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后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皆因妄念而不证得。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在丢失的同时,不经意间预示着新的机会——一个重新发现的机会。
其实,生活的本身,就是一段寻寻觅觅的旅程。我们在人生路上走着,沿途寻觅爱情,寻求自我发现,寻找智慧、财富、尊重或其他完全不同的东西。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寻”,是一个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从《格萨尔王传》中的圣山神兽到《藏地密码》中的无穷宝藏,再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的魂器,人们对寻找的热情从未消减过。 当我们在了解这些故事后,就会突然发现,追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比结果更重要。这种心理会驱使我们去寻找自己的初衷,而旅途中的酸甜苦辣、起起伏伏,却更加令人着迷。在《藏地密码》一书中,倘若勇士们在寻宝路上畅通无阻——早晨从阿里的象雄王宫出发,中午就带着宝物安全返回了,那整个故事必然会黯然失色。这个故事的亮点在于旅程中的冒险与挑战,在于克服艰难险阻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于勇士们发自内心的沉思。正是这些原因让追寻者的故事穿越千年历史,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美国歌手、词作家、演员吉米•巴菲特在诗词中如此写道:“人生的一半乐趣来源于寻找,我们应把生活当作一场寻宝游戏,而非一次惊喜派对,你会发现自己能更好地把控生活的节奏。”
诚然,这正如佛法中所讲的“法界”(法界分为“十方法界”,即四圣六凡。从低到高分别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法界是佛根据每个人的业报来体现的。人们在整个寻找丢失自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修行过程。修行步骤中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的布施很重要,所以《金刚经》中再三强调布施。但是,一定要三轮体空行布施,才是无漏福报。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以色身和三十二相去观如来,以为这就是佛的法身,其实这些都是色尘和外相,都是我们心的妄想。真正的法身佛,其实就在我们本心之中。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本心,从而正确面对生命的“下一秒”呢?你可曾做好“下一秒”就有可能死亡的思想准备?你是如何理解佛法所说的“无常”的?
有人说:我想创业,可我没创过业呀,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很担心害怕!我多么希望身边有个很智慧的人,随时能点拨我,给我指引方向。
有人说:从星座算出来,我今年不适合结婚,看来我今年是没有结婚的运了。
有人说:我老公(老婆)又无能又愚钝,我父母公婆都没多少文化的,我感觉自己一辈子过得好辛苦,什么人都依靠不了,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去做。我多么希望有个依靠!遇到事情的时候,有个人能智慧地帮我做最好的决策。
有人说:我最近很焦虑,看面相的说我最近适合换工作,面对即将要面对的工作变化,我很焦虑。
有人说:对于未知的“下一秒”,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好担心害怕啊!
是这样的吗?我们对“下一秒”总是充满无限的担忧和疑虑,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害怕,忐忑不定……
对于未知,对于不确定,我们总想拥有确定感,总想拥有固定不变的可掌控的才安心,总想控制局面,总希望有个人可以依靠,这样我们才踏实。
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常常为过去烦恼,不满意、不知足,为未来担忧、焦虑不安。我们何曾真正活在当下?当下是那样的美好圆满,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我们总想找到一个外在的依靠,外在的保护,让自己心安踏实。
“过去”,只是人的一个念头;“未来”,也只是人的一个念头。人想在“生住异灭”的“念头”里彻底厘清思路,彻底安顿自己的身心,恐怕绕几辈子都绕不出来。因为,念头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你不能真正认知到念头是缘起性空的,你抓住自己关于一个过去或未来的固执僵化的念头不放,还觉得自己很聪明,那就是天真幼稚,愚痴无明透顶了,是愚蠢到家了。
因此,人生中不要再纠缠于或想要证明你的“念头”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伟大。是否正确或伟大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一旦紧抓一个死念头不放,再正确的念头和当下的因缘不相契应,不知变通,都不可能继续正确。放下你自以为是的,对过去、对未来的评判,诠释和解读,放下那些繁杂的念头,就是放过你自己。放下杂念,活在当下,随顺因缘,善用正念,不停留在此念头之上,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当下究竟是什么?我们才能找回丢失的自性。
对于“下一秒”的担忧恐惧,只是你的念头,念头是虚幻不实的。你若想靠算命、星座运势、紫薇、生辰八字、五行命理、面相,风水预测等,来让自己有个依靠,有个指引方向,就能让你真正彻底踏实心安吗?否也!
