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圈讯(人民新闻网记者秦前松 邹季芳)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迎来一批尊贵的客人。由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党委、乡人民政府、遵义市播州区投资促进局、遵义市播州区旅游局主办的“仡佬之源·红色之乡”平正仡佬族乡建乡60周年庆典暨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在这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签下10亿大单。以一个乡镇的名义在北京举办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平正仡佬族乡是贵州第一家。
仡佬族是西南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高山苗、水仲家(布依族的旧称),仡佬住在石旮旯。”这句古俗谚,道出了仡佬人居住环境的恶劣。平正仡佬族乡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西部,距市区60公里,红军长征时为“平安乡”,又名“平家寨”,1956年12月即建立平正仡佬族乡,是仡佬族中最早建立的自治乡, 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国家民委授予该乡红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这里民族文化浓郁,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5℃,有着“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称。
平正仡佬族乡总面积144.96平方公里,辖6村1社区,148个村民组5015户,总人口245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000余人,呈汉、仡佬、苗、彝族杂居态势。平均海拔1080米,森林覆盖率57.12%,境内石漠化严重,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历年来一直全县挂末。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33户4306人,其中未脱贫575户1926人。
在中国版图上,“平正”只是弹丸之地,名不见经传。深居大山,偏远、贫困、落后,区位无优势,工业无项目,投资无资金,不折不扣的“三无”乡镇。如何脱贫攻坚,带领群众在石旮旯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路,是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为实现与全县同步小康,乡党委政府在针对实际,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实施工业企业强乡、文化旅游兴乡、生态农业富乡,城镇开发带乡“四大战略”,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多条腿走路,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走实党建引领之路
乡党委、政府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作风就是抓重点”,抓住少数关键,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狠抓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统筹抓好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四支队伍”建设,结合“六个到村到户”、“双亲”要求,整合省、市、区帮扶资源,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村干部+驻村工作组+致富带头人+企业+包保联系贫困户”的形式,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实现了全乡贫困户、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建立乡、村、组三级指挥平台,制定“党政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农村党员包人”的“三包”责任机制。因户因人施策,以“五个一批”( 产业脱贫一批、移民脱贫一批、生态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社保兜底脱贫一批)为抓手,有力推动脱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走活文化旅游之路
平正仡佬族乡有着丰富深厚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高山、深谷、河道、瀑布、古树、溶洞、奇石在这片土地上汇聚;仡佬族、苗族、彝族在平家寨、盘龙寨、彝家寨、堰塘苗寨等古寨聚族而居;民族节日、婚丧、祭祀、蜡染、刺绣、歌舞等民俗风情保留至今;1935年,红军长征三进三出平正乡,仡佬族头人山登铭,仡家妇女舍女救红军等鱼水深情的故事在此发生,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长征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
如何把文化资源变为经济优势,该乡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多措并举打造文化名乡。引进遵义嘉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成AAA级景区仡佬石头城,全面展示仡佬族历史文化;乡政府成立仡佬文化传承促进会,成立旅游发展公司,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先后出版《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红色记忆》等仡佬文化、红色文化书籍。
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向上争取、向下发动,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全景域旅游主道路油化,投资300万元对石头城景区进行了美化、绿化和亮化,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
强化旅游推介。先后成功推出大型民族题材演艺品牌《天下仡佬》,《仡佬之夜》;组织团队赴重庆、台江、贵阳、成都等地推介演出,打造精品参与央视《出彩中国人》选拔等演出推介活动;引进大型红色题材电影《红军山上杜鹃红》进乡拍摄;投资拍摄民族主题微电影《百合花姑娘》。
发展旅游产业,先后扶持农户创办乡村旅馆60余家,引进3000多重庆客人进乡避暑。
鼓励扶持乡内各村成立农产品商贸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成功开发出仡家菜籽油、仡佬灰豆果、野生天麻酒、仡乡酸醡鱼、仡佬刺绣、蜡染等10余个民族土特产和手工艺商品,旅游产业通过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
走准山地特色农业之路
按照强基础、调结构、抓项目、转观念、增收入工作思路,着力培植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1455工程”(即:10000亩脆红李、40000亩核桃、5000亩香榧, 5000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截止目前,种植天麻42176平方米,种植黄柏2100亩,种植脆红李12000亩,核桃1万余亩,香榧300亩。林下种植马铃薯3000余亩,养殖跑山鸡1万余羽,种植蔬菜1000余亩。引领百姓由低效高杆种植向高效优产种植转变,发动群众种植烤烟2300亩,辣椒3500亩;全乡养羊50只以上103户,养牛5头以上120户,实现全乡山羊存栏32697只、出栏21757只,牛存栏4120头、出栏1539头。
引进贵州中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农旅文一体化,种养循环到仓储、加工、物流一体化项目,规划投资23亿元。成功争取国家资本金贷款2亿元,该项目列入全省重点项目之一,于2015年7月县政府评审通过,公司因地制宜种植核桃、香榧,种植养殖循环产加销一条龙、农旅文一体化,资源充分利用,在合作模式上,老百姓用土地入股,公司投入技术、种苗,村支两委协调服务,当有效益的时候,公司、农户各占收益的49%,村集体占2%的有效探索,实现企业、农户、村、政府、消费者共赢的目标。
走好试点示范带动之路
按照“扶两头、带中间”的思路,整合有限资金和项目,集中帮扶距离乡政府集镇30多公里,条件最落后的团结村和进乡南大门的红心村,走稳示范引领。
红心村地处入乡路口,遵义至成都高速穿境而过,村域从高速路口到集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村内集中居住了仡佬族、彝族,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先后被评为“全省100个魅力少数民族村寨”之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全省双语和谐示范基地”,“遵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遵义县红旗党支部”。2014年,国家民委授予红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2015年,该村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1400余万元,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实施小康六项行动,着力景区提档升级,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人居环境,打造旅游品牌成为全村攻坚拔寨的新路子。
自2015年起,整合市县帮扶单位,制定了条件最为落后,贫困程度最深的团结村帮扶方案;通过在团结村太阴山创建军民共建万亩国防林核桃基地,整合资金全面启动村组公路建设,捐资为团结村卫生室配置医疗器械,捐资35万元为当地小学修建学生食堂和教师宿舍,出资为村民组修建水窖等方式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冲锋号。
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身发展力不足等难题,平正仡佬族乡还将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发扬保持苦干实干的作风,走新路,守底线,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补齐贫困短板,确保如期实现同步小康。
来源:头条号 / 中视三农
链接:http://www.toutiao.com/i630792347266003814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