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有座凌云山。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就背倚着凌云山。凌云山有九个峰,在九峰之间,还有一个与乐山大佛相连的宏大佛像石窟群 —— 东方佛都。
东方佛都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四川美术学院一群老教授集体创作,主持建造的是时任雕塑系主任的冯宜贵教授。冯教授是刘开渠大师的关门弟子,也正因这层关系,东方佛都与当代中国雕塑奠基人刘开渠大师结下了缘分。
刘开渠出生于安徽淮北的普通农家,自幼便对雕刻展现出浓厚兴趣与天赋。青年时期,他远渡重洋,前往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在欧洲,刘开渠接触并研习了西方现代雕塑艺术,尤其对罗丹雕塑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回国后,正值抗战时期,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投身于抗战题材雕塑创作,用作品激励民众的抗日斗志,唤醒民族精神,如《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生动的造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彰显了中国军民不屈的抗战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刘开渠主持设计并创作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墙,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宏大的叙事性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节点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不朽经典。
时光流转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方佛都的设计构想方案经冯宜贵教授送往北京,请导师刘开渠指导。对佛教艺术和民族文化造诣颇深的刘开渠,看到方案后十分兴奋,当场就给出指导意见,并欣然同意担任东方佛都的艺术顾问。不仅如此,大师还提笔为东方佛都的大门题字。更为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一生唯一创作的一尊佛像捐赠给东方佛都,后来,这尊佛像还获得了赵朴初老先生题诗赞誉,称该雕塑作品为“最后庄严”。
在东方佛都建造过程中,冯宜贵等教授们传承了刘开渠大师的艺术理念,将写实风格与传统雕塑技法相结合。一尊尊佛像在他们的巧思与妙手下,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刘开渠大师创作的佛像,更是凭借端庄的佛陀姿态和精致入微的细节处理,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艺术与宗教融合的魅力。
凭借着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东方佛都在规模、艺术价值与文化影响力上持续攀升,被国内外知名权威专家广泛赞誉为“中国第五大石窟群”和“美学圣境”。
如今,东方佛都已然成为乐山的文化地标,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刘开渠大师的这尊佛像以及他为佛都的付出,更成为佛都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正是这些艺术家们的努力与奉献,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文化财富,推动了中国石窟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实智库)
编辑: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