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听不到喧闹的汽笛噪响,看不到耸云的高楼大厦,嗅不到浑浊的异体气味。一个个驳岸、一条条水巷、一座座拱桥、一级级石阶、一艘艘小船,一个个传说,构成了水乡古镇独有的苍老和神秘。穿插其间的溪泽流淌成她的血液。散落于血液之中的桥梁,坚毅的体魄竟也带了些秀气的模样。船轻摇桨橹,在河面上泛起碧玉一般的水花,嘎吱声消失在岁月的涟漪中……
木船缓缓穿过拱桥,留下木头厚实的味道,与空气里的茶香混在一起,渗透每一寸肌肤。拱桥之畔,长灯黑夜点亮,信步走过白墙青砖桨橹把寂静摇欢。新绿里伴起绵长蝉鸣;百里湖面,涟漪中奏出起伏蛙声。傍晚十分,于从草之畔零星走走,看暮色里摇晃的船身,水面倒映的灯火,青石板桥增添了古色,白墙青瓦仿佛把时间拉回至古代,谈笑风生的雅相。倘若人有前生,那我大概便是生在珂里的吧,否则怎会有这样至诚的好感。前世的相守,靠着那股执念,便从前世,守到了今生。一台相机,记录着珂里细软浓厚的影像;在风中舞出珂里的温柔景致。
清晨,铃铛声唤醒一天的清爽。石凳上的茶还冒着热气伴着摇橹的水声,传进耳朵。而这三桥,也在熹微的晨光里,宁静而又清新。摇橹声声,水波如碧。桥畔的香樟树鲜而绿,像是水洗一般投下湿润的影。
鱼行桥畔漫步,仿佛灵魂也被浸透清新。也不知有多少时间过去,不经意中偶抬起头来,看到穿心弄如同一条岁月织就的丝带铺在面前。在珂里的怀抱里漫步了这么久,呼吸着她湿润的空气,欣赏着她的风景,以为已经不再会有那么多感触。从内心至为柔软的角落流出清澈的泉水,周游全身。
残阳下的古色沉积成历史的模样,踩着星星点点的潮绿青苔,无风起波澜。就那么一瞥,那么一个双目对视的瞬间,整个心都要酥了。
这是被专家誉为“民国版水乡古镇”的珂里湾。这是梦里老家。
这是一个用安静的心去感受的地方。
中视之窗讯(人民新闻网记者秦前松 CCIVV特约观察员王明朗、牡丹综合报道)10月12日,人民新闻《行走醉美家乡》专栏组探访梦里水乡珂里湾,巧遇洪湖市委书记邓应军也来这里调研,据村民讲,市长沈先武前几天也来调研了珂里湾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今年以来,这个被誉为“民国版水乡古镇”的珂里湾一鸣惊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珂里湾位于湖北洪湖市老湾回族乡集镇北约三公里,东望吕蒙口,南枕扬子江,西眺黄蓬山,北依内荆河。杨柳河(内荆河支流)环绕全村。现辖五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000人,面积约三平方公里,村民以农业为主兼营养殖业。2016年被评为湖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古时候,杨柳河西接内荆河先向东南流约里许即反向西流,再由西绕南与内荆河另一条支流于刘家咀后汇集转向东流。河流在此形成面积约十亩的半岛,状似“金线吊葫芦”。“葫芦蒂”(也叫葫芦把)长约十余丈,宽不足十丈。船行至“葫芦蒂”两边行船人可招手互致问候。河流经“葫芦蒂”向东南流约半里后,又与竹簰咀前、定家湾中咀右、刘家咀前的两条长江支流汇合急折向北,而后转向东南蜿蜒流淌。几条河流混冲的泥沙在东北环岸堆积,在河岸以北中间位置形成一个小洼地,有人象其地形曰“锅底”。
杨柳河是西接潇湘,北通汉口的便捷黄金水道,九曲回肠之地是过往船只理想的避风港湾,环岸宜居又宜商。四方有识之士便陆续徙居斯地,“九家十八姓”由此而来,锅底镇(亦称锅镇)亦应运而生。锅镇的形成约为元末明初。
清朝末年,珂里湾蔡姓老者(珂里湾“十兴”之首萧长青之亲家公)觉得集镇道路坎坷,下雨泥泞不堪,出行不便,倡议修建石板街。此议一出,珂里湾人无不抚掌称快,积极响应。于是,老人家亲自端着簸子向集镇商铺、居民、过往船商等募捐,前后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将资金筹齐。买石板,请石匠,历时年余珂里街道铺修竣工。
街道沿河由东向西依势附形走向,朝迎旭日,晚送夕阳,名曰“丹凤朝阳”。整条街道全是花岗石板铺就,街道宽九尺,长三百余步。东街修有丁字街,丁字街长约六十步,阔丈许,由北向南延伸至河边大码头,大码头最早约建于乾隆四十年。大码头对岸左边竹簰咀、中间定家湾中咀、右边刘家咀,三条渡船皆至大码头。街道沿河建三条巷子,由东向西依次是黑白巷子(因该巷子为煤炭和石灰上坡之专用通道)、大巷子、小巷子。黑白巷子只至街道;大巷子直通后街到“锅底”边“百步三拱桥”之中桥,再到“清宁宝寺”入后湖,所谓后湖即清宁垸也;小巷子从南河到北河接鱼市码头。街西“葫芦蒂”处建有小码头,河对岸西南边杨、马家墩,北边洲子墩两条渡船直达小码头。
