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华:脱贫攻坚我在前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诗中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诗倾诉的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深沉真挚的爱。张润华正是带着这种爱,投身于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中。
张润华,山西省公安厅直属三局一级警长,58岁,中共党员,从警28年,现任神池县太平庄乡小磨沟村组驻村工作队员。
2019年4月,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即将退休的他不辱使命,从省城公安厅到神池县省级贫困村小磨沟村组担任驻村扶贫干部。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一种军人本色再次从他心里开始升华,义无反顾带头冲锋,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是我的家。一年来,他全力扛起驻村帮扶这份责任,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即当防疫的“战役员”,脱贫的“带路人”,还当着服务大伙的炊事员,从不叫苦叫累,就像他常说的一句话:“中国军人勇敢认真有效率。”其实,老实憨厚的张润华,平时不善于用豪言壮语去表达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帮扶对象的真诚,只是像许许多多驻村扶贫干部一样,用扎根农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和贫困户的信任。
忻州市神池县太平庄乡小磨沟村组,是山西省公安厅帮扶的对口帮扶村,也是张润华所驻点的村,而义井镇小辛庄村又是直属三局的帮扶结对村,他经常奔跑在小辛庄村和小磨沟村之间。
五月底,晋西北的阳光也显现他的“热情”。中午,刺眼的紫外线照射下,地表温度迅速攀升到近38度,体感温度接近45度。而这个月需要对建档立卡的工作进行全面普查核实,也是他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他不是在贫困户家,就是在去贫困户家的路上。他说:贫困户这个时候都在家里,所以选择中午时候入户走访,效果最好。
半个多月来,张润华完成了本来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十个清零”行动,共排查贫困户档内 57户 191 人的基础信息资料,而他自己,却变得又黑又瘦了。
作为山西省公安厅系统驻村干部,张润华充分利用服务中铁十七局的自身优势,积极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发挥了帮扶单位与帮扶对象直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积极牵线搭桥,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公司工会多次赴小磨沟村,将筹集的衣服、书籍、儿童玩具等物品送进村、分发给贫困户。村民高兴地说:“感谢公安厅扶贫队,感谢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公司和直属三局扶贫工作队对小磨沟村贫困户的关爱。”
2020年7月19日,驻村表现优异的张润华被选派到保德县进行脱贫攻坚普查,他主要负责保德县南河沟乡辖区136户贫困户的普查工作:其中,雷家峁45户、韩家墕34户、张家墕4户、杨家沟16户、张家圪台15户、井油山22户。
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中完成一名普查干部的使命与担当?他和同事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用心血与汗水书写了这几十个日日夜夜……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个地方。谈起农村、谈到农民,张润华饱含深情。农民的一粥一饭养育了他,对农村农民的感情不是一句话能表达的情愫。
7月26日,当普查到雷家峁村低保贫困户杨瑞军时,面访者是杨瑞军妻子李瑞明,李瑞明含着泪讲述了女儿杨旭茹,14岁,2014年11月因病被确诊为骨癌,当即右腿高位截肢。张润华听后很似触动,连忙通过乡、村帮扶干部深入了解情况。得知,杨旭茹情绪低落、不愿意见陌生人,后通过做杨旭茹妈妈的工作,征求杨旭茹意见后,同意见普查人员。第二天,张润华同乡、村干部再次走访杨瑞军一家,但他此刻更想见的是杨旭茹小朋友。杨旭茹有自卑心理,怕见人,但见了普查员张润华后,非但没有紧张,还认真听完了润华给她讲的《张海迪的故事》。通过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张润华了解到杨旭茹想学习,并想学习电脑技能。张润华就想能通过什么方法,帮助杨旭茹小朋友实现这一愿望。
8月3日,张润华实在坐不住,分别到保德县残联、民政局找负责人沟通协调,给杨旭茹解决了残疾人轮椅1辆,民政救济2000元和电脑等。
日后,张润华通过乡村干部了解到雷家峁村低保贫困户杨保林的家庭个人情况,得知杨保林尽然没有办理过二代身份证,他立即协调当地派出所所长,并着专人赶往太原市杏花岭区杨保林驻地办理身份证。三天后,杨保林的二代身份证已经收到,杨保林家属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当张润华进一步同杨保林家人沟通时,得知杨保林的病情和现实身体状况、生活困难情况。杨保林于2003年7月因外伤,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底骨折。现在杨保林成植物人,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至今仍住在太原。
张润华就进一步通过杨保林家人提供住院资料,多次协调残联、保德县人民医院给杨保林进行了伤残鉴定,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办理了残疾证。
脱贫攻坚意义深远,脱贫普查要不留死角,这是普查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张润华和同仁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的神圣职责。他说,就用这份迟来的残疾证表达一位共产党员的深深歉意吧。
“一枝一叶总关情”。扶贫路上,点点滴滴,种种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成为了张润华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他在日记中写道“组织信任我,我决不辜负直属三局党委的期望,不辜负村民的对我信任,更不能不辜负我这身警服,让警徽在脱贫攻坚一线熠熠闪烁”。
他说,每当自己看到一个个“疑难杂症”得以化解、一张张带着怀疑的面孔转换为笑脸,每当他解决完群众的心头疑惑走在村里时,闻着淡淡的泥土香,听着群众关心鼓舞的话语,心里的自豪感、价值感蜂拥而至:再苦再累,只要有父老乡亲的肯定,所有的一切都值!