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佛都,被称为“东方的卢浮宫”,不仅是一片承载千年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在这里,每一尊佛像都散发出宁静而深邃的美学光芒;每一片石刻都诉说着智慧与慈悲的古老传说。因此,东方佛都以其独有的美学韵味与精神内涵,成为国内唯一被誉为“美学胜境”的文旅景区。中国报道《中国实践》智库融媒特推出《探秘“美学胜境”:东方佛都》系列报道,深度挖掘东方佛都所蕴含的佛教文化、自然风光、美学价值及精神内涵,揭示其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努力。诚邀您一同走进东方佛都,探寻美学奇迹,唤醒初心智慧,找寻内心平和与喜悦。——编者敬启
东方佛都的前世今生
东方佛都,与乐山大佛一门相通,同在乐山市的凌云九峰,世界双遗产保护范围;辖山林地近千亩,是以大型佛像群为主体的国家4A级景区。
东方佛都,林隐千佛,洞中百窟;是现代人,循唐代风貌,用传统石刻技法,留下的摩崖造像的痕迹。而今,世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石窟群,一点不为过。
东方佛都景区,自开放二十多年来,接待了上千万游客,得到了国内外众多著名行家的好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主席郭旃看了,连声称赞:“精美。”原建设部副部长赵宝江看了,感触颇深地说:“应该建个博物馆,把这些匠人的名字留下。”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蓝狄·德本称其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相融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罗恩·范·奥尔斯,观后连连感叹:“震撼!”并认定百年之后,“是与乐山大佛融为一体的文物。”
东方佛都的由来
东方佛都景区,筹划于20世纪80年代末。酝酿的动因:
其一,据史料记载,唐代时,乐山市区的凌云九峰,“峰各有寺”《方舆胜览》,后经唐武宗灭佛,抗元战火,大都毁去,仅余的乐山大佛,单形影只,虽闻名于世,却不在中国的四大石窟群之内。改革开放的浪潮,日渐兴旺的旅游,急需发展,而乐山大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属性,又禁锢了自身;向其周边拓展,恢复凌云九峰的唐代风貌:“峰各有寺”,就成了现代人的志向,也为形势所迫。
其二,东方佛都存在之前,乐山大佛景区所在的凌云九峰中,有四峰,属九峰乡明月村一组的集体用地,村民长年累月在四峰伐木讨柴,垒坟埋尸;在峰坳,搭屋建房,垦荒种菜,蓄粪便、堆垃圾,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范围的自然生态。
在策划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非常事件。乐山市修城南路,占去了明月村一组仅有的44亩良田,国家应该赔偿和安置的款项均不到位,该组220多人就剩下大佛景区外的一片荒山。衣食无着的他们,天天静坐市政府,引起了市委、府的高度重视。市委杨家全书记等多名领导为此在大佛寺藏经楼,召集市里30多个局的负责人专题研究。研究的结果,按“就地养人”的原则,由大佛乌尤文管局征用该组山林,把该组所有的人养起来。当时,大佛寺的门票每张一角钱,每年只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这批人。村民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多次引发他们围闹政府。区政府每年拨出了11万斤商品粮,也未平息。大佛乌尤文管局当时无力按市委、府“就地养人”的原则去安置、赡养土地上的村民,主动去函市国土局,将这片名义征用而实际上未征的荒山,退还给了市国土局。
这片荒山被闲置三年后,赶上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四川省委号召党政机关干部留职停薪,下海创业。当时的大佛乌尤文管局副局长、之后的东方佛都创始人梁恩明,积极响应,丢掉铁饭碗,自筹资金,成立了并经1992年四川省股份制试点联审小组批准的东方佛都定向募集股份公司,开始重新征用大佛乌尤文管局退回市国土局的荒山,从赔付村民的青苗费、搬迁费、安置费及每月的生活费(从接手的前三年补)起,具体落实,实实在在地按“就地养人”的原则,保了社会一方平安。
东方佛都公司,在其所建的景区范围内,还先后搬迁了四十多家农户、一个皮革厂车间、一个水运局医院、一个垃圾场、上千座野坟。
东方佛都的规建
中国的四大石窟群: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这些佛像圣地,除一尊大佛闻名外,四周还有众多的石窟群,众星捧月,而乐山大佛,仅有一尊巨佛,有别于这四处,也有别于华夏建佛的传统。
或许,海通当年凿乐山大佛时,也曾有过像四大石窟群一样的构想,只因乐山大佛过于宏大,凿造的工期耗时九十年,历经三代人,又加之经费短缺而未成就。
或许,“峰各有寺”,香火鼎盛的唐代,凌云九峰就有四大石窟群一样的格局,只因后来的外患毁去。
无论是先人未竟的事业,还是寻古复旧,都是今人应该去完成的宏愿。故而,东方佛都在规划时,没随当时全国大搞微缩景观的潮流,而是以乐山大佛为核心,布局与其相匹配的大而美的佛像石窟群。其间,不乏借鉴了四大石窟群的部分精髓,结合本地实貌,规划出“林隐千佛,洞中百窟”的方案。此方案,得到了中国雕塑鼻祖、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制作者(周恩来总理亲点)刘开渠大师的首肯,得到了国家级的一流文物建筑家罗哲文、郭旃等人的签字认可。此方案,经省文化厅会审通过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1992年评定为十大文化产业之一。