有人说:体认本性,安住当下,岂不是傻吗?岂不是一潭死水?人生修行,要靠活泼玲珑,不要西里糊涂的打坐。说这话的人,也许知道一些事理,但并没真正体认过一念不生之前的状态,没真正认知到自性空性,是他的自以为是或想当然的以为,压根不是依着体证来说的。他没有依着本性也没有体认到本性,却在善用活用里面各种造作念头,喊口号,乱贴标签,固化念头,概念化,自以为是的各种造作。佛法被其概念化,固化了。成了法油子,歪曲了佛法的真实义。
你若把修行的重心放在修“心”(即念头)上,那你修行的路就可能迈开了,或许会绕弯路吃苦头,但一定可以走到尽头。修行的着力点在“认知自己”(即认知本性)上,根本点是在“认知本性”上。“认知本性”是“母”,是生命的源头,善用念头是“子”,主次要分明。佛经都是围绕着自性在说法的,而不是说自性的善用就是方法。自性的善用虽是方法,但永远也是说不完的。自性的善用,是随机应变、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有固定模式。“认知本性”后,你自然而然就会在每个当下因缘中善用无住。“认知本性”的善用就是找回自己,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你在瞬息变化的善用里面想找个固定的模式让你安心自在,你能安心自在吗?念头是不安分的,念头很贼、很狡猾,它可让你不得安宁。唯有认知本性,当下安心自在,这就是破解执着的方法。也唯有认知本性,皈依自性佛,体认缘起性空,你才能自己救自己,从根本上解脱烦恼,证悟菩提。
*觉醒,破解执着的钥匙
觉醒是什么意思?觉醒就是恍然大悟。如从梦中醒来,从混沌中走出来,从幻想中看到了实相。
一个觉醒之人,从醒来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探索生命的真相。从此,人生的意义就再也无法回到混沌的状态了。而当你看清真相后,人生的很多难题,便自然化解。一个觉醒的人,他的通透之处就在于打破了人生这3大难关,真正的活明白了。而很多人却被此生所困,而不自知。
第一关,多维看世界,不执于一维
很多人的痛苦与烦恼,根源就在于他活在了单维世界里,他执于某一念。其实,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多维的,当对方稍微转换一个维度,你就傻眼了。因为他超出了你观念里的样子,你就迷惑了痛苦了。所以叫做“一切诸相,皆为非相”。举例说吧:执于一个维度的人,会觉得一个人是好人,或者是坏人,不管他认为是好还是坏,都困在了一维的角度,也叫偏执一念。但真相是:现在他是个好人,但是以前可能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经过教育从新做人了,以后也可能经不住诱惑又做了坏人,那他到底是好是坏?
在公司他可能是个兢兢业业的好领导,好下属,善解人意与人为善。但是回到家,可能就是个家暴男,对孩子不负责,妻子不关心。那他到底是好是坏呢?他对我可能很坏,处处找茬,算计。可是他对家人、客户,对他的朋友却很好。体贴、包容、有责任心,那他到底是好是坏?所以,一个人,当时间,空间,角度发生改变,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他是变化的,多维的,而没有定性。而我们很多人,痛苦和迷茫,就在于被一念所困,用一维的视角去看待人万事万物。
比如:你觉得他是个好人,然后掏心掏肺的付出,结果他却背叛了你,所以你伤心。你没有看到他其实也好也坏,也善也恶,他是多维的变化的。又比如:你遭遇一件很糟糕的事,然后你伤心难过,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这么悲催。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你觉得是坏事,可是事情本身是多维的,它就必然存在好的一面。
但是,我们往往都在没事的时候,人间清醒。有事的时候,立马人间糊涂了。遇到好事,则大喜,却不知道大喜背后暗藏大悲,遇到坏事,则大悲,却不知道大悲背后暗藏大喜。所以,活明白的人,从来不去执着于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管他以什么形象出现,都觉得正常,那就是他本来的样子而已嘛,而不是深陷被伤害的阴影里不能抽身。并在“坏”出现前,就有所准备,引导他好的一面,并规避他坏的一面。同时,也不去执着于一件事是好是坏,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而是迅速切分出这件事几个不同的维度,规避坏的一面,选择好的一面。而不是陷入事情带来不好的影响当中不能自拔。
第二关,不给这个世界下定性
这个世上,有一部分人他的痛苦和烦恼,甚至是失败,源自于给自己,给他人,给这个世界下定性。而没有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下定性这件事,在工作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我很自卑,我好失败,你在给自己下定性。又比如:他是坏人,他伤害我,你在给他下定性。比如:现在生意好难做,竞争激烈,客户挑剔,或者有女人被伤害了就说这个世界男人都不好,男人说这个世界女人都好现实。你在给世界下定性。
