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双创”战略推向深入,县域电商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如何构建符合县域特色的电商体系,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谋划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县域电商似乎一夜之间成为县长们热议的话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传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支出压力增大;招商引资的土地、环境约束越来越严,产业转移承接困难;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基础设施、金融环境、人才支撑等现实制约;经济要素流出格局没有扭转,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难以同步。在此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发展确实需要新元素、新动力,而电商经济确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逆市而涨,发展十分迅猛,并加快向县域渗透,恰好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新动力。
另一方面,是已经实践的县域电商带来了成功经验,展示了县域电商的现实潜力。简而言之,电商带给县域经济的五大积极影响,一是民生新福祉,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信息化的红利;二是消费新热点,让中央农村工作提出的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有了现实可能;三是创业新载体,让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有了好的载体;四是增收新渠道,以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五是转型新动力,以电商为切入点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电商风生水起,一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新亮点,一大批县长们挽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准备大干。值得注意的是,县域电商的发展是在没有成熟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推进的,“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一种普遍状态,但再蹩脚的实践也比生硬的理论强,竟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可行的路数来。现以短评形式作一些概括,供大家参考。
浙江义乌:网上的再造
浙江义乌连年在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中居全国第一位,而且与第二名差距不小。义乌用实践证明了浙江提出的“电商换市”的可能性,也让义乌世界小商品城实现了网上的再造。
根据统计数据,义乌2014年电商交易额1153亿元,在各大电商平台开通账户总数超过24万个,远远超过实体商铺数量(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数量约7万家左右),电商业交易规模也超过实体市场。
义乌电商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网批”,义乌网商从义乌市场和本地厂家采购的量估计有70%,而初创业的这个比例更是有90%以上。也就是说,强大的义乌小商品城市场并没有成为电商发展的障碍或者说包袱,而是成为支撑义乌电商的强大产业基础,在电商发展进程中,那些传统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商纷纷转型为网上批发商,并由此进一步延伸,成为电商服务商。于是,独特的国际小商品城优势+网批为代表的电商服务系统,共同推动了义乌电商的快速发展。
成功经验:1、认识超前,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电商战略;2、产业配套,“不怕买不到”的义乌小商品城给了网商足够的底气,既有商品种类上的底气,更有商品价格上的底气;3、人才优先,开放式的大培训体系可以吸纳全国电商人才到义乌创业;4、扶持到位,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地政策、资金、项目投入。
主要启示:电商对于线下实体经济而言,不仅是在摧毁一个旧世界,更重要的是,还在再造一个新世界,如果能抓住电商的本质与发展趋势,主动而为,完全可以实现线下实体经济的网上二次繁荣。
浙江遂昌:从政府背书到电商生态重构
遂昌的电商是从农产品电商起步的,政府委托电商协会来打通产业环节,实现多产品协同上线,政策上配套扶持到位,并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2012年全县电商交易1.5亿元,2013年1月淘宝网遂昌馆上线,初步形成以农特产品为特色、多品类协同发展、城乡互动的县域电子商务“遂昌现象”。
