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最后一公里”。为了作好扶贫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就需要以系统思维保证精准扶贫有效实施。
战略决战思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国家战略,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加大力度和速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扶贫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篇章。
靶向思维。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机制对贫困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应明确扶贫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制定针对性扶贫办法,建立扶贫脱贫长效机制。要用靶向治贫法,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使其彻底有效地脱贫。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全面协调思维。要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必须注意地区、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合作,确保顶层设计、政策支撑、部门联动、分层落实、分步实施等部署方案有效推进。精准扶贫要重点解决好扶贫人才、扶贫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人才资源配置方面,要继续发挥互派干部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具体资源配置方面,一要依靠国家层面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倾斜和保障;二要加强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协同配合。
可持续发展思维。治贫必治愚,扶贫必扶智,这是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必须摆脱“低水平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方面的有效投入,促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有效沟通思维。在精准扶贫摸底调查中,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尊重调查对象;具体实施扶贫项目,一定要尊重扶贫对象的意愿,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检查评估扶贫效果时,应认真倾听贫困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应畅通扶贫对象诉求表达和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扶贫参与者及政府、企业、社会等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