东方佛都的施工
乐山大佛,是世界第一巨大的摩崖造像。所谓摩崖造像,就是在原石上直接凿造。东方佛都要与乐山大佛融为一体,也只能按先人传统的技法,摩崖造像,且佛像不能小。内行都知道,大而美的摩崖造像,是很难凿造的,这得须雕塑家制作样品,匠人手艺精湛及得天独厚的山石。凌云九峰的山石,丹霞岩,内核无缝,几座起伏的凸峰,就像一坨完整的磐石,世间少有,天生就是凿造摩崖佛像的场所。海通当年选址于此,确实独具慧眼。
东方佛都公司为了成就千秋大业,不惜花重金去四川美术学院,请当年创作《收租院》轰动全国的那批老中教授。前来主持造佛工程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冯宜贵教授说:“四川美术学院集体做过两个大型雕塑群,一个是《收租院》,另一个就是东方佛都。”
参加东方佛都塑佛的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有郭其祥、王官乙、伍明万、龙德辉、冯宜贵及中年教授刘威、孙闯、谭云、袁成龙等雕塑家。
参加东方佛都凿佛的匠人,都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们带来的技工。李定红、唐启书等个人技艺都获得过国家奖证。
这些雕塑家和技工,在东方佛都献艺,历时多年,尤其是袁成龙教授主持实施的600多米长的地宫。
众多的雕塑家和技工,在东方佛都打擂比艺,各显神通。他们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天赐神石,依山取势,采用圆雕、浮雕、壁画等多种形式,打造出了大小上万尊佛像。
在凿造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匠人在山崖上近距离作业,无法识别所凿佛像的局部与整体的比例。摩崖造像,又要求匠人一次成像,若鼻子打歪,原石上不能补缺,只能毁像重来。海通法师当年凿造乐山大佛的伟大,我们在实施东方佛都的过程中,才真正体会。即便是现在,我们用现代仪器,远处设观察点,用军用望远镜卡尺,卡算出佛像各部位的比例,用对讲机指挥施工,也很难加快工程进度。更难的是,建造之初,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先人凿造摩崖造像,是按乐山大佛陈列馆里井架林立的模型搭架施工的。殊不知,大谬不然。面对山崖搭架,施工中大块凿掉的石料,砸向井架,架塌伤人。实践中,我们才揣摩到,海通当年凿造乐山大佛,匠人是腰系绳索悬空作业,由上至下,一层一层剥下去的。看似简单的施工,行进中遇到的挫折不少。我们边摸索古人的技法,边艰难力行。
东方佛都的特色
东方佛都,囊括了世上的精品佛像,包罗了各派的佛文化内涵,与乐山大佛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景区的佛像,林林总总,依山而就,错落有致,古朴自然;既大且美,远看气势,近看精细;尤其是地宫,金碧辉煌,群佛荟萃,简直就是山中的极乐宫殿。
景区的植被,香樟成林,曲径通幽。亭榭疏落,野趣横生;精美的群佛,褪去人工痕迹,隐现于山林,既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态,又透现出丰富的人文情怀,再现了唐代凌云九峰。其观赏效果,正如东方佛都创始人当年所憧憬的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东方佛都主要景点
第一节 万佛洞
中国最大的石窟群,总长700多米,在山洞里,气势恢宏,世上无双。洞窟由由南往北,六个部分组成:南窟、南过道、中窟、北过道、北窟和地宫。其中地宫,游人见了无不叹为观止。
地宫
天王殿 天王殿长36米,宽15米,高13米。四大天王高9米。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释迦牟尼坐佛像 通高33米,是世上最宏大的山中佛,在原石上雕刻而成。
达摩祖师洞 通长56米,宽17米,高13米。达摩祖师,原印度人,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祖师像高10米。
石刻八百罗汉 目前国内仅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药师佛洞 全洞长45米,宽23米。药师佛高51米。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第二节 大佛湾
三面群峰环抱,三重殿垂直下来,像一把龙椅。两旁的佛像从北魏至宋。
第三节 观音窟
媚态观音 高9米,姿态优美,婀娜端庄,有“东方维纳斯”的美称。
双柱窟 宽大的石窟大厅中央矗立着两组支撑石柱,它是中国唯一的双石柱心神车窟。
千手观音洞 千手观音高9米,造型生动,优美端庄。
第四节 降妖池
降妖池又名佛降魔女,内容展示了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受魔王阻止,波旬派几个妖女前去勾引,佛祖四大皆空,目不斜视。
此佛像为中国刘开渠大师唯一的佛像作品,赵朴初对此有题诗(立旁),称之为“最后的庄严”。
第五节 东方卧佛170米
佛像以山取势,利用自然山体的延伸,南端刻头、北端刻足,中间保留自然植被,宛如一床绿被覆盖着安然恬静涅槃的释迦牟尼佛,其巧、其妙盖过了它的巨大。此佛慧眼欲闭,表情安详,侧身而卧,发人联想。
第六节 印度湿婆
高10米,青铜铸造,四臂作无畏、火焰、象鼻等手印,显示其创造和毁灭宇宙之神力。
第七节 景区东大门
褚红条石砌建,广阔方正的门额上书“东方佛都”四字,这四个字是我国雕刻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在世绝笔。
门洞取佛教中空门、天相门、天作门“三解脱门”之义,门洞间隔作菩萨浮雕,取像为古印度佛像,形态丰腴,媚态十足,门廊周边作灵动的敦煌飞天浅雕像,此寓佛从古印度沿河西走廊传来。(中实智库)
《探秘“美学胜境”:东方佛都》系列报道,专题总策划:秦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