在“遂昌现象”之后,遂昌探索的步伐并未停止,逐渐提升为“遂昌模式”,即以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作为驱动,带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促进地方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信息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紧跟着,遂昌“赶街”项目推出,拉开了农村电商的破局序幕,其意义在于:打通信息化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村人享受和城市一样的网购便利与品质生活,让城市人吃上农村放心的农产品,实现城乡一体。
基本经验:1、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契合点,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2、建设好网店协会,建立“政府+农户+合作社+网店协会+淘宝网”多方负责的品控机制;3、发挥好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潘东明的返乡及其团队的组建可谓功不可没;4、大胆创新,尤其在农村电商方面,起到先锋探路的作用。
主要启示:县域电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的行政推动作用有限,个别企业的引进也会独木难支,必须依靠服务商与平台、网商、传统产业、政府有效互动,构建新型电子商务生态,才可以助力县域电商腾飞。对于一般中西部县区或者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县区而言,遂昌更具有借鉴意义。
浙江临安:线上线下齐飞
浙江临安立足自己的优势产业——坚果炒货,发挥背靠杭州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县域电商发展。临安有山核桃48万亩,产量约1万吨,占全国40%;坚果加工量占全国30%;2014年山核桃网销18亿元,占农村电商80%。
基本经验:1、村企联动,建设农产品电商示范村7个,500万以上的电商企业38家;2、要素聚集,建设临安电子商务产业园、龙岗坚果炒货食品园(城)和多个农产品基地(村);3、网上开拓,阿里巴巴临安坚果炒货产业带成为中国坚果炒货网上批发第一平台,“淘宝·特色中国—临安馆”集中进行形象展示,同时开发微临安微信平台,集旅游、传媒、娱乐、生活、服务于一体。
主要启示:1、坚持多条腿走,既让农产品企业转型电商,也让农民加入网商队伍;既要做好网上零售,还要占据网上批发的主动;2、适时推动产业要素聚集,夯实电商发展基础。
浙江丽水:梧桐工程有奇效
浙江丽水的县域电商底气与东部沿海相比,是要差一些,但他们却走上了以政府良好服务与平台搭建,促进草根创业,进而带动县域电商发展的道路,其服务体制的创新是重要法宝。
丽水的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在外界看来是“四不像”,这个机构是政府的机构,却由企业在运营,主管是丽水团市委,而主任是浙江唯讯公司的老总,工作人员是团委的志愿者加上唯讯公司的职员;其运行又纳入政府的考核,但考核的内容又只止于政府购买服务的一部分,还容许运营企业用政府的这块牌子对外揽活。
基本经验:1、按照“政府投入、企业运营、公益为主、市场为辅”的原则,把政府服务与市场效率有效结合:2、融主体(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培育、孵化支撑、平台建设、营销推广等功能于一体,承担“政府、网商、供应商、平台”等各方的资源及需求转化,促进区域电商生态健康发展。
主要启示:县域电商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栽梧桐的过程,有梧桐才能有凤凰,丽水的电商服务体系就像梧桐工程一样,吸引大量人才和电商主体回流,提供配套服务,使其顺利孵化成长壮大。
浙江海宁:电商倒推产业转型
海宁是全国有名的皮草城,也一直追随网络的步伐推动电商发展,目前全市从事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共有1500余家,网商达2万家以上。
基本经验:1、引进人才,转换思维,避免简单的网上卖货误区;2、对接平台,整体出击,一方面稳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加强跨境电商;3、加强监管,保护品牌,避免陷入低价营销陷阱;4、园区承载,强化服务,促进产业升级;5、提升管理,加速传统的小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型。
主要启示:以电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绝对不是简单的网上开店,一定是要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对应调整产业模式,最终要由“B2C”转向“C2B”,海宁皮草就经历了从大单批发到“小量多批”的痛苦转型。
河北清河:电商带来第二春
作为羊绒之都的清河,在传统产业时代的竞争中近乎一败涂地,但2007年农民群众在淘宝卖羊绒意外成功后,随即引发不可收拾的结果,目前全县淘宝天猫店铺超过2万家,年销售15亿元,羊绒纱线销售占淘宝7成以上。
基本经验:1、协会+监管+检测,维护正常市场秩序;2、孵化中心+电商园区,培训提高,转型升级;3、全线出击,除淘宝、天猫等平台外,自建新百丰羊绒(电子)交易中心、B2C模式的“清河羊绒网”、020模式的“百绒汇”网;4、实施品牌战略,24家羊绒企业跻身“中国羊绒行业百强”;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物流产业聚集区以及仓储中心等配套建设。
