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视之窗讯 几乎废弃的村委大院修缮一新,大窟窿路变为平整的水泥路,幼儿园的娃娃们有了新教室……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上蔡县五龙镇高白玉村这个省级贫困村,从生产建设、收入水平到村风村貌都大为改观,脱贫致富之路渐行渐宽。
高白玉村有787户3081口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组织涣散,我刚来时甚至没找到村委会的牌子在哪儿。”河南省人民医院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召起介绍,由于长期不用,高白玉村村委大院被一个预制板厂占用,里面杂草丛生,几近废弃。
当然,对肩负脱贫攻坚任务的陈召起而言,他面临的还不止这些。村里烂泥路十几年没改观,雨天泥泞不堪,旱天窟窿连连,“说路不是路,说地也不是地,又破又窄”;村里幼儿园只有两间瓦房,院里都是烂泥地;村民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
更让陈召起着急的是,由于地处三乡交界、位置偏僻,高白玉村种植结构单一,全村5300亩耕地,大多种植的是玉米和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风险大。
脱贫致富,要先把基层组织建起来。陈召起任职驻村第一书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村委大院修整一新,让百姓们有了“主心骨”。村里没钱怎么办?陈召起联系协调派出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争取资金,很快就整修了村委大院。
村委大院焕然一新,村里的会议和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村庄的发展方向随着大院里传来的讨论声也渐渐清晰起来。帮扶不能光靠“输血”,关键要靠“造血”。“我是来推车的,你们是拉套的,发展要靠大家一起努力。”陈召起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说。
在陈召起带领下,高白玉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先后6次赴南阳、荥阳及上蔡周边考察,制定了精准扶贫攻坚计划,引导村民搞特色立体种植养殖,提高土地收益率,想方设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目前,高白玉村已经成立3个合作社,村支书带头尝试核桃立体种植,30户村民计划养羊或种花生……
五龙镇红薯的名头很响,做好红薯这篇文章,对村民意义重大。于是,陈召起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赴汝南考察红薯深加工项目,流转土地,引导村民种植红薯,目前高白玉村的红薯已在网上售卖。成立一个生产粉条、薯条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红薯深加工企业,也已列入陈召起和村两委的发展计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陈召起的“软磨硬泡”下,上蔡县拨付资金40多万元,将村里幼儿园和小学修缮一新。如今,村幼儿园有3个班级70多名孩子,村小学有6个年级192名学生,家长们不再舍近求远,把孩子往镇里学校送了。
据了解,截至目前,陈召起已为村里争取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000多万元,为村里修路5.9公里,整修硬化路面3000米、计划修村内道路5000米,植树5000余棵,建设生产井64眼、生产桥49座,整治坑塘1200多平方米,修建下水道31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7盏,购置垃圾箱50个,规划设计村民文化休闲广场2个。
在一年多的驻村时间里,陈召起总结出“软硬结合”“点面结合”“纵横结合”的脱贫攻坚心得。"软"就是扶贫扶志,扶贫扶智,提升群众致富能力和精气神;"硬"就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村容村貌。"点"就是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因人因户施策;"面"就是营造氛围,合力攻坚,整村推进。"纵"就发挥省人民医院、各项目单位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帮扶支援的“输血”作用;"横"就是发挥村民互帮互助、自我发展、自立自强的“造血”作用。
“脱贫攻坚,责任重大,需要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我们所有驻村第一书记有信心、有决心在最前线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陈召起说。(郭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