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种商业模式的出现,带来的是一种让人们有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那么这种商业模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静静呵护、小心珍惜。农村电商作为近年风靡市场的一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这样的意义:它让每个农村人有了多样的选择方式,而且将现代性的商业规则通过电商不同的商业模式带到了农村,作为几千年基本沉寂、死水一潭、毫无波澜的农村而言,这种选择方式和现代化的商业规则,对于农村而言具有搅动沉寂的开拓作用,我们理应为电商下乡这种时代红利奉献长时间的掌声。
正确的规则就是理所当然的做符合能使社会良性运转的事情之前提条件,农村的熟人圈子基本上囿于小区域,商业化的形态很难在小区域的熟人圈中产生。当离开了这个小区域,对于陌生人的综合状况的准确评价,则基本上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事情。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从古至今流传在中国广大农村区域的相面或者算命之类,是不是一种评估某人信用或者综合状况的古老方式?
信息对称与否是一种有效规则能否建立起来的决定性因素,在我看来,中国广大的农村区域,尽管是熟人经济,但是催生出来的并不是信息对称,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严重扭曲、变异畸形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农村居民对某一村人的信用或者综合评价,其评测标准是建立在多年的同村交往、同村居住等诸多活动基础之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个人化、随意化,有时甚至谣言化——你绝不要小瞧中国小农意识对于民众的影响,也绝不要对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伤人自利过度宽容。一个村人用一辈子的为人树立起的一种良性形象,或者用一生的辛劳得到的相对富裕,有可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无心之失、风俗之误、行动之谬等,而被村人冠以“无信用、装良善、假”等诸多词汇,某村人一生之格瞬时可灭。所以中国农村的熟人圈子,村人对彼此之间信息的熟稔,其大的前提是这个村庄的农业经济稳定,或者说一潭死水一成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的农村信息对称,才是有效的。
但是商业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规则的建立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状态中,并非一成不变。所以规则的建立是一个随时都可以变化的过程。农村的静态和动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的信息所谓的对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当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对于农民信用的考量,也基本上是集中在村人的口口相传和街头巷议中,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符合市场化的信用衡量方式,这种状况或许在电商下乡的过程中,哪怕是得到微小的改变,也是一种伟大的成绩。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规则或许就是潜规则。我的一个本家哥,原来给一家公司开货车,每个月两千多块钱的收入,对于农村依靠土地经济为生的农人而言,两千块钱的工资在那个地区已经是一份不错的薪水了。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但是仅仅是这样的勤恳或者说辛苦,最终还是在潜规则的主导下,变得不那么有意义。当他被替代的时候,有着高血压的他选择了和别人灌酒解闷,最终死掉了。留下了即将生产的妻子还有一个已经三四岁的女儿。
所以我们观察到,很多农村人口中总是将安稳、平稳、安静等词汇挂在嘴上,总是说不出事就好,安全就好。或许我们也从这样的角度,反过来明白了农村居民,或者一个农村家庭,其抗风险能力是多么的脆弱:家中的一个顶梁柱折断的时候,基本上这个家庭将成为一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最终的方向将不知向何处去。
电商带来的规则如果仅仅是从市场角度而言,其遵循的乃是一般的市场化原则,但是这种规则能在多大程度上浸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大部分人遵守的生活准则,这种情况直到现在看来也没有多大起色,但是毕竟我们若是忽略了这种商业规则对生活规则的影响,认为前者对后者的驱动即使有效,也不会太过给予关注的话,我想这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熟人关系是落后区域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社会系统,商业规则则是现代化较为成熟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层的社会系统,电商下乡,带来的是这种较为高层的社会系统,那么能否起到破解农村熟人关系的巨大作用,我们至少不应该现在就给予一种悲观态度。
我们讨论三农,总是说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业真危险,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我曾经听我母亲说,我家的农民现在富裕了,原来烂泥地受国家“村村通公路”政策的普惠,现在都修了水泥路了。我们村一个比较节省的人,都骑着电瓶车到镇上吃早饭了。另外,农民的医疗保险不管多少,至少已经能部分报销了,且村里面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有一百多块钱的养老金了。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村里面的酒宴盛行,我知道的,有周岁宴、生日、老人几十岁大寿、节日送礼、婚丧嫁娶等,宴请繁多,名目繁杂,礼金因此也逐年上涨。
近几年随着经济低迷,众多农村青年纷纷返乡,但是他们又不想像父辈那样,将自身依附于农业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收入的萎缩将大大增加对于别的收入渠道的探究,那么婚丧嫁娶、生日大寿,都成为了村民中竞相瞄准的收入渠道。尤其是对于我生活的那个小村庄而言,这种情况更甚,但是在江浙一带,这种情况虽有,但是礼金相对较少,负担没有那么重。江浙之地历来商业相对繁荣,商业规则的建立或者说对于规则的尊重较早,商业繁荣导致的就业渠道较多,那么基于熟人关系的利益往来,则少的多。
电商下乡,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生活的繁荣,在我看来,其具有的终极意义,乃是对于规则的建立,这种规则,或许能够让村人忽略潜规则,或许能提供一些更加具有市场化性质的工作,或许能够为突破传统的人情社会禁锢带来冲击力量,从而让普惠更加贴近农村,贴近这个长期以来总是被忽略的乡土市场。若有一天,在建立有序的规则并加以尊重的基础上,农村居民能够尽情享受电商下乡带来的市场红利,那么那一天,电商下乡或才可能称之为有意义。
另外,互联网的操作方式让农村电商得到了诸多借鉴,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电商确实为农村带来了很多变化,但是政策环境、商业环境、农村环境以及农村人的生活状况等等因素,都是农村电商能否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农民没有钱的时候,再多形式的农村金融、再灵活的理财方式,都是徒劳的;当从事农业得成本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推高的时候,再多形式的助农电商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当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纷纷在不同的村庄出现的时候,农村电商基本上也是死路一条。所以,不管怎么样,农村电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有亮色、但也有灰色,农村历来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一个区域,每次的市场化浪潮,农村都被屡次提及,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屡次被选择性的忽略,那么农村电商也会遵循同样的宿命么?农村始终是一个时代变迁之后最最明显的将时代存留的问题最后呈现出来的地区,我小时候所生活的那个农村,同龄人基本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务工难、户籍解决难、结婚难、农业收入低、子女教育成本高(学校撤销或合并)、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大量出现,电商能解决么?那么基于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电商扶贫这种思路的有效性或者逻辑的合理性?贫困,绝不仅仅是针对经济状况而言的。
建立规则,是对农民而言的;建立系统,绝不仅仅是针对电商而言的。本文之标题也用了一个比较时髦的“+”号。农村的发展不可能依靠电商就可以完成目标,它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但是电商作为一种众多有可能助益农村的方式之一,哪怕是对农村有仅仅是一点点利处,都值得鼓励,值得期待,万一有效的结果能发扬光大呢?
我们希望农村电商能在农村得到健康的发展,愿农村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