖雕作品,雕塑之家,名不虚传。他家西墙底,有一丛翠绿的紫竹,南竹落户北方民居,引起笔者注意。原来冯全印喜欢竹子,他参军参战奉献青春年华的战地广西南宁和老挝都是竹林遍野,曾与他朝夕相伴,竹子潇洒飘逸,摇曳婆娑,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虚心包容的品质、朴实勤奋的态度以及善良憨实的性格与自己何曾相似,所以冯全印就从南方江苏怀安慈云寺带回来种在北方自家,并送给村民种植。崞阳现在人们种的竹子,就是冯全印那时带回来的,不曾想竟落地扎根,郁郁葱葱。
崞阳的千年普济桥,厚重的古文庙,是冯全印和好友安满海等人常驻足观赏的地方,他们每当目睹先贤留下的胜迹遗存,总是感慨万千,今天会是明天的历史。这对酷爱民间文化的老者总是交心长谈,其共同议题是,他们这代人总得给后人也要留下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