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人先学,然后适时练习所学的知识,这不也是很愉悦吗?朋友从远方来访问我,这不也是很快乐吗?他人不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人,这不也是君子吗?”
解析:
一、学习。
1、谁在学习?这当然是人。人不是靠本能而是靠学习才能成为人。学是学为人,人是学成人。这可见学习对于人之为人的重要性。但此处的学习之人并非一般的人,而是特别的人,即要成为君子之人。
2、何谓学习?学是仿效,学生仿效老师,把不知道的变为已知道的,从而获得知识。习是反复练习已学习的知识,使之熟悉和巩固。习尚不是行。当所学习的知识转化到生活当中去的时候,它就成为了行,也就是实践。
3、学习什么?这包括了一切可学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万事万物的知识。但孔子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六艺,亦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有术也有道。但道是学习的根本。
4、所悦何事?悦是喜悦。它既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态,如兴高采烈;也是一种主动性的意向,也就是为某物而喜悦。这里是学习的喜悦。人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达到了人与道的合一。人之所以乐道,是因为爱道。乐是爱之乐。
二、朋友。
1、谁是朋友?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朋友是友爱之人。人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人是同道。道为朋友共同所爱,是朋友之间的纽带。正是道使陌生的人成为了相爱的人。
2、何谓远来?远来是远离者的走来。所谓远就是分离,所谓来就是聚集。
3、所乐何事?乐是快乐。快乐与喜悦相较,后者是内在的,前者是外在的。快乐的情态是由内形诸外的喜悦,其意向是远来的友人。所乐何事?人与友人相聚。
三、他人。
1、谁是他人?他人是与我相关的人,但不是与我同道的人,因此他人不是朋友。
2、不知什么?他人不知道我,也就是不理解我的所作所为。不知甚至会导致误解和曲解。
3、不愠何意?愠是怨恨,是与爱、喜悦和快乐相反的否定性的情态和意向。当他人不知道我时,我的一般的反应就是怨恨。但作为一个君子,人就应该与这种一般的反应相区分,不去怨恨。通过对于怨恨的否定,人能够自己规定自己,而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四、君子。
君子既可指位高者,也可指德高者。孔子一般指德高者,即具有仁、智、勇等美德。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物。
本章说了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区分为人与朋友的关系和人与他人(非朋友)的关系。
本章也强调了人要爱与乐(与道乐、与人乐),而不要恨。
作者简介:
彭富春,1963年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现为仙桃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留德哲学博士。1998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国古典思想(国学)。主要著作有:
《论国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
《论老子》(人民出版社,2014年)
《论海德格尔》(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
《论中国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10年)
《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漫游者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01年被选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选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文中图片系武汉慧心假日酒店风景图,由武大校友、慧心假日酒店总经理雷利平提供,在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