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与实践的全球发展趋势”暨2025年第3届中巴法律论坛于3月29日在上海中心大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联合主办,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金砖国家争议解决上海中心承办,巴西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法学》英文版编辑部协同举办。
来自各仲裁机构、司法机关、律师协会、高校等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法律学子莅临本次会议。
本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法律与实践的全球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学术和实务交流,会议分为两个单元,上半场设有开幕式以及第一个单元的议题研讨和与谈环节,下半场进行了第二个单元的议题研讨以及与谈环节,最后为闭幕致辞环节。
开幕式
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陆宇峰教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许凯教授、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和若昂佩索阿中心大学教授小拿破仑・卡萨多(Napoleão
Casado
Filho)、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李建伟、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姚宏敏依次发表了开幕致辞。
陆宇峰教授代表主办方华东政法大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以及前两届中巴法律论坛的主题及其举办情况。他提到,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这一前沿科技领域,体现了中巴法律论坛对时代议题的敏锐把握。
随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许凯教授发表开幕致辞。许凯教授指出,中巴两国友谊深厚,合作广泛,法律交流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旨在增强中巴法律合作,回应时代对人工智能法律规范的需求,推动中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以及全球人工智能多边治理。他还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在人工智能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布局,展现了学校在该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担当。
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和若昂佩索阿中心大学的小拿破仑・卡萨多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主办方的感谢,并赞赏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全球领导力。他强调,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治理方式,中巴两国应加强合作,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李建伟教授在致辞中分享了对人工智能法治本质的思考。他认为,人工智能法治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同发展,法治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姚宏敏则从国际商事仲裁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介入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他提出,仲裁机构应把握好仲裁智能化与保护当事人意识、确保仲裁程序公正、仲裁数据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人工智能在仲裁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思路。
第一单元:人工智能治理及其国际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精彩的圆桌会议第一单元。本单元由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秘书长、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居晓林主持。本单元议题为“人工智能治理及其国际发展”。
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韩旭至教授以《大模型价值对齐的法治进路》为题,深入剖析了大模型价值对齐的重要性、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策略。他通过列举人工智能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价值偏差案例,如翻译错误、对敏感问题的不当回应等,生动地展示了价值对齐的紧迫性。他提出,应树立新的理念,建立法制化机制,包括体系融贯的指标校准机制、分级分类的风险控制机制和权责分配机制,以推动大模型价值对齐。
中国-巴西关系国家协调委员会主席罗士豪(Thomas
Law)以《巴西的人工智能监管:伦理挑战和社会影响》为题,介绍了巴西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的情况。他提到,巴西律师协会和参议院正在积极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限制和监管规定,巴西国家司法委员会也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决议,强调法官在使用人工智能时要确保透明度、尊重人权等。此外,他还分享了巴西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实践案例,以及对中巴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的展望。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研究员戴艺晗以《国际贸易法视阈下的人工智能规制:以WTO为视角》为题,分析了WTO规则对人工智能的适用性,以及人工智能给现有WTO规则带来的挑战,如货物与服务分类的模糊、公共道德标准的差异等。她提出,创新监管方法,如基于WTO框架下的多方协议和模块化框架,可能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并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国际贸易中的健康发展。
巴西
Justen, Pereira, Oliveira & Talamini 律所合伙人塞萨尔・佩雷拉(César Pereira
C.Arb
FCiarb)分享了巴西在人工智能政策和参与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经验。他指出,巴西的人工智能监管受到欧盟的影响,目前相关法规正在不断完善中。同时,他强调了在监管人工智能时要平衡创新与风险,考虑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研究员费秀艳在《中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政策与实践》发言中,阐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政策原则,包括包容性和多边性,并介绍了中国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她通过对比不同国际文件的签署情况,分析了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的挑战,并呼吁全球南方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在第一单元的与谈环节,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张文龙和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萨布丽娜・哈桑(Sabrina Hasan)分别发表了评论。
