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视三农头条讯(人民新闻网记者 秦前松)打开微博或微信,我们会经常各类农产品滞销的求助帖:照片里农民辛苦种的瓜果蔬菜不是烂在树上就是倾倒在路边沟里,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或果农因农产品滞销而使陷入绝境的消息,你会替农民揪心着急吗?
也有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地方生鲜农特产一时很难卖出去,通过微信朋友圈信息的传播后,不少单位和市民靠“爱心义举”解决了该地农产品滞销问题。可等到来年,农产品滞销的情况还是会再次发生。爱心购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政府、媒体、人民群众都对农产品滞销给予过帮助,但都不是长远之计。爱心人士单纯的义买、政府出台的临时政策、媒体短暂的宣传报道都无法根除滞销顽疾。
农产品滞销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朋友的重点问题。自打入夏以来,农产品滞销就如大山一般压向农户,从河北奶农倒奶、东北胡萝卜滞销、山东等地大葱无人问津到浙江春笋,再到现如今的芹菜、青笋、西红柿大量滞销。
近年来,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滞销一方面导致农户血本无归,另一方面也造成城市里的消费者要花更高的价钱才能买到想要的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的滞销,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专家说:造成农产品滞销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方面是我国农户仍处于小农经济,种植较为分散,难于管理。另一方面,农村地处偏远,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渠道狭窄。很容易盲目跟风种植,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滞销现象。要想彻底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就必须打通农户的信息渠道、扩宽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多样化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因此专家也不约而同开出一剂良方:发展农村电商!
根据“一带一路”中提出的“互联网+”农业战略中我们可以找到解决方法:让农产品电商“下乡”是关键所在!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一条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通道,让农产品搭上电商的翅膀走出去。
一时间农村电商异常火爆,有喊农产品电商的,也有称县域电商的,还有叫涉农电商的,还有叫农业电商的。全国许多县市仿佛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电商孵化园,中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县在很短时间就聚集起50多家电商企业。而这些突然涌现的农村电商创业者连什么是电商也还没有搞清楚,更别说对推动农产品销售起到实质性作用了。
那么农村电商应该怎样发力,才能有效破解农产品滞销困局?
以“引乡贤还乡、帮土货进城”为核心理念的 “家乡圈”,是中视传媒集国内多名媒体精英和三农专家,整合原中国网三农热线主创团队资源,共同打造的 “互联网+三农精准推广平台”。其独特的战略理念“引乡贤还乡、帮土货进城”广受媒体及业界关注。家乡圈创始人认为,不仅要发展农村电商,还要让互联网+农村电商。可能有人会质疑:电商不就是互联网+吗?传统意义上,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的网络,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而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传统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之中,提升传统电子商务的创新力和集聚力,这才是互联网+电商。
其次,农村电商也不单单是工业品下乡,或者农产品进城,至少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将农产品运用网上途径销售出去的农产品电商,有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等形式,而不是简单的开淘宝;二是在乡村聚集的以销售本地特色产品(包括工业品)为主要业务的乡村电商,像淘宝村、淘宝镇现象;三是将电商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在县城周边,形成电商服务业、包装仓储物流相关产业和商品配套供应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县域电商;四是将农民需要的生活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通过电商终端的延伸,实现服务到村的农村电商,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京东现在搞的农村战略。李克强总理反复讲,电商的问题不简单。那么也可以同样讲,农村电商的事不简单,是一个大系统,应该深刻认识,全面认识。
长期从事农村电商研究的共青团陕西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魏延安认为,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这句话套用在农村电商发展上,同样适用。在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农村搞电商,政府的作为十分重要,这也是各地发展县域电商的普遍经验。现在在农村电商的发展方向上,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平台思维上,动不动想花大力气自建平台,花钱多,效果却不好。实际上,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孵化平台更现实些。另外,现在大家往往把扶持重点放在了电商园区、企业招商上,对草根电商创业重视不足,开网店贷点款、享受点政策很难,电商创业的“蚂蚁雄兵”态势形不成;电商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配套服务跟不上,电商经济很脆弱。
“卖难”的病根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地和销地隔离,由于信息不准确,农民难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种植结构。而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正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如果仅仅把微博微信转发当成化解滞销的办法,显然是不够的。将互联网技术和农民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对接,让互联网+农村电商,才是破解农产品“卖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