珂里镇的石板街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雨住石干可穿绣花鞋行走。江北各地诸多石板街独有螺山石板街可与之媲美,然无出其右者。
珂里湾旧时曾两设衙署,一是明朝中叶设“锅镇巡检司”,相当于现在的县市级公检法机关,巡检司设在“葫芦”蒂对岸河边,遗址早已崩陷无存,遗址前有一个垸子叫衙门垸。一是清末民国初期设“珂里镇”,建制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别,珂里镇遗址尚存,在街东头河边。因珂里镇代管长江干堤(俗称皇堤),级别要比其他司、镇高半格。民国时还曾设珂平乡,沿内荆河上辖至黄蓬山,下辖至坪坊,内荆河以北辖至坝坛,湖区十三墩均在其辖内。珂里湾物产丰富,市井繁华,乡情浓厚,仕人以能在珂里做官为人生之幸事。
珂里历史悠久,据《洪湖县志》记载:“南宋时,北方人民因避战乱,迁到洪湖地区开荒屯田的难民很多,船只多汇聚于此,移民上岸挖灶做饭,沿河湾挖土灶很多,并留下土灶给后来移民做饭,锅拿走后,留下土灶,也叫锅底,恰好这些土灶正好处在河湾处,据此称为锅底湾。”这就是锅底湾名称的来历。辛亥革命中坚人物,吃珂里乳汁长大的杨时杰先生将史书中的名句“珂鸣铎振”、“里让邻谦”,各摘其首字,取其“彬谦和睦,纯似白玉”之意,易“锅底”为“珂里”,珂里之名因此衍用至今已百年了。
据悉,珂里湾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码头文化,古镇珂里,依江傍湖,风景秀丽,驰名沔洲。长江奔泻于前,夏水逶迤于后,杨柳河环抱市镇。从这里泛舟,上可游百里洪湖,下可达武汉三镇。明朝中叶珂里就同仙桃、沙湖(今仙桃市)、脉旺嘴(今汉川市)、新堤(今洪湖市)并称为沔阳洲五大市镇。柯里湾是蔡汉卿(台湾歌星蔡琴的祖父)、杨时杰等辛亥革命中坚人物故居,并集南北饮食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美食文化,美食小吃达百种之多。这里曾两设衙署,百业兴隆,是沔南的重镇,曾有“小汉口”之称。
珂里镇鼎盛于民国初、中期,一时间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百业俱兴,鱼龙混杂,有小汉口之称。镇内大小商铺一百余家,“十兴”商铺最出名,萧“永兴”为“十兴”之首,马“义兴”、刘“恒兴”、王“福兴”、李“建兴”、周“洪兴”等九家次之。鱼行九家,余、杜、熊三家生意最兴隆。药铺三家,皆萧姓所开,分别是“保宁”、“保和”、“怡丰”。辛亥首义名人杨时杰、蔡汉卿,现代水利专家谢鉴衡的祖父辈等在珂里湾均有商铺。开国中将杨秀山早期闹革命曾在“保宁”药铺治病避险。
珂里湾曾先后驻扎过王劲哉的“一二八”部队、李太平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还有皇协军。新四军也以此地为中心,经常出没河湖港汊痛击日寇。为铲除新四军在珂里湾的有生力量,一九四二年,日寇驻龙口小队派三个士兵,骑着高头大马,驮着汽油,由龙口维持会会长张靖安引领在珂里街道泼油放火,大火烧了七天七夜,集镇中心一百零八家民房、商铺灰飞烟灭,姚家老木楼如今还留有火燎痕迹。珂里镇从此走向衰败,后虽经珂里人多方经营也无法恢复元气。解放后,内荆河截湾取直,内荆河通往珂里湾街区的小河筑坝,珂里湾因此不通水路。昔日繁华古镇日益衰落。现存的古镇留有花岗石板铺的街道(古称丹凤朝阳街)、船码头、百步三拱桥,架上金盆等遗迹。清代沔阳洲驻锅底湾古镇的锅镇司(俗称小衙门)、刘家祠堂等遗址尚存,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锅底湾古镇的兴衰。
斯地已矣,遗址尚在。让游人在寻觅八景遗迹中去联想锅底湾古镇昔日的繁盛,去品味历史人文的情趣。
2016年初,老湾乡将珂里湾总体定位为“荆楚民国乡村印象”,以“梦里老家,水乡珂里”为核心理念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农耕渔事、珂里水街、水乡慢居、民俗文化、生态公园、水上激光秀等旅游项目,建成后,该区域将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修、学、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将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