张文龙强调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当前数字社会加深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通,这种联通带来的是结构性变革,人工智能已成为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他呼吁中巴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人机交互带来的新风险,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惠及全人类。
萨布丽娜・哈桑则从法律学者的角度,提出了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数据隐私、伦理道德、环境影响等,并强调了在国际合作中协调各国利益、加强技术交流与培训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人工智能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单元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李涛研究员主持。本单元议题为“人工智能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巴西
Jacob & Nogueira Adbogados律所的创始合伙人丹尼尔·雅各布·诺盖拉(Daniel Jacob
Nogueira)以《人工智能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为题,从人工智能的不同类型出发,展现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时对开展法律实践提供的帮助。同时,点明了人工智能数据管理和伦理责任的问题,为法律从业者提供了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的实用指南。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陈文婧将人工智能与公司治理相联系,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及潜在问题。她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企业决策机制,提出需平衡技术创新与治理规范,建议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增强算法可解释性及建立伦理准则来引导人工智能的负责任应用。此外,她还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公司战略决策中的“积极推荐”潜力,同时警示需审慎评估其建议的合理性与合规性。最后,她呼吁企业、法律界与技术开发者协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公司治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并重。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研究部的高级主管李挺伟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仲裁的发展趋势以及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的最新实践。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仲裁的影响,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深入法律研究、文件审查、合同起草、预测分析及案件管理等环节。第二部分详细展示SHIAC数字化智能平台的功能,涵盖在线立案、视频听证、电子签名、实时笔录等全流程服务。最后,李挺伟先生呼吁仲裁机构积极拥抱技术,通过技术专家参与和规则制定,平衡效率与程序正义,推动仲裁智能化发展。
巴西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商事仲裁队教练,卡约·恩里克·德坎波斯·拉莫斯(Caio
Henrique de Campos
Ramos)律师分享的主题为《仲裁程序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影响》。他系统描述了人工智能在仲裁领域的应用,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人工智能在仲裁中的优势(如效率提升)与潜在风险(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第二部分提出使用的一般性建议,包括透明度要求、技术可靠性验证及当事人协商原则;第三部分明确仲裁员对当事人在仲裁中使用的指导权与裁决权,强调需确保程序公平性并防范技术滥用;第四部分聚焦仲裁员自身使用的边界,要求其保持独立性、避免依赖算法结论影响裁决公正性。
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李思琪女士分享的主题为《从人造神经网络到法网:人工智能重塑法律逻辑与边界》。其内容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领域的深度影响展开:第一部分通过神经网络技术的跨界应用(如分布式决策、可解释性研究)提出技术优化法律流程的路径;第二部分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三大变革——法律推理从线性转向非线性(如多维数据关联预测)、法律服务从封闭走向开放(如普惠化智能咨询)、风险防控从被动转为主动(如动态监控预判风险);第三部分探讨技术引发的法律边界挑战,包括算法黑箱导致的司法透明性缺失、历史数据偏见引发的量刑歧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及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主体争议;第四部分提出中巴合作的“双轨路径”,建议通过联合研发人工智能法律模型、共建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与算法治理框架、设立“人工智能+法律”联合实验室及跨国合规培训计划,推动技术与规则的协同发展。最后,李思琪女士强调“法律需理解技术,技术需敬畏规则”,呼吁中巴合作成为全球南方人工智能治理典范,并承诺推动负责任创新。
第二单元与谈环节,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权益合伙人郭国中律师和华东政法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吴尚轩分别作出评论。
郭国中形象地将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比作哪吒的装备,他认为人工智能既能够是风险防控的“混天绫”,也能够是保护正当权利的“火尖枪”,他指出人工智能应该作为法律的“风火轮”而不是“紧箍咒”。
吴尚轩提到人工智能在国际仲裁领域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取代法律界某些职位的担忧。他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定义边界、利用、风险和变化的范围,以及法律对人工智能的应对能力。同时,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黑箱”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大数据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最后,吴尚轩期待中巴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系统化合作,以共同应对挑战。
闭幕式
闭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研究员费秀艳和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秘书长、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居晓林律师进行闭幕总结。费秀艳提到了本次会议的发言主题兼具了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与巴西在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系层面有很多共识,期待中巴双方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居晓林律师表示本次会议非常成功,取得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听到了来自不同背景专家的宝贵意见,对人工智能大背景下的法律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
编辑:石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