主要启示:当电商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后,政府最重要的是在暴发中顺势而为,电商需要政府如何改革,政府就如何改革;电商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服务,政府就提供什么服务,呵护“一江春水向东流”。
甘肃成县:一个核桃的逆袭
身处陇南贫困山区的甘肃成县,在电商启动之初面临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在县委书记李祥的带动下,全县干部开微博,从宣传成县核桃入手,营造浓烈的外部氛围,促进草根电商创业,再配套加强电商服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电商扶贫道路。
基本经验:1、将电商作为一把手工程,主导电商开局;2、在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集中打造一个产品,由点到面;3、集中全县人力物力,全力突破。
主要启示:在电商基础匮乏的情况下,县域电商的起步很大程度上要看一把手的认识深度与推动力度,当初期的破冰之旅开启后,随后的电商系统才好开始建设。
吉林通榆:系统的委托
吉林省通榆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电商发展受限于人才、物流等种种因素。通榆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外援”,与杭州常春藤公司开展系统性合作,共同成立吉林云飞鹤舞公司,为通榆农产品量身打造“三千禾”品牌,配套建立电商公司、绿色食品园区、线下展销店等,开展全网营销,借助电子商务全面实施“原产地直销”计划,把本地农产品卖往全国。
基本经验:1、政府信任,系统委托。政府将电商发展的主要服务功能赋予电商服务企业,并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系统配套。2、深度开发,打造品牌。从通榆资源禀赋出发,打造“三千禾”品牌,集中开拓市场。3、两线融合,全面营销。不唯电商,线下渠道同步推进;不断策划营销主题活动,保持市场曝光率,为解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疑虑,通榆县委书记和县长联名写了“致淘宝网民的一封公开信”。
主要启示:政府整合当地农产品资源,系统性委托给具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包装、营销和线上运营,地方政府、农户、电商企业、消费者及平台共同创造并分享价值,既满足了各方的价值需求,同时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陕西武功:从县域电商到电商经济的跨越
作为传统农业县的陕西省武功,凭借“铁公机”发达、食品加工业基础较好等优势,探索“买西北、卖全国”的县域电商模式,先后吸引西域美农等10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发展,600多个网店相继上线,全县电商日成交量3万单,2015年电商交易额超过10亿元。
基本经验:1、由一把手挂帅,成立一套领导机构,统筹电商发展;2、成立电商和流通两个协会,协调行业健康发展;3、把握运营中心、物流体系、扶持机制三个关键,物流费全国最低;4、搭建电商孵化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数据保障中心、农产品健康指导实验室四大平台;5、实行免费注册、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免费提供货源信息及个体网店免费上传产品、免费培训人员、在县城免费提供wifi等五免政策。
主要启示:县域电商不一定要局限于本县内的资源开展,如果有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各类措施综合打造一个区域性的电商洼地,承载各方电商要素聚集,不仅可行,而且成长速度远快于一般自我发展型县区。
各地县域电商发展的共同经验与启示
从各地县域电商发展的实践来看,起步阶段的共同经验有以下几条:一是在行政推动方面,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电商不是商务局的部门工作,而是牵涉县域经济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二是在市场主体方面,一定要坚持人才当先,尤其要以青年做主体,往往有“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效果;三是推动措施方面,必须有一定的启动资金,重点在强化培训,转变思维观念,提升电商应用能力;四是在开拓市场方面,一定要突出营销,并按市场需求配套夯实产业基础。
其他县在县域电商发展起步阶段应注意五个方面:一是以破解认识问题为前提,到底电商是什么,县域电商是什么,认识清楚再决策;二是以把好发展定位为基础,本县域发展电商的优势、劣势、目标、对应政策、支持重点等关键性问题,必须考虑清楚,然后科学定位;三是以打造电商生态为关键,电商是系统工程,单个环节突破较难,就像种庄稼,种容易,而营造一个好的土壤与光热水环境不容易;四是以加强人才培养为要务,大量引进人才,形成“蚂蚁雄兵”态势;争取引进人物,引领电商发展;坚持细分理念,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并及时跟进系列配套服务;五是以实施精准用力为推手,光有一把手抓还不够,还得抓住下面的一把手;钱不多也不要紧,关键用在刀刃上;不是政府想让电商怎么办,而是电商让政府怎么办政府就怎么办,学会用供给侧改革推动电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