但实际上呢?结合上面的第一点和有关问题的其它阐述,你会发现,当超脱于时间,空间,角度的框架后,这一切都不是实相,都不是全貌,而是暂时的,片段式的。有句话叫做“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我们认为自己的世界很真实,我们的看法就是真相,其实都是虚幻。
比如说:你心情好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真美好,每个人都那么的善良可爱。可是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又觉得这个世界好阴暗,似乎每个人都心怀不轨。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啊,只是你的心境变了,所以你的定性只是虚像。你爱她,觉得她是个女神,一举一动都触动你的心,此刻她是完美的,这是你的定性。可是,在一起久了,你看她也很邋遢,不化妆也很一般,甚至还有很多坏习惯,此刻你就想“我怎么娶了她啊”,所以你的定性只是虚像。
当一个人开始给这个世界下定性的时候,痛苦就开始了。因为只要一个人,一件事,不符合你的定性,就超出了你的期待和预期,你就难以接受。比如:你觉得他是好人,这是你的定性,他突然对你不好了,你就受伤了。哪有好,哪有坏,对他有价值就对你好。所以你要保持价值的提升,你就不受伤了嘛。你觉得老公会一直爱你,突然有一天不爱你了,你就受伤了,那有一直爱,对他有吸引力,就爱,对他没吸引就不爱。所以你要不断打造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吸引力。你觉得自己很自卑,很失败,失去好多机会,你因此好受伤、好痛苦。哪有自卑,哪有失败,你从来都没认为自己自卑,还有自卑这一说吗?你只是不熟悉,所以紧张,你只是练少了,不熟练而已。哪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结果而已,继续干,继续整,不就有结果了嘛。
不给世界下定性,你才能看到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全貌;不给自己下定性,你才有可能打开你的无限思维空间。
第三关,与无常共存
人的最后一部分痛苦,就是无法接受生命的无常。为什么我把死亡说成是“无常”呢?因为这既是佛教述语,也是大部分人最主要的心结所在。
无常,很多人理解的太狭隘了,认为天灾意外才叫无常,认为事与愿违才叫无常。如果说无常是一片森林,那么你只看到了一棵树,如果说无常是浩瀚宇宙,那么你只看到了月球。什么叫无常?无就是没有;常,就是长久。没有长久,只有变化,这就是无常。只要变化就会出现无数个超出你预期,超出你想象的人和事。比如说:我爱他,会变的,我不会一直爱他;他爱我,会变的,不会一直爱我。老板赏识我,会变的,他不会一直赏识我。我忠于公司,也是变化的,我不会一直忠于公司。
我们很多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视无常,把一切进行定性,把一切定义在一个正常范围。当这一切超出你定义的正常范围,你就觉得不正常了,其实呢?都正常。只是你无法接受而已。比如说,你觉得嫁给他,付出青春,生儿育女,他就要对你负责一辈子,结果他没有,你就接受不了,就痛苦了。你觉得为公司加班加点,鞍前马后,公司就不该亏待你,结果亏待你了,你就痛苦了,接受不了。你觉得我比周围人都努力,应该要出人头地,结果呢,混的很一般。你就痛苦了,接受不了了。但这些都是无常的表现,他发生了也是正常的。接受不了也得接受,面对无常,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离开。
现在的人都很聪明,有的自己发明了第三个办法,叫纠结。他既不能接受,又舍不得离开,就在那里无限的内耗,痛苦,不断的循环纠结。这有啥用呢?老公不爱你了,你又不忍心离婚,那要么忍受,要么离开好了。我不喜欢这家公司,他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那要么忍受,要么离开。
所以,无常是会时常发生的,这很正常。你不必失望、绝望,感觉人生总是“不如意之事真的有十之八九”,我一直强调人生一世,不留遗憾就好,控制你能控制的部分,接受你不能控制的无常,就会不留遗憾。
讲到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个事理,即该做要做的就是,时刻做好无常的出现,并与它共存,如期而至甚好,事与愿违也正常。只要你的心如如不动,任它无常千变万化,你都可以从容应对,洒脱自如。
心智无穷,思维无维。去勇敢的击碎你的思维囚笼,链接高维层级,升华意识空间吧!这样,才能如金刚,可破邪执。(蜀山正义)
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