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寿县之古
秋日的阳光播撒在广袤的江淮大地,金灿灿的稻田在风中翻滚起波波细浪。习惯了都市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禁不住陶醉在这眼前的迷人景色。从上海到寿县古城,高铁行程只有三个多小时。早上出发,中午就可以尝到当地美味可口享誉四方的“大救驾”和牛肉汤了。
寿县,亦称寿春、寿阳,安徽省中北部的著名古城。是“淝水之战”古战场的所在地。始建于唐、重建于北宋时期的古城墙依然完好地守护着城里数万居民。据说,周长长达7147米、高达9.7米的城墙夯土竟然是用大米从邻省一担担换来的粘质土。与古城墙配套的排水设施月坝是个神奇的工程。特殊的工作原理使得城里的积水可以往外排,但是城外的洪水却无法进到城里来。至今无人知晓个中奥妙,足以体现古人的智慧。城南60公里处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水利工程安丰塘,也叫芍陂(音que bei)。这个“天下第一塘”比著名的都江堰还早300年。可蓄水一亿立方,灌溉七万多公顷良田。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鲜有人知。和家喻户晓的李冰父子比起来,楚国名相孙叔敖实在委屈了。
金戈铁马去,楚风汉韵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建筑风格彰显楚人“四方筑城”“荆楚高台”的理念,灰、白、红的主要色调既有巍巍古风,又具现代气息。馆内珍藏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这在全国县级市的博物馆中是绝对的翘楚。每一件珍贵展品都讲述着楚文化的精彩故事。
其中,国宝级文物楚大鼎是东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吴王光鉴堪称最古老的冰箱,越王者旨于赐剑(注: 越王者旨于赐系越王勾践之子)、楚金币等件件工艺高超,精美无比。丰富的文物展示了一个时期的辉煌,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去了的是古战场的硝烟,遗存下的是永恒的精神和智慧。让历史告诉未来,发展和进步既是责任,也是必然。
2 铜陵之新
来到长江之滨的铜陵市,人们仿佛置身于铜的世界。铜雕、铜矿、铜建筑、铜艺术、铜文化、铜大师等等比目皆是。中国数字铜博物馆里的电子大屏幕上跳动着全世界的铜产量、铜交易数字。这座中国著名的古铜都以铜为名,因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产业的历史最早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1956年建市后,铜陵曾经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是国家第一个铜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支铜业股票也发自铜陵市……许多人并不知道,铜陵曾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特区,因矿因铜所集聚的产业人口占比极大,移民文化特征显著。和许多煤城、油城一样,铜陵人的饮食兼具南北风味,铜陵人的语言听得出南腔北调,铜陵市的文化开放包容。有机会去到这里的“漂亮房子”和滨江书屋、铜文化广场、铜博物馆、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品尝几杯咖啡,翻阅几本闲书,欣赏几件铜雕作品,偶遇几位铜雕大师,你会感觉时间的不够。更会发现生活的美好。新潮的Citywalk慢游在铜陵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穿行在铜陵市的大街小巷,花坛簇拥绿植满目的怡人景象,开阔的城市湿地公园和滨湖林道早已取代了传统资源型城市里工矿企业密集,车辆川流不息,道路坑洼不平遍地尘土飞扬的旧风貌。如今的铜矿石采自遥远的南美洲,铜冶炼转型到了铜交易,铜加工升级到了铜文创。坐在滨江书屋临江书吧查阅资料的初中生桐桐说,她是家里的第四代铜矿人了。太爷爷挖矿、爷爷炼铜、爸爸妈妈在做铜市场的互联网平台。而她自己梦想做个铜世界的数字人。桐桐一家见证了、也奉献了祖国铜事业的发展与转型。
3 桐城之文
著名的“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市。这条长只有100米,宽2米的小巷子如今是桐城的城市名片,远超中国文学近代史上名声显赫的“桐城派”。清初名相张英的家书“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镌刻在巷口的太湖石上,向游人诉说着巷子主人追求和谐宽容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让墙诗”的历史典故,不仅感动了邻居,也感动着一代代国人。“六尺巷”成为一把为官清廉的尺子、一种人生修养的镜子,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照一照。修行正己,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和谐世界观。
小巷附近的桐城文庙,亦称“圣庙”,已有近700年历史。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的祭孔场所,又是一座桐城县学和儒学学宫
和教官衙署所在,典型的庙学合一文教活动场所。学堂功能早已被桐城中学所取代,但它数百年来赋予当地的强大知识力量将被永远铭记。这里走出了赫赫有名的张英一家三代宰相,“桐城派”文学大家姚鼐、方以智、刘大櫆等群星荟萃,张氏、姚氏、方氏、马氏、左氏等五大名门世家人才辈出,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哲学家方东美、外交家黄镇、戏剧艺术家严凤英,以及20多位院士等都是桐城人的骄傲。可见文教世风之力量。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享有盛誉的“桐城派”文学群体就源于这座文化名城。安徽中国文化博物馆里详细展示有主盟清代两百多年的桐城文化代表人物和作品。它们“文统源远流长、文论博大精深、著述丰厚清正”,文风尚古平实,文理讲究言之有物有序。严复在其《译天演论自序》中这样写道:“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字)用焉。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由此可见一般。
4 游后有感
从寿县古城经铜都铜陵到文化名城桐城,乘高铁也就半天多时间。然而,提取三地3000年的城市密码,我们似乎能够发现他们所共有的发展基因和宝贵文化价值。
一是移民文化的坚韧性创新性。寿县源自于楚庄王迁都建城,桐城五门望族由江西浙江等地迁徙而来,铜都铜陵因矿而生因铜而兴,也因通商口岸而联同八方,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城市活力显而易见。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的新纪元,无不需要新生力量的坚韧付出和创新推动。
二是绵延千百年的城市历史跌宕起伏,有繁荣也有衰弱。继承的是历史,创造的才是未来。先人的成就如果不能成为后人进步的阶梯,也就变成了包袱和阻力。守正创新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资源禀赋不同,各有各的优势和特征。城市发展之路不必千城一面,东施效颦。100多万人口的大县和自然资源富集的人口小县拥有同样发展的理由,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游后有感。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擦亮城市文化品牌,助力经济转型发展,走出从“锈”到“秀”时代的区域性特色之路,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如,安丰塘的品牌能否赶超都江堰?(扬州江都的邵伯船闸枢纽亦如此),让孙叔敖更加骄傲;铜矿坑的再利用能否做到浙江缙云岩宕书屋和淳安的坑道景观一样好,从数字铜升华到数字人的文化关怀?独特的家族文化传承现象能否通过现代特色教培方式进行市场化开发,让“勉成国器”的追求发扬光大?老字号名品“大救驾”具有极大的品牌和市场提升空间,铜陵的特区创业精神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创新精神值得大力弘扬……。城市文化品牌的灵魂是美的集合,如何在文创方面多下功夫,努力打造一个“带得走”的城市,值得重视。二次消费要成为旅游收入的主要部分。旅游人在途中。发现美,分享美,也能创造美。一个善于笑着说“管”(意思是“中”、“好”、“可以”)的地方一定是个和谐之乡。一切都有可能!
(作者:马学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业